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皙

鎖定
張皙,女,1941.3出生,本科學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眼底病學組副組長,美國視覺與眼編委科研究國際學會會員,《臨牀眼科學雜誌》副主編,《中華眼耳鼻喉科雜誌》、《中國新藥與臨牀》、《眼科》等雜誌編委。
中文名
張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1.3
畢業院校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
職    業
教師

張皙個人經歷

1964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1985年大阪大學醫學院眼科訪問學者。1988~1989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眼科玻璃體視網膜研究學者。1964年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工作至今,長期在眼科臨牀、科研和教學第一線,致力於複雜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臨牀與基礎研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第一人民醫院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上海市眼科研究所所長。

張皙教學情況

主持國家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全國視網膜脱離診治學習班,已經舉辦16屆,主講視網膜脱離歷史,C3F8臨牀應用,視網膜脱離手術。在國家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治學習班中主講糖網病流行病學,眼內填充物在手術中的應用,承擔醫學學生教學查房,臨牀小講課視網膜脱離,醫學會講座玻璃體後脱離與視網膜脱離,人工晶體,無晶體眼視網膜脱離。曾獲得“醫苑新星”指導老師稱號。培養碩士、博士近30人,多人獲得上海市三好學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許多學生已成為各大醫院的眼科骨幹,遍佈全國各地。

張皙學術研究

在國內首先研製成功國產C3F8氣體並應用於視網膜脱離的治療,率先開展了二支針氣液交換術治療黃斑裂孔視網膜脱離, “C3F8氣體的研製和臨牀應用”獲上海市衞生局科技進步獎、聯合國TIPS“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 (第一負責人);“複雜性視網膜脱離的手術治療”獲上海市首屆臨牀醫療成果一等獎(第一負責人);“鞏膜雙環扎術”獲上海市第三屆臨牀醫療成果三等獎(第一負責人);“C3F8小包裝”獲國家發明專利(第一負責人),專利號:ZL95111701.7,2006年轉化為註冊商品。“視網膜脱離與玻璃體後脱離研究”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負責人)。視網膜脱離研究與臨牀應用上海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第二負責人)。主要指導的在研課題包括:應用體外培養患者視網膜表面膜組織方法評估複雜性視網膜脱離手術預後;上海市眼底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玻璃體微蛋白質分析及與手術預後關係的研究;玻璃體後脱離與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關係的實驗研究等。歷年來發表論文50餘篇,參與撰寫十餘本著作,如《現代視網膜玻璃體手術學》、《玻璃體顯微手術學》、《當代眼科手術學》等。
第五屆中國醫師獎2008年12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獎,全國人大常委原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彭佩雲,衞生部黨組書記高強等出席大會,共有98位醫師獲此榮譽,張皙教授榜上有名。
張皙教授坦言道:“如果你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要做好為醫學奉獻畢生的準備,你的心中要始終裝着病人。”從醫44年來,病人在張皙教授心中的地位比任何東西都要高,看過的病人不會忘記。有一次碰到一個多年前的病人,一下子就叫出了她的名字,病人很是詫異。如果要張皙教授要回憶一個朋友,會一週兩週都想不起來,但她卻會牢牢記住病人情況。張皙教授的媽媽常説她,再這樣發展下去,將來家裏都找不到了,兒子也不認識了,病人怎麼都不會忘記?
張皙教授白天看完的病人,晚上到家心裏會一直牽掛,直到手術前的方案還會不斷縝密,不斷修正,為的是追求每一次醫療質量的完美。病人在她眼裏,無論是從邊遠山區、窮鄉僻壤來的病人,還是海外友人、都市白領,只有病情的輕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對待病人始終親如家人、情如好友,無微不至為病人着想。
幾年前的一天,張皙教授的母親不幸突然去世,但她第二天一大早依舊來到病房,強忍着悲痛圓滿做完預定手術。而她母親過世的消息,直至幾天之後科裏的同事們才知道。張皙説:“作為醫生有時客觀上也會很無奈,醫生首先是一個人,同時她也有家庭,也會生病,但是你的喜怒哀樂不能在病人面前表露,因為病人希望今天為他手術醫生是精神飽滿的,充滿信心的,沒有被任何雜念干擾的,我作為一名醫生,只有這樣選擇,母親一定會諒解我的。”44年來,張皙教授醫治了無數病人,使無數病人重見了光明,在病人的心目中她始終是一位廉潔、重情的光明天使,能被同行和患者譽為“始終堅守臨牀一線工作44年、忠實履行醫生神聖天職44年的光明使者”。
不懈追求、攀登眼科醫學高峯
我國是視網膜脱離(RD)高發國家,好發於40~55歲知識人羣,雙眼發病9.8%%~15%%,如未經及時有效治療,其致盲率幾乎為100%,每年新發病數20餘萬。由於RD的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VR)、玻璃體視網膜關係是複雜性視網膜脱離治療的難點,也是造成RD手術失敗和復發的主要原因,而且其機理不清更是臨牀治療和干預困難的主要原因。
1990年,張皙教授率領眼科團隊發起攻克這個難題,經過長達十年的努力,率先研製成功國產C3F8氣體及其包裝,獲得聯合國TIPS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和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該專利轉化後,已在全國推廣應用3萬餘例,為提高我國玻璃體手術的成功率及普及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起,通過臨牀多年觀察和研究,她又提出了玻璃體後脱離(PVD)是PVR形成的結構基礎及對RD預後影響的結論,提高了對RD和PVR本質的認識,規範了RD術前評價和手術方案選擇體系,為手術時機和方法的選擇提供了科學依據。相關成果在全國應用1萬餘例RD,使PVR複發率從13%下降到1.5%,將正視眼RD患者1次手術成功率從1996年研究初的65.4%,提高到82.8%,總RD手術成功率從80.4%,提高到98.8%,解決了重大的臨牀實際問題。該項成果先後在《Inves Oph Vis Sci》、《Exper Eye Res》、《Grafs Clin Eye Res》、《Retina》等眼科最著名國際期刊上發表。其學術觀點和建立的技術方法已被全國30多家著名醫院眼科應用。2004年,她率領的團隊又開拓性地研究藥物酶學“玻璃體手術”技術,為提高玻璃體手術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治學嚴謹、悉心桃李碩果輩出
張皙教授1985年、1989年先後在日本大阪、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學習,回國後,擔任眼科主任長達十餘年,她始終把培養年輕眼科人才作為自己的使命,治學育人、悉心培養。
在她的嚴謹治學下,至今已培養了29名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生,學生中先後有十餘位先後成為衞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人事部 “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青年醫生最高獎“銀蛇獎”一等獎獲得者等。她依然擔任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全國視網膜脱離診治學習班》負責人,迄今為止,學習班已培養了來自全國28個省市的3,000多名學員,很多來自北京、四川、河南等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都已經成為當地醫院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