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瑞貴

鎖定
張瑞貴(1891—1977),廣東欽縣(今廣西欽州市)人,壯族,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素有“生張飛”之稱,蔣經國譽其有“廉頗風骨”。1910年從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抗日戰爭期間任六十三軍軍長,擔任粵東防務。1939年至1940年參加兩次粵北會戰,在增城從化線上與日寇血戰,多次擊退日寇進攻。曲江保衞戰中張瑞貴親臨前線督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在1946年退役回鄉。1947年被蔣介石復任為粵桂南區清剿總指揮,親自率部回到十萬山區圍剿共產黨游擊隊。1949年經海南島赴香港,經香港前往台灣。1977年在台灣病逝,終年86歲。 [1] 
本    名
張瑞貴
出生地
廣東欽縣(今廣西欽州市)
出生日期
1891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壯族

張瑞貴早年經歷

張瑞貴出生在十萬大山中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母生下張瑞貴第三天就得揹着他下地幹活,終年勤勞,全家仍不得一飽。張逐漸長大,除務農外,還上山打柴,挑至貴台圩賣,幫助父母維持家計。少年時,還受僱於人,牧牛看鴨,由於看鴨時間較長,鄉人都叫他“看鴨張”。後因家庭生活困難,隨父母前往南寧謀生,在一家醬料店做工。晚上常與同伴到武術館學武術,還常到説書寮去聽故事。他特別喜歡聽各朝代英雄人物和各種小説中武俠人物的故事。

張瑞貴棄工從軍

張瑞貴於欽防軍官講習所肄業,1909年受孫中山兩次組織領導欽州王崗山、馬山反清武裝起義的影響,加入同盟會。1910年棄工從軍,投入舊桂系部隊當兵。由於作戰有功,提任伍長、十長、排長。辛亥革命後隨桂軍林虎部入粵,任連長。當連長時,回南寧探親,與以前已相識的韋秀英結婚。1919年,張在廣東江防司令申葆藩(欽州人)的部屬任營長,1921年任遊擊統領,後改任團長。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孫中山。次年,鄧本殷、申葆藩向廣東南路擴張,自封八屬聯軍正副總指揮。申葆藩設行轅於欽州白虎廟(今市實驗小學),升任張為第二旅旅長,旅部設在欽城符家祠(原縣級欽州市大院內)。1925年春,八屬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打敗,張率殘部400餘人退回貴台馬山附近的那夜洞等村負隅反抗。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一師陳濟棠的部隊進駐欽廉四屬,1925年底張接受陳濟棠改編,任第十一師補充團少將團長,團部駐廉州城。離團部不遠有個菜市場,內有一箇中年婦女和一位女子賣豆腐。這女子名叫陳培蘭,18歲,人稱“豆腐西施”,正在廉州中學讀書。張經常路過市場,看見這個漂亮的女子,神魂顛倒,即叫副官謀劃撮合,竟如所願,陳培蘭便成為張的二房太太。1927年,陳濟棠部隊調防廣州,陳晉升第四軍軍長,張升任第四軍十二師副師長。次年任第六十二師一二三旅旅長,第一獨立旅旅長。這時,陳培蘭入廣州光華醫科學院讀書。1929年冬,粵桂戰爭爆發,第四軍陣勢不支,情況不妙,陳濟棠坐立不安。張聞訊請戰獲准,率部屬官兵一絲不掛,奮勇衝殺,擊退桂軍,從此成為陳的心腹愛將。1933年秋,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率各將領巡視潮汕東防區,一刺客手握俄式手榴彈,在陳跟前拉開保險閂,在此千鈞一髮之際,張瑞貴猛衝上去,一腳踢開,雙手將那刺客連同手榴彈擲出數米外,手榴彈爆炸,刺客抱彈而亡,陳濟棠僅足部受輕傷。陳濟棠為感謝張救命之恩,除贈送洋房和金錢外,還決定把張提升為軍長(未果);張1935年任第四路軍第三師師長;1936年2月授陸軍少將;8月任第63軍153師師長,10月授陸軍中將;1937年8月起任第63軍軍長;1946年4月,任廣東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同年10月退役。

張瑞貴關注教育

1928年前,貴台鄉沒有一所小學,沒有一箇中小學生。張瑞貴深知沒有文化的苦楚,極力提倡興辦學校。他召集地方紳士,決議建立貴台小學。他率先垂範,慷慨捐獻白銀陸千元,並發動地方人士募捐建校,於1932年建成前後兩座教學大樓(校址今貴台糧所)。是年秋,貴台小學開學上課,全校師生在校門攝影一張集體像寄給張瑞貴,張接到該小學的像片和信函後,萬分喜悦。不久,即購買大批書籍、儀器寄回,內有:萬有文庫、辭源、辭海和各種雜誌,世界地圖、全國地圖、動物圖、植物圖、礦物圖、科學圖、人體構造生物衞生等掛圖200多幅,共數大箱。還有中型風琴一台,天津制排、籃、足球兩大箱數百隻,洋鼓全套,長短洋號兩對,美當時最時髦汽燈一盞。此外,每月按時寄回各種報紙、雜誌,報紙中除國內報紙外還有《香港大公報》、《星島報》、《探海燈》等。1935年,張瑞貴還鄉進新居,還到學校廣場開會演講,鼓勵地方父老鄉親要熱心教育,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爭取成為國家有用人才,併為學校書寫“寧靜致遠”四個大字。此舉,備受鄉人欽敬,學校碑記中雲:“張公以英武雄才,熱誠興學,喜惠士林,其功足以不朽”。
1939年11月15日,日寇在欽防的龍門、企沙登陸。16日下午,日寇佔領黃屋屯、大寺。剛從欽城東郊白虎廟(今市實驗小學)遷來的廣東省立欽州師範的師生員工140人,在伍瑞鍇校長的帶領下,從大寺經桂林到廣東連縣東陂鎮寶梵寺古廟復課。不久,伍校長調離學校,省教育廳派張開照(廣東龍川縣人)來接任校長。1940年11月欽州光復,省欽師的欽防子弟,要求把學校遷回欽縣。張開照怕遷回欽州當不成校長,便極力反對和阻撓。學生會向各界人士發出了“為把省欽師遷回欽縣的呼籲書”,張瑞貴接到呼籲書後,積極支持,覆電學生會,贊成遷校返欽,並匯給欽防子弟每人100元旅費。1941年6月中旬,省欽師準備遷校,張開照又勾結省教育廳領導,企圖把省欽師併入韶關師範。張瑞貴接到欽防籍學生聯合“堅決要求遷校、反對並校”的請求書後,即打電話給省教育廳長,表示支持省欽師遷回欽縣,廳長只得同意遷校。同時,以63軍軍部的名義,從坪石派出火車(客車)一節,專程搭送師生員工到柳州,終於8月中旬勝利地回到了欽州江畔的白虎廟原校址。從此,欽師得到不斷的發展。

張瑞貴保護《汕報》

1933年,張瑞貴部駐廣東潮汕一帶,是年朝鮮發生義士尹奉吉行刺日本天皇失敗以身殉國的事件。汕頭市的《汕報》社長兼總編輯張懷真在《汕報》上發表題為《惜乎不中》的社論,指出由此事證明朝鮮國魂猶存,今後必將有更多的人投身革命,倡議我國民眾向朝鮮義士尹奉吉學習,團結一致,共禦外侮。此事竟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史稱“汕頭事件”。
開初,日本駐汕頭總領事,以《備忘錄》通知汕頭市政府,大意是《汕報》侮辱了日本天皇,即封《汕報》,並扣留《汕報》負責人張懷真。汕頭當局對日方的無理要求,予以拒絕。事隔數日,忽然駛來大小日艦20艘,其中7艘已駛入汕頭港內,卸下大炮炮衣,威脅我方。同時,日本駐汕頭總領事向汕頭市政府發出“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限汕頭市當局於48小時內實行:一、封閉《汕報》;二、拘捕《汕報》負責人張懷真,並送至日艦聽候懲處;三、賠償日艦開來汕頭的軍費;四、保證日僑安全;五、禁止任何反日言論,並保證今後不再有類似事件發生。汕頭市長黃子信不知所向,一時全市人心惶惶。張懷真頗有骨氣,第二天便在《汕報》發表申明:“①《惜乎不中》社論並無錯誤,即無侮辱日本天皇字句,亦無妨礙中日邦交之處。但為避免汕頭人民遭浩劫,如果政府要封閉《汕報》或停版,他願意接受;②如果政府認為他的言論有妨礙中日邦交,他願意接受國家給予的任何懲處;③當局如果拘捕他送往日艦,則日本不只是侮辱他個人,而是侮辱我國的尊嚴。為了國家的體面、記者的尊嚴和個人的人格,他寧願自殺殉職,以保氣節,而決不能被送到日艦。
張瑞貴當時是獨立第二師的師長,駐防汕頭。張得知即表示堅決支持《汕報》的正義立場,面對日本的“哀的美敦書”,他毅然採取了果斷措施:①立即宣佈汕頭全市緊急戒嚴;②強迫疏散全市民眾到潮安、潮陽、揭陽等地,使汕頭一夜之間變成死市。同時,張懷真一家大小亦由部隊護送到潮州國民旅店妥善安頓;③派部隊把全市數百名日僑的住房包圍、監視,不准他們出門一步;④深夜在沿海各險要地區堆置沙包,構築防禦工事;⑤星夜往媽嶼口鑿沉多艘大木船,並佈下水雷封鎖港口。這些措施辦妥後,一面經正式外交途徑宣佈拒絕接受日本的“哀的美敦書”,一面又經非正式外交途徑暗示日方,謂不理什麼國際公法私法,只要日艦敢開第一炮,我張瑞貴的部隊便會把在監視中的日僑殺個精光,一切後果由我張瑞貴個人承擔。這樣理直氣壯的強硬對策,竟把日方弄呆了。日本人只得退讓,雙方發表誤會聲明,“汕頭事件”和平解決。日艦無條件撤走,《汕報》照常出版,張懷真受到各方函電嘉勉,張瑞貴“生張飛”的英名揚四方。

張瑞貴粵北抗日

抗戰爆發,陳濟棠反蔣失敗,蔣介石收編粵軍,任張瑞貴為第63軍軍長。張率部出發抗日前,電告遠在德國留學的陳培蘭歸國撫育子女。陳培蘭回國後,由穗攜10個兒女(其中3個為韋秀英所生)遷居廣西桂林,後到香港。韋秀英則回到老家十萬大山中的貴台鄉居住。
張瑞貴抗日主要在“三次粵北會戰”。1938年秋,日軍強行在廣東澳頭、淡水登陸西進,張率63軍在守備地迎敵,終因無兵增援,慘遭擊潰。廣州淪陷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餘漢謀命各軍轉移粵北佈防。63軍在增城、從化外沿修築工事,與敵對峙。1939年冬,日軍全力進犯粵北,63軍在從化、新豐間,時於敵前,時於敵後,與敵擊戰。張瑞貴命153師於新豐之羊石坳、江尾頭、蒲昌等地,側擊敵之背腹。十二集團軍在中央增援一個師配合,全面展開激戰,敵不支而退,餘漢謀令各軍分頭追殺。張瑞貴親率153師所轄的459團追至增城之臘圃、曾洞時,命該團配合羣眾組織的百人大刀隊,乘敵甜睡,衝入敵營,斬殺日軍不少,但突圍歸來損失亦重,這是“第一次粵北會戰”。
1940年夏,日軍再度北犯。主力沿從化、新豐公路北進。張瑞貴令152、153師疏開於良口地段之石榴花頂、五指山、上江東、黃牛山等高地抵敵。以186師集結於牛背脊策應,戰鬥激烈,雙方損失慘重。黃牛山被敵兩度攻陷,終被我軍克復。戰鬥中,連日大雨,敵機無法投入戰鬥。從化河水位高漲,敵為達到北犯的目的,用機船拖駁增援,張急令炮兵營集中火力轟擊,敵船中彈沉沒,敵兵溺死不少。敵軍在我火力壓制之下,全部遺退,這是“第二次粵北會戰”。第三次粵北會戰是在1944年冬開始的,當時第七戰區情報報道:“敵企圖打通粵漢線,集結主力於湘贛之間,向南推進”,情況緊急。63軍待命於新豐,不久,戰時廣東省會韶關失陷。張率63軍日夜兼程出發,先頭部隊459團,進至始興縣南之東湖坪、馬頭洞地帶,與敵發生遭遇戰。張以據點式的部署,將兵力分佈於山地,由始興、南雄延伸至贛邊南浦,力挫敵鋒。敵被纏于山地,無法前進。十二集團軍另以兩個軍於韶關附近,與敵周旋,敵顧此失彼,疲於奔命,慘遭失敗。
八年抗戰,張瑞貴馳騁沙場,臨危不懼,力挫強倭,立下了不少戰功,但仍有不周。1940年冬,重慶軍事委員會給張瑞貴考核評語:“英勇有餘,遠見不周”。

張瑞貴附蔣內戰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挑起內戰,張瑞貴以年老力衰為由,請求退役獲准,退居從化七星果園,過着悠閒日子。蔣介石聞知,心裏不安,認為張瑞貴一生戎馬,舊部流散兩廣不少,恐怕被人利用,為了對付兩廣的共產黨游擊隊,於1948年1月委任張為“粵桂南區清剿總指揮”,在湛江設立指揮部。張瑞貴上任後,召開廣東七、八區和廣西三、四區行署專員、縣長會議,部署第一期“綏靖”計劃,重點對十萬山區進行更大規模的“圍剿”。接着,調集廣東省保安第二團、第九團,欽防警察大隊以及地方反動武裝和他的警衞營等近萬人,開赴十萬山區外圍,採取“肅清平原,圍困山區”的戰略措施,企圖消滅粵桂邊區游擊隊。1948年6月,蔣介石又派來軍統要員中將張君嵩(合浦人)為副總指揮(11月在遂溪被擊斃)。張瑞貴疑是監視他,即電請將湛江指揮部交給張君嵩負責,自己回欽州設立指揮所。獲准後,於1948年秋率部分人員回欽,在劉永福故居三宣堂設立“前進指揮所”,調集約4000人的武裝力量,對十萬山區游擊隊進行反覆掃蕩。
1949年春,蔣介石電促張瑞貴“搜剿”十萬山區的游擊隊,張即覆電“已分令防城、欽州、上思等縣地方武裝,及進駐各縣的保安團向十萬山區推進,職親臨十萬山腳之貴台‘督剿’,戰情待後續報。”張瑞貴赴貴台後,除上述部署外,另採取三條措施:一是政治誘降,散發《張瑞貴勸降書》,以鄉親關係寫信給貴台人黃煥華(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二十一團二營營長),勸其合作;二是加快修築由黃屋屯經貴台到洞利的備戰公路;三是掃墓祭祖大擺筵席,宴請當地商紳、鄉保甲長,散佈反共言論。1949年8月,張瑞貴又帶警衞營親臨貴台指揮,並將其家中保存的部分軍用物資船運欽州。不料,在百龍嶺被游擊隊截獲。同年深秋,張瑞貴奉令將欽州指揮所合併湛江總部,遷駐北海。行前,命警衞營開赴貴台,與韋秀英配合作戰。1949年12月,北海總部被人民解放軍攻陷,張狼狽逃走。1950年初,張奉令率部分兵力駐守圍洲島,不久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圍攻下,登艦逃往海南島。1950年2月,蔣介石為配合反攻大陸,委任韋秀英為“粵桂邊區民眾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張瑞貴在海南即派外甥李成威帶“密令”潛回貴台,張瑞貴還親自草擬了一份《告同胞書》,謾罵共產黨是“蘇俄的走狗”,吹噓“國民政府派大量飛機配合大軍反攻大陸”,煽動民眾“攜槍裹糧,踴躍參加,到處襲擊共*”。韋秀英接令後,即成立“粵桂邊區民眾反共救國軍”6個縱隊,在貴台拉起一支數千人的反共隊伍,扼殺我新生人民政權,製造了慘無人道的“那嫋慘案”,韋秀英也最終被人民解放軍擊斃於大那休村。
海南島解放時,張瑞貴隨陳濟棠飛機飛往香港,後轉台灣,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張瑞貴在蔣經國的授意下,曾兩次派其部下空投或竄入欽防一帶,企圖在十萬山建立“遊擊根據地”,繼續與人民為敵,但最終被殲滅。1977年3月26日張瑞貴在台灣台北耕萃醫院病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