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炘煬

鎖定
張炘煬,男,1995年07月08日出生,10歲考入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讀博,被稱為當時“全國最小的碩士生”,曾因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買房否則拒絕考博,引發極大爭議。 [6]  [8] 
2019年張炘煬在寧夏師範學院當外聘教師,2021年8月辭職。 [7] 
中文名
張炘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遼寧盤錦市
出生日期
1995年7月8日
畢業院校
天津工程師範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9] 
父    親
張會祥
母    親
吳慧娟
性    別

張炘煬教育經歷

2005年,張炘煬以505分高考成績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錄取;
2008年,張炘煬在北京工業大學數學系非線性分析方向讀研;
2011年,張炘煬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用數學專業讀博,2019年,博士畢業。

張炘煬工作經歷

2019年張炘煬在寧夏師範學院當外聘教師,2021年8月辭職。

張炘煬人物經歷

張炘煬自幼父母對他教育嚴格。父母曾在這段時間內不看任何電視,包括無聲電視,也不在家中接客,因為他們擔心會影響張炘煬的學習。 [2]  在這之後,他連續跳級,並在他10歲時進入高考考場,考入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引起媒體炒作。 [1]  三年後,他通過北京工業大學的複試,成為數學系非線性分析方向的一名碩士研究生。 [3]  之後16歲成為北航博士。
受個人限制,他的博士學業處於停擺狀態,經常更換研究課題,無法沉下心鑽研學術。 [4] 
在父母“只有孩子,沒有自我”畸形的教育模式下,張炘煬也被影響,成為了自私自利,自視清高的人。他認為自己最優秀,聲稱自己最敬佩的人是自己。他認為自己在大學需要“住到高檔的地方”,因此嫌棄大學宿舍條件差,“這個學校其它方面什麼都讓我挺滿意,就是住的地方根本不能忍受”。即使家中經濟一般,父母甚至不捨得坐公交車,他依舊以學業要挾強迫父母為自己買房,並將“成就好的標準”定義為“北京户口,買房,找着好工作”。
2019年,張炘煬花費8年時間讀完了博士,有網友稱無法查到他的博士論文,對此,張炘煬迴應道:“知網上是查不到北航的學位論文的,想查學位論文需要到國家圖書館的網站上。” [9] 

張炘煬人物事件

張炘煬教育爭議

張炘煬的父母實質是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夢想,這是自私的表現。張炘煬評價父母稱“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媒體認為這是對父母從小對其過於嚴格的學業要求、長期心理受到壓力的一種發泄和報復。
張炘煬成為了“巨嬰”。他以學業要挾父母買房。説明他的心理和要父母買玩具才做作業的小孩差不多。只是他的生理、心智還是一個男孩,而他過早進入了成人社會,其學歷、專業水準以及社會知識遠遠超過同齡人。由於他的父親早年學業失利,因此對他有強烈的控制慾,使他的生活“密不透風”。 [5] 
張炘煬不足的閲歷和認知無法支撐他超過年齡的焦慮。他的心智成長被忽略,經常發表不成熟甚至爭議頗多的言論,早早考慮金錢、工作、房子甚至是擇偶等問題,同時來自社會的關注也給了他極大的壓力。
據央視網報道,張炘煬即使被譽為“神童”,但是在心智方面需要承受許多壓力。由於年齡太小,在學校需要父母陪讀,他需要獨自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媒體炒作、學校高調招收嚴重影響了他的心理健康,失去童心,擁有了來自成年人的功利與虛榮。
據錢江晚報報道,自幼父母便給張炘煬灌輸“王者”思想與自我思想,導致他成為自私與清高的人,並且格外看重物質。他的父親曾出版《神奇的學習》,只講學習不講做人,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拔苗助長,使他的學業與心智沒有得到同步發展,會對他今後的人生造成負面影響。

張炘煬強迫父母購房

2011年10月,張炘煬接受採訪時表示,曾要求父母全款在京買房,作為參加碩士論文答辯的條件,否則就不考博士。
他將“成就好的標準”定義為“北京户口,買房,找着好工作”,並解釋讓父母買房的原因是迴應“父母強加夢想於我身”。

張炘煬自我評價

他在自己的微博上説:“我在北京工業大學深切體會到:雖然外地學生的入學成績比北京學生高,但北京學生的後勁逐漸體現出來。因為北京學生見多識廣,有獨立思想和發散思維。尤其對研究生,這正是做出好論文的前提。“人都要斷奶的。他想使我一輩子斷奶不了,做不到。”

張炘煬人物評價

“張炘煬的優勢僅僅在年齡上,與其他博士生相比,他並無優勢可言。社會上的媒體言論會束縛他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也會讓他迷失方向。”(導師周教授評)
“他對父母的為難,不乏對父母從小對其過於嚴格的學業要求、長期心理受到壓力的一種發泄和報復。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是因為“父母強加夢想於我身”。對孩子氣的“為難”,社會應該給予寬容。”“年輕人犯錯,上帝都會原諒,何況他犯下的也不算是什麼大不了的錯。希望張炘煬們的父母能夠勇敢地讓孩子去犯一些錯。”(騰訊評論)
“家有神童固然值得驕傲,但是媒體的瘋狂炒作,學校的高調招收,眾星捧月似的社會輿論,也對這個僅僅十歲的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影響。家長用心良苦,小孩卻要身心受苦,小小年紀就失去了本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失去了本應該沒有任何雜質的童心,提前擁有了一些成人世界中的功利與虛榮,學校、家庭和社會大眾應該進行反思。”(央視網評)
“張炘湯只有自我(也是自私)。他説“我最佩服的人是張炘煬,因為我覺得張炘煬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因為是“最優秀的”,他自視甚高。”(錢江晚報評)
“張炘煬的父親曾出過一本書,叫做《神奇的學習》,此書只講學習,不講做人,估計在他們看來,博士是一個人的成功標準。但博士與成功之間能劃等號嗎?張炘煬説他想當王者,王者主宰命運,王者就是自信,已經在讀博的張炘煬為何就沒有用知識改變生活的自信?原因還要從爹身上找,爹的拔苗助長,使他的學業與心智沒有得到同步發展。”(錢江晚報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