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濤

(國民黨將領)

鎖定
張濤(1909年--1973),幼名伯春,學名鉅富,字文淵,貴州綏陽縣鄭場鎮人。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1926年參與北伐,參加了著名的龍潭戰役。1931年張濤被調至何應欽處,成為何應欽的上尉侍從副官。1938年,軍政部調張濤任一百四十師上校團長,在湖北沙市整訓。1939年參加長沙第三次會戰,多次打退何挫敗日寇的進攻。1949年率部起義,1973年逝世於貴陽。 [1] 
文淵
所處時代
近現代
民族族羣
出生地
貴州省綏陽縣鄭場鎮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73年
主要成就
抗日
本    名
張濤
院    校
黃埔軍校

張濤人物生平

張濤,幼名伯春,學名鉅富,字文淵,一九O九年(庚戍)二月十二日出生於綏陽縣鄭場下街,一九七三年逝世於貴陽。祖籍四川重慶府巴縣長生橋人氏。前清晚期,國運衰危,四川連年鬧災荒,哀鴻遍野,餓莩滿地。張氏祖父母攜帶叔伯兄弟五人,流離轉徙來到貴州定居。父親張吉勝,家貧未讀書,娶妻王氏,生一女,名巨琪。王氏早亡,續絃景氏,生三男一女,張濤排行第二。父親不識字,然善於應酬,曾任過區長、糧食主任等職。母親嫺於針黹,勤謹持家。一家人自耕度日,勉能維持温飽。 [1] 

張濤進黃埔 參與北伐

張濤是縣立鄭小五期學生,因為家境並不富裕,時值地方糜爛,天災人禍,兵匪交相為患,他小學沒有畢業即被迫輟學。張濤姐夫的弟弟叫劉舜生,在外從軍,一九二四年底回鄉探親,常給張濤擺談國事。時值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孫中山先生為了打倒北洋軍閥,一九二三年在廣州設立大元帥府,深知革命要成功,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於是建立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培養北伐軍事幹部。張濤在讀書時就聽到一些老師講過中國古代班超投筆從戎,祖逖聞雞起舞,誓死北伐的故事。當今外夷入侵,軍閥割據,國難當頭。劉舜生的談話,激起了張濤一片愛國之心,頓生到廣州去報考黃埔軍校的念頭。但是廣州很遠,家裏困難,沒有路費,怎麼辦呢?他的父親是個很懂道理的人,也希望兒子出外奔前程,於是專門把一些要好的朋友和親戚請到家來作客,向他張濤是縣立鄭小五期學生,因為家境並不富裕,時值地方糜爛,天災人禍,兵匪交相為患,他小學沒有畢業即被迫輟學。張濤姐夫的弟弟叫劉舜生,在外從軍,一九二四年底回鄉探親,常給張濤擺談國事。時值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孫中山先生為了打倒北洋軍閥,一九二三年在廣州設立大元帥府,深知革命要成功,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於是建立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培養北伐軍事幹部。張濤在讀書時就聽到一些老師講過中國古代班超投筆從戎,祖逖聞雞起舞,誓死北伐的故事。當今外夷入侵,軍閥割據,國難當頭。劉舜生的談話,激起了張濤一片愛國之心,頓生到廣州去報考黃埔軍校的念頭。但是廣州很遠,家裏困難,沒有路費,怎麼辦呢?他的父親是個很懂道理的人,也希望兒子出外奔前程,於是專門把一些要好的朋友和親戚請到家來作客,向他們談了兒子到廣州一事。親友們都認為張濤聰明,有出息, .紛紛給他籌集路費,支持他外奔廣州。 [1] 
一九二五年元月,張濤與劉浩(即劉舜生)、付波、鄭沆等人離家前往廣州。其時他還未滿十六歲,腳穿粗布鞋, .背一個小布袋,手頭拿把雨傘, 匆匆上路。但他小學尚未畢業,臨行時就把他侄兒張啓模的畢業證件帶在身上。到達廣州,張濤以侄兒的證件報名,辦理報考手續入試,被錄取。入學後,他自知文化程度低,必須加倍努力,一面刻苦學習軍事,一面認真學習文化。他遵守紀律,聽從長官命今,摸爬滾打、射擊劈剌、行軍佈陣,無一不勤學苦練,精益求精、很快便對軍事學術知識入了門。 [1] 
一九二六年七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暫師北伐。這是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的一場革命戰爭。北伐軍在“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口號聲中勝利前進。其時黃埔軍校的學生也編成隊伍,隨軍北伐。張濤作為普通一兵,吃得苦,耐得勞,行軍作戰,從不掉隊。北伐軍英勇善戰,勢如破竹。張濤參加了著名的龍潭戰役,戰鬥中革命軍給敵人以狠狠的打擊,軍閥孫傳芳全軍被擊潰,元氣喪失殆盡。在此次戰鬥中!張濤冒着紛飛的彈雨,與部隊一起向潰軍奮勇追擊,獲得了實踐的經驗和很好的鍛鍊。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受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指使,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並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之後,蔣介石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中央政治會議主席,並將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遷到南京,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中央軍校”。張濤畢業後,被分在本校衞兵連當見習排長,開始了帶兵作戰的軍官生涯。 [1] 
張濤在作見習排長期間,因勤於工作和善於帶兵,與士卒同甘共苦,其軍事才能漸漸顯露出來。一九二八年調憲兵團任連長,駐紮武漢。何應欽在黃埔任教育長和國民政府第一軍軍長時,在黃埔就讀的貴州青年並不多,所以他對貴州人很重視,張濤通過別人的推薦引見,認識了何應欽。何見張年輕英俊,身體結實,其模樣似乎又與自己相似,言談舉止又很是樸實穩重,於是就看中了他,一心想把他弄在自己身邊,經較長時間的考核和察證,一九三一年張濤便被調到何應欽身邊來了,當了他的上尉侍從副官。 [1] 

張濤積極抗戰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旬,南京失陷,軍政部迫遷湖北武昌。張濤目睹祖國沉淪,錦繡江山遭日寇蹂躪,多次向何應欽提出要求, 奔赴抗日前線。何應欽本不想張離開自己,但迫於張的求戰心切,又為他的前途計,也就答應了。張濤從此便置身於槍林彈雨之中。 [1] 
一九三八年,軍政部調張濤任一百四十師上校團長,在湖北沙市整訓。一九三九年參加長沙第三次會戰,他帶領全團官兵堅守陣地,在密集的炮火中奮不顧身,身先士卒,多次打退和挫敗日寇的進攻,榮立戰攻刃並在全戰區受到傳令嘉獎。軍委會銓敍廳還因此而授銜晉升他為少將副師長。當時的師長是李棠,此人作戰無能,在戰略、戰術、兵力部署與指揮上又不聽張的建議,兩人經常發生爭執,有時鬧得不可開交。鑑於這種情況,張濤主動要求調離一百四十師,一九四二年便調到軍政部特務第二團任少將團長,駐防貴州獨山縣,擔任黔桂線上黔南至畢節等地一帶的護路和軍械庫的防守工作。一九四四年黔有事變,日軍攻到獨山,何應欽辭去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職務,出任中國陸軍總司令,龍雲出任副司令兼雲南省主席。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昆明就職,張濤調陸軍總部特務團少將團長。一九四五年抗日哉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陸軍總部由昆明移駐湖南芷江,特務團改名為警衞團,張濤仍為團長,負責芷江保衞工作。 [1]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國主義接受了由中、美、英三國於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在波茨坦會議過程中發表的《波茨坦宣言》,宣佈無條件投降。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張濤在南京參加了受降典禮,日本簽定投降書,何接受降書後,並舉行了投降儀式。張濤隨何應欽去拜謁中山陵。當時在接收大員中,很多都發了財,但陸軍總部,尤其是張濤沒有接受一點任何物資。 [1] 

張濤率部起義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共六十五天的徐蚌會戰,蔣介石以六十萬兵力被殲滅而告徹底失敗。隔江烽火過帝京,人民解放軍將渡江南下,搖搖欲墜的蔣家王朝已到日喜途窮的境地。但是,儘管蔣家王朝氣數已盡,蔣介石仍想負隅頑抗,作垂死掙扎,其如意算盤是欲固守川、滇、黔,在西南留個後方。 [1] 
國民黨貴州十九兵團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立的。兵團司令是何紹周,副司令是王伯勳。忠誠於蔣的劉伯龍為八十九軍軍長。八十九軍下設兩個師,即三二八師和三四三師。三二八師師長為張濤,三四三師師長為項榮還。一九四九年一月,張濤在南京發表師長後,蔣介石在他的官邸召見張,鼓勵他,要他到貴州後為固守西南三省而力挽狂瀾。張濤秉旨,匆匆趕回遵義組建三二八師。 [1]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人民解放軍進入貴州後,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先後解放了貴陽、都勻、遵義等重鎮和廣大城鄉,國民黨地方殘餘部隊有如驚弓之鳥,愴惶潰逃。此時張濤屯兵普安、睛隆、關嶺、永寧等滇黔公路沿線上的重要城鎮,傳令各師、團:“未有軍部命令,部隊不許妄動,違令者必按軍法嚴懲不貸”。張濤此舉,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率部起義作準備。解放軍尚未進入貴州,張濤便主動把駐貴陽辦事處主任龔建其留下接洽起義。 [1]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一日,張濤軍長召集軍官會議,商討和動員起義。會議氣氛非常緊張,有的軍官雖是張的老部下,私交甚好,但此時與張並不是同心同德。當張闡述和分析目前貴州形勢已千鈞繫於一髮,岌岌可危,不起義就沒有出路時,蔡世康、項榮還等人力持反對意見,他們有的主張破釜沉舟,最後一搏,以圖僥倖;蔡世康這位國民黨中央軍校出身的反動干將,把自己之所以能當團長的殊榮歸恩於蔣介石,在會上搬出所謂古代田橫守義不辱的故事,要大家向覆滅的蔣王朝效死;有的主張帶着人馬向西往緬甸,流亡海外當白華。眾論紛紜,莫衷一是。但作為一軍最高長官的張濤,未有半分優柔寡斷,他對部屬既耐心,又果斷地説: [1] 
“兄弟們,我認為你們的主張都不對。起義是大勢所趨,不起義只有死路一條。湖南程潛、陳明仁力量比我們強,猶採取了明智的行動,現解放軍的五兵團已佔領省城貴陽,與我們交戰迫在眉睫。何紹周司令、谷正倫主任各顧妻室,均先後飛往海外,現我們的兵力十分不足,要打,實是不堪一擊,我們部隊的官兵絕大多數是貴州人,我們豈能讓我們的父老兄弟再罹戰禍?你們不要頭腦發熱,要很好想一想,蔣、宋、孔、陳都已安全地到了台灣,我們為什麼還要對他們盡愚忠而去犧牲呢”?説到這裏,張濤以拳擊桌:“現在就是這樣,你們不起義,我一個人也要起義”。他第一個撕下勳章和領章。大家見他決心如此之大,那一部分堅持不同見解的軍官在無可奈何之中,也只好勉強同意起義。因為當時軍部警衞營、三二八師九八二團和九八四團等部隊已被張濤嚴密控制,少數軍官想要抗衡已不可能。 [1] 
迫於解放軍強大的政治攻勢和軍事壓力,原駐守貴州的其他國民黨官員及部隊,在張濤首先倡導下,也紛紛表示願意起義,與張商議聯合發出《起義通電》,並簽了字,正式起義時間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由於張濤的起義,楊勇司令員的十六軍便暢通無阻地由畢節直插四川瀘州,宋希濂、王陵基等國民黨四川大員被俘,全川順利解放。 [1] 
1973年,張濤逝世於貴陽。
參考資料
  • 1.    政協綏陽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綏陽縣文史資料選輯 第5輯[M]. 政協綏陽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P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