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羣

(淮陰市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工作者)

鎖定
張羣,男,江蘇淮陰人,1937年4月生。研究員。中共黨員。
1962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流體力學專門化畢業。畢業後分配到二機部(後改為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參與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受到核工業部表彰 [1]  。1969年底調回江蘇省清江市(後改為淮陰市,現為淮安市),主要從事科技管理、科技情報工作,被淮陰市人民政府授予“淮陰市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工作者”稱號。
張羣先後任淮陰市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淮陰市對外科技交流中心主任,兼任淮陰市科技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江蘇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理事。
中文名
張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江蘇淮陰
出生日期
1937.04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
參與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並獲頒獎章
淮陰市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工作者
代表作品
《球對稱多層介質中衝擊波的傳播及中心時刻密度分佈近似解析表達式》
職    稱
研究員

張羣個人履歷

1950--1956年 淮陰中學學生 [2] 
1956--1962年 北京大學學生
1962--1969年 二機部第九研究院 科研工作
1970--1971年 江蘇清江無線電廠 技術工作
1972--1983年 清江市科委 科技管理工作 工程師
1983--1993年 淮陰市科技情報研究所 所長 副研究員
1993--1997年 淮陰市對外科技交流中心 主任 研究員

張羣工作經歷

一、1962--1969年 參與我國核武器研製並作出貢獻 [1] 
大學畢業後,張羣分配到二機部九院理論部,加入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模型的計算、分析工作中。當時沒有電子計算機,靠着計算尺,和老同志一起,日以繼夜的工作,直至得到最終的結果。
1965年初,張羣開始主持一個新組建的研究組的工作。 他帶領一批科研人員,研究、計算、分析、總結,完成了一批研究報告。同時個人先後撰寫了多篇論文,如《平面多層介質中稀疏波的傳播與極限能量問題》(與徐華生合作)、《軸對稱不可壓縮多層介質中的能量集中問題》、《球對稱多層介質中衝擊波的傳播及中心時刻密度分佈近似解析表達式》等。這些研究報告和論文皆是探討“產品"中物質的運動規律的。其中,《球對稱》一文由於函數新穎、與電算數據接近,受到彭桓武副院長、周光召主任的重視。該解析表達式後來被採用於“產品”設計中。1982年, 九院的研究成果《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4年,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20週年之際,核工業部授予張羣榮譽證書、獎章和獎金。(此時張羣離開九院已15年)
二、1970--1971年 在清江無線電廠設計並製作儀器
調回清江市後,張羣分配在清江無線電廠從事電子技術工作。他先後設計、製作了一組衰耗器(一種無源電子儀器),儘管簡易但精度很好,解決了生產上的急需。
三、1972—1987年 開創科技情報工作新局面
1972年,張羣調到市革委會生產指揮組科技組。時清江市的科技工作處於起步階段。張羣主編了《清江科技》,與全國約900個科技情報機構建立了信息交流關係;隨後他組建了清江市科技情報網,組織各系統科技情報人員研究國內外最新科技動態和科技成果,推動了全市的技術引進和新產品開發 [3] 
1983年地市合併,淮陰市科技情報研究所成立,張羣任所長。次年,情報所內建立了“淮陰市國外產品樣本樣品館”,這裏成了全市研究國外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基地 [3] 
1986年,情報所創辦”淮陰技術市場”。本地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的項目轉讓有了平台和機制。
同年,張羣和徐州、鹽城、連雲港三市情報所所長倡導成立“淮海科技情報聯誼會”。聯誼會以聯合的方式在區域內開展了多方面科技工作。
對於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致富問題,張羣多次帶領所內同志到縣、鄉發佈信息並現場提供諮詢服務。組織所內同志編寫了《發展家庭經濟之路》一書,免費發送到鄉鎮和農民手中。
四、1987--1992年 為科技興市而奮鬥
多年來,圍繞科技興市,張羣率有關同志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報告,如《關於洪澤湖綜合開發的探討》、《淮陰市特困鄉依靠科技進步脱貧致富對策研究》、《淮陰市科技發展戰略(1991-2020年)》、《淮陰市建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研究報告》等。因為這些研究,淮陰市情報所成了領導部門的參謀、地方發展的推手,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和農民的朋友。如《淮陰市特困鄉依靠科技進步脱貧致富對策研究》報告,從農業、畜牧業、林業、桑蠶、水產、食用菌、工副業和鄉鎮企業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幾十項科技脱貧的方案,並就特困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提出了建議。時常務副市長李國平將該報告作為全市扶貧工作會議材料要求全體與會代表研究。淮海經濟區的農業專家們認為“該研究不僅對淮陰市的特困鄉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對整個淮海經濟區內不太富裕的鄉村也具有指導意義”。 [4] 
五、1991--1997年 推進科技情報手段的現代化
一、建設“國際國內計算機聯機檢索系統淮陰終端站”。終端站的建成為查新、課題檢索等提供了信息和數據支持。
二、推動並參與建設“蘇北實用技術信息數據庫”
該課題由張羣等同志提出,省科委立項,省科技情報研究所牽頭,蘇北六市情報所共建。張羣被省科委委任為協調小組副組長。該項目建成後擁有六個工作站,9個具實用性的引建數據庫和1個自建的科技成果數據庫。自1994年試運行至96年底,六市共完成檢索和查新課題1500多個,項目通過省級鑑定。 [5] 

張羣主要貢獻

一、論文
《平面多層介質中稀疏波的傳播與極限能量問題》(與徐華生合作) (九院)
《軸對稱不可壓縮多層介質中的能量集中向題》 (九院)
《球對稱多層介質中衝擊波的傳播及中心時刻密度分佈近似解析表達式》(九院)
《繁榮中小城市技術市場的建議》(《江蘇科技信息》1991年8期)
《關於縣級科技情報工作的思考》 [6] 
《科技信息資源危機及其對策》 [7] 
《科技信息人才危機及其對策》 [8] 
《加快發展科技第三產業》(《科技日報》1994年9月23日第3版)
《提高科技情報人才素質的對策》 [9] 
二、研究報告
《關於洪澤湖綜合開發的探討》
《淮陰市特困鄉依靠科技進步脱貧致富對策研究》
《淮陰市科技發展戰略(1991--2020年)》
《淮陰市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研究報告》
三、科研成果
“國際國內計算機聯機檢索系統淮陰終端站”
“蘇北實用技術信息數據庫應用研究”

張羣人物榮譽

一、1984年核工業部授予榮譽證書、獎章和獎金 [1] 
二、1991年淮陰市人民政府授予“淮陰市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工作者”稱號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