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注洪

鎖定
張注洪(1926年12月27日-2022年9月13日),山西萬榮人,教授,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名譽會長。1946年-195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外語系、歷史系,後從歷史系畢業,獲文學士學位 [1] 
2022年9月13日1時30分,張注洪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週歲。 [2] 
中文名
張注洪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山西萬榮
出生日期
1926年12月27日
逝世日期
2022年9月13日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稱
教授

張注洪人物生平

張注洪,1926年12月27日出生在山西省萬泉縣(古名汾陰,1954年萬泉、榮河兩縣合併為萬榮縣)皇甫鄉高家莊,家境較為優渥。張注洪的祖父是清朝貢生,在縣學教書;而父輩很多投身商海。張注洪的父親在山西曲沃經商時,任商會會長,又做過絳縣銀行經理,但因早年跟隨祖父讀書的緣故,也極願支持他們兄弟姐妹讀書。張注洪7歲時便在父親安排下考入本村小學,讀《三字經》《論語》《孟子》等典籍作為啓蒙。次年9月轉學後,張注洪接觸到了當時新頒的教材,頓覺眼界大開 [5] 
1937年夏,張注洪考入曲沃貢院高小就讀。時值盧溝橋事變爆發,國難當頭,對國家前途倍覺憂慮。當時作文課有命題《一月來之平津間》,張注洪得以藉此抒發心中激憤。節假日時,學校組織學生們至城區展開抗日宣傳活動,我也積極參加。然而,戰爭形勢的惡化導致校址常遷,個人輾轉奔波。
1937年11月,太原陷落,晉南危在旦夕,張注洪只得隨家人從曲沃返回原籍。在那裏念過半年私塾後,本欲進入附近高小就讀,然而開學數日即遇日軍掃蕩,校址只能再遷。直到1938年秋進入民族革命小學方才安定下來。在革命教育和抗日宣傳的作用下,在極度艱苦的戰爭環境裏,敵寇對國土的侵佔和對人民的殘忍殺戮,在當時少年學生的心目中深深埋下立志圖強、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種子。
1939年夏天,張注洪與同學瞞着家人加入了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汾南遊擊大隊,圍繞稷王山一帶進行抗日反奸工作,直到1941年夏小學畢業。小學畢業後,張注洪本擬赴西安讀中學,但從家鄉經鄉寧第二戰區司令部駐地克難坡受阻,遂留在陝西宜川。途中自謀衣食,飽嘗艱辛,最終在宜川入學初中。
1944年夏初升高期間,張注洪曾滯留淪陷區,本有機會在淪陷區就讀高中,但我絕無法忍受亡國奴的教育,於是設法回到陝西。高中時期,張注洪,曾多次組織參加反對學校包庇特務施暴、剋扣學生伙食費等罷課活動,並在《中國學生導報》揭露國民黨校方貪污學生公費、壓制民主活動的種種醜行。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其時,局勢稍安,全國歡慶,人們普遍渴望和平建國,對國共兩黨的和談抱有很大希望。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張注洪,通過高中越級考試,直接進入高三,因此能早一年上大學。張注洪,高中畢業後獲得了報考大學的機會,隻身赴京趕考,一個月內參加了十所大學的考試。當時,全面內戰已經打響,而清華被譽為“國統區的解放區”。因此當時張注洪非常向往清華,放棄了一些大學的正式錄取資格,選擇進入清華先修班,經複試最終於1946年11月被清華大學外語系錄取。
1952年院系調整,北大、清華、燕京三校的歷史系合設北大一處,大部分人員即行合併。一時間諸多名師會聚北大,教學科研煥然一新。同年他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張注洪工作報到的時候,歷史系仍然在沙灘紅樓,系主任為鄭天挺先生,數月後始遷址到燕園,翦伯贊先生任系主任。初到北大時,我因為在清華受過英語、俄語專業訓練,而世界史教研室又缺人,於是被分配去做世界中古史的教師。可正是此時,我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神經痛,無法正常工作。系裏出於愛護,允許我養病。所以1952—1955年,我除了養病外,閲讀了不少專業書籍,幫助教研室編寫《外國人名地名辭典》,還做了一些近代史料的蒐集、整理、校訂工作。這是我第一次系統地接觸史料編譯工作,為我日後從事中國近代史史料學的研習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55年恢復工作後,我自感無法勝任世界古代史教學工作,就主動請纓到邵循正先生負責的中國近代史教研室做資料工作。掌握史料知識對歷史研究者來説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跟隨邵先生做史料學訓練使我獲益良多。當時,我跟隨研究生、進修教師一起聽課,同時又輔導學生,實際上做助教的工作。尤其是輔導國外留學生的經歷,使我獲益匪淺。一些外國學生、進修學者來華學習,我負責給他們講解近代史料。這些和外國友人交流的經歷,增加了我對國際友人與中國革命關係這一課題的研究興趣 [4] 
1957年起,政治運動不斷,間雜經濟困難,無論是學習科研活動還是日常生活都受到影響,學習科研工作變得斷斷續續。國家走過了曲折奮進的年代,我也在學術道路上艱難而堅定地前行。對我來説,這段時期是在學術上緩慢積累的時期,為改革開放後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些準備。
當時,中央多次強調教育要為工農服務。1958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由集體和企業資助的半工半讀學校在全國推廣,與原來的教育體制共同發展。北大很多學生需要離開學校進入工廠,與工人共同勞動。10月,我被調到石景山鋼鐵廠參加學生的半工半讀,主要精力投入教學工作。我在工廠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作、同學習,直到翌年3月回校。回校後,我參加了一些集體研究項目,負責撰寫《五四前後的中國工人階級》與《北京史》的相關章節。由於工作勞累、營養不良,我的身體又亮起了紅燈。1962年5月,我又出現腎臟出血,險些失去生命。
1963年後,國家經濟形勢逐漸好轉,我的身體也漸趨恢復,將工作重心放在中國現代史資料的收集上,編寫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期刊簡介》《中國現代史的研究與資料整理》,撰寫了《革命回憶錄與中國現代史研究》以及革命前輩李大釗、惲代英等人的年譜。其時,研究現代史史料學恰有很好的契機,因為國內興起撰寫家史、村史、廠史、社史這“四史”的高潮。我適時撰寫了《編寫四史與中國現代史的研究和資料整理》《“四史”資料索引》,在資料整理、規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進入20世紀70年代,國際局勢變化很快。中美關係、中日關係相繼破冰,正常的學術交流逐漸恢復,為介紹海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動態、引介海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優秀成果創造了政治前提。在這之前,我沒有撰寫過關於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文章,學界對這一領域關注也比較少。儘管存在重重阻礙和壓力,我仍然進入這一領域,翻閲了北大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數以百冊的外文報刊資料,寫出《十年來美國對中國歷史的研究》等文章。經週一良、張芝聯、陳芳芝等先生的指正後,上文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副刊《哲學社會科學動態及資料》,算是開風氣之先,一經發表即受學界肯定,給了身處逆境中的我莫大的慰藉。更重要的是,對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動態的關注自此成了我的一個研究方面,對我有特別的意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此時我雖然已從教多年,但在學術研究中發光發熱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在教學上,我承擔了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的史料學課程和報刊史、人物史等專題課程;在研究上,我在擔任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被借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參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的編寫工作。這時我真有點如白居易所説的“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
這一時期,我先後整理出版了一些專業著述。20世紀80年代末,我在校內外多次講授“中國現代革命史史料學”,講稿在《黨史資料徵集通訊》和《近代史研究》發表後,經中共黨史出版社整理出版為單行本、重刊本,美國還以A Guide to Material on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為名出版了英譯本。我還陸續承擔了一些國家研究課題項目,撰寫和主編(包括聯合主編)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研究述略》《國際友人與抗日戰爭》《中國現代史論稿》《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述評》《中美文化關係的歷史軌跡》等書,並與人合編了共產國際來華人物鮑羅廷、魏金斯基、米夫等關於中國革命的言論選輯,以及《惲代英文集》《瞿秋白文集》等書,還承擔了《國民革命的興起》部分寫作任務。此外,我也積極參與了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活動,爭取為史學界培養更多的人才。
1985年,張注洪開始指導碩士研究生,先後指導過中外研究生和進修學者20多人;還陸續參加過關於五卅運動、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中共成立、抗日戰爭、毛澤東誕辰、中日關係等多次國際國內學術討論會,並撰寫了一系列論文。
1993年,張注洪從教學崗位退下來後一度被返聘,繼續在學術領域發揮餘熱,爭取多作貢獻。雖然為了有利於青年教師的成長,張注洪,儘量不應允承擔正式上課任務,但對博士生的講座和部分學術團體兼職,張注洪。也盡職盡責予以承擔;此外,張注洪還繼續編寫了一些學術著述,如《當代著名學者自選集·張注洪卷》和《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述論》等,煥發了學術第二春。

張注洪人物經歷

1946年-195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外語系、歷史系,後從歷史系畢業,獲文學士學位。
1952年8月至1955年7月任歷史系助教;
1955年8月起在歷史系從事教學、科研、編譯等工作,其間1978年——1988年曾被借調兼任中國社科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和編譯工作。
1983年被評為副研究員並任研究生導師;
1986年1月被評為研究員;
1993年1月轉聘為教授。

張注洪社會兼職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名譽會長、《北京黨史》顧問、北京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國際友人研究會常務理事、埃德加·斯諾中心顧問、中國現代史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中華全國婦女史料編纂委員會委員、中國工運研究所顧問、《北京檔案史料》顧問、煙台師範學院等校兼職教授等 [3] 

張注洪研究方向

中國近代史史料學、國際友人與中國革命、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張注洪主要作品

論文
中國人民與東南亞人民的傳統友誼,《陳炎先生90華誕慶賀文集》北大出版社2007年1月
試談孫中山先生珍貴的精神遺產,《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抗日戰爭戰役個案研究的優秀成果——評《南口戰役》,《北京黨史》2007年第5期
祝賀《北京檔案史料》創刊20週年,《北京檔案史料》2006年第2期
論延安精神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華聖文化》2005年第3期
《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序言,《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10月
毛澤東生平、思想文獻史料學研究初探,《黨的文獻》2004年5月1日
中共黨史史料學的源流,《學習時報》2004年2月23日
毛澤東生平、思想文獻史料學研究初探,《紀念毛澤東》,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張壽鏞先生傳》評介,《歷史檔案》2003年第4期
談烈士詩的先進文化思想內涵,《北京日報》2003年8月4日
革命烈士詩詞的先進思想內涵與珍貴文獻價值,《黨史研究資料》2003年第7期
中共黨史文獻學研究的可喜成就——《中共黨史文獻學》評介,《北京黨史》2003年第3期
反映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進程的力作,《中共黨史研究》2002年第6期
中共黨史研究述評的佳作——評介《八十年中共黨史研究》,《江漢論壇》2002年第8期
中共黨史學史研究的新收穫——評週一平《中共黨史史學史》,《北京黨史》2002年第3期
美國關於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論,《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論文集,2002年9月
北洋軍閥史研究的豐碩成果,《博覽羣書》2001年第1期
武昌首義精神初探,《光明日報》2001年10月4日
中共黨史研究的創新成果——《我觀黨史》讀後,《光明日報》2001年9月16日
中美文化關係史研究回顧,《史志研究》2001年第3期
斯諾訪問新中國與中美關係的發展,《北京黨史》2001年第1期
斯諾對新中國的訪問與中美關係(合),《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20世紀中共黨史研究的回顧,《北京黨史》2000年第6期
國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述評(與人共同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11月
中共黨史史料學的屬性、源流和形成,《北京黨史》1999年第8期
評《上海工人運動史(下卷)》,《工會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3期
國外和台港關於西安事變研究的特點和趨勢,《北京黨史》1998年第2期
國際友人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歷史檔索》1998年第3期
勿忘百年國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學問題》1997年第8期
《新中國的雛形——抗日民主政權》評介,中共中央黨校《黨校報》1997年4月14日
旅日華工運動與旅法華工運動之比較,《黨史研究資料》1997年12期
國外和港台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特點和趨勢,《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3期
關於國際友人與抗日戰爭之研究,《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3期
略談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現狀與深入,《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2期
抗日戰爭史史料與抗日戰爭史研究,《北京黨史研究》1994年5月
國外抗日戰爭研究書評,《抗日戰爭史論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
七七事變後的抗日民眾運動,《黨史博採》1993年第6期
國外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北京黨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台兒莊戰役的國際影響,《台兒莊戰役55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5年版
《上海工人運動史》(上卷)評介,《中共黨史研究》1992年第5期
談談斯諾精神,《黨史博採》1992年11月
關於加強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的若干問題,《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
論《西行漫記》的歷史影響,《紅色中華散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加強對國外中共黨史研究的信息瞭解和成果評析,《中共黨史研究》1992年第1期
抗日戰爭時期世界人民的援華抗日活動,《抗日戰爭研究》1992年第1期
國際無產階級和世界人民的援華抗日活動,《國際政治研究》1991年第4期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史籍述要,《歷史教學》1991年第7期
十年內戰時期北平革命文化運動述略,《北京黨史研究》1991年第2期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一部有價值的資料書,《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12期
讀《老一輩革命家著作註釋選》,《中共黨史研究》1990年第5期
從歷史教訓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性,《理論學刊》1990年第4期
五卅運動與海外愛國僑胞,《歷史檔案》1990年第4期
論《西行漫記》的國際影響,《國際政治研究》1990年第3期
國外史學信息的資料來源與檢索方法,《歷史教學》1990年第4期
五卅運動期間京津人民支援滬案紀略,《北京黨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八十年代國外對中共黨史的研究,《北京黨史研究》1990年第3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文獻史籍舉要,《歷史教學》1990年第1期
斯諾與中國革命,《歷史檔案》1989年第4期
建國以來中國現代史研究述略,《歷史教學》1989年第10期
中共黨史研究的現狀與改革,《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第3期
關於建立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的學科體系問題,《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
黨史文獻資料的收集、考證、整理和利用,《中共黨史研究》1988年第2期
國際革命組織和世界各國人民對五卅運動的支持,《黨史資料從刊》1987年第1期
五卅運動與世界革命人民,《世界史研究》1985年第3期
怎樣掌握國外史學情報,《求索》1985年第1期
中國現代革命史史料學概要(1—6),《黨史資料通訊》1985年第7—12期
關於專題史料研究問題,《婦運史研究資料》1984年第3期
漫談中國近代現代史史料學,《河北省歷史學學會通訊》1982年第5期
關於國外研究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的文獻史料及其利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惲代英著譯系年要錄,《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4期
在延安友好相處的日子裏——記前美軍駐延安觀察組,《革命文物》1979年第2期
五四時代的惲代英,《百科知識》1979年第1期
十年來美國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動態及資料》1973年第1輯
中國勞動人民紀念五一節的歷史,《光明日報》1958年4月27日
專著、教材、資料、譯著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述論》,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燕園求是集》(《當代著名學者自選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中美文化關係的歷史軌跡》(主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現代史論稿》,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版
國際友人與抗日戰爭》(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偉大的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60週年》(合),同心出版社,1995年版
《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研究述略》(《學術指南叢書》之一),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1卷、第8卷,(合),人民出版社,1987、1998年版
《中國現代革命史史料學》,中共黨史出版社,1987年版
《米夫關於中國革命言論》(合),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惲代英文集》(上、下)(合),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鮑羅廷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維經斯基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韋慕廷:中國和懷疑者的眼光》(譯文) 《哲學社會科學動態及資料》1973年第4期。
《秦始皇資料選編》(合),中華書局1976年版。

張注洪獲獎經歷

張注洪科研獎

《毛澤東生平思想文獻史料學初探》,2003年12月獲北京市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優秀論文獎
《中共黨史史料學的屬性、源流和形成》,2000年獲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八十年代國外對中共黨史的研究》,1992年8月獲北京1982年~1992年黨史研究佳作獎。

張注洪教學獎

《中國現代革命史史料學》,1992年獲國家教委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張注洪主要成就

參加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中國及太平洋戰爭與戰俘問題國際研討會,“九一八”紀念館等,瀋陽,2008年10月,《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關係研究與淺析》
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成立15週年暨《西行漫記》發表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大學、北京,2008年10月17日,《<西行漫記>對我的啓示與影響》
紀念聞一多誕辰108週年和殉難61週年暨《拍案頌》出版座談會,國家圖書館等(北京),2007年7月,《讀<拍案頌——聞一多紀念與研究圖文集>》
紀念海倫·斯諾誕生100週年學術研討會,(北京)國際友人研究會、北大斯諾研究中心,2007年9月3日,《對海倫·期諾及其著述研究的思考》
紀念毛澤民誕辰100週年討論會(國內),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北京,2007年3月31日,《毛澤民對蘇區建設的貢獻》
紀念南口戰役70週年學術討論會(國內),北京市昌平區政協,2007年8月8日,《評<南口戰役>》
紀念馮友蘭誕辰110週年座談會,清華大學,2005年12月10日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成立80週年座談會,清華大學,2005年4月22日,
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座談會,中共黨史出版社,北京,2005年4月12日
紀念南京大屠殺座談會,中國抗戰史學會,北京,2005年10月13日,
紀念張聞天110誕辰研討會,中共黨史研究室(北京),2005年10月12日,
抗戰精神研討會,北京:中國抗戰史研究會,2005年9月7日,《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炎黃文化與延安精神研討會,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延安精神研究會,2005年8月1-2日,《論延安精神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埃德加·斯諾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大學,2005年7月29日,《埃德加·斯諾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
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全國政協,北京,2004年10月12-13日,《鄧小平生平、思想研究的進展與思考》
紀念埃德加·斯諾第11屆國際研討會,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2004年10月8日

張注洪參加會議

參加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中國及太平洋戰爭與戰俘問題國際研討會,“九一八”紀念館等,瀋陽,2008年10月,《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關係研究與淺析》
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成立15週年暨《西行漫記》發表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大學、北京,2008年10月17日,《<西行漫記>對我的啓示與影響》
紀念聞一多誕辰108週年和殉難61週年暨《拍案頌》出版座談會,國家圖書館等(北京),2007年7月,《讀<拍案頌——聞一多紀念與研究圖文集>》
紀念海倫·斯諾誕生100週年學術研討會,(北京)國際友人研究會、北大斯諾研究中心,2007年9月3日,《對海倫·期諾及其著述研究的思考》
紀念毛澤民誕辰100週年討論會(國內),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北京,2007年3月31日,《毛澤民對蘇區建設的貢獻》
紀念南口戰役70週年學術討論會(國內),北京市昌平區政協,2007年8月8日,《評<南口戰役>》
紀念馮友蘭誕辰110週年座談會,清華大學,2005年12月10日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成立80週年座談會,清華大學,2005年4月22日,
《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座談會,中共黨史出版社,北京,2005年4月12日
紀念南京大屠殺座談會,中國抗戰史學會,北京,2005年10月13日,
紀念張聞天110誕辰研討會,中共黨史研究室(北京),2005年10月12日,
抗戰精神研討會,北京:中國抗戰史研究會,2005年9月7日,《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炎黃文化與延安精神研討會,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延安精神研究會,2005年8月1-2日,《論延安精神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埃德加·斯諾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大學,2005年7月29日,《埃德加·斯諾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
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全國政協,北京,2004年10月12-13日,《鄧小平生平、思想研究的進展與思考》
紀念埃德加·斯諾第11屆國際研討會,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2004年10月8日
紀念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60週年研討會,國際友人研究會,北京,2004年8月23日,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史料學學會,山東煙台,2004年8月9-11日,《中國近現代史史料研究諸問題》
12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題目為《毛澤東生平思想文獻史料學述論》(已發表)。
11月參加在安徽安慶召開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題目為《毛澤東生平、思想文獻史料學研究初探》(已發表)。
11月參加在湖南芷江召開的中國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國際和平論壇討論會,論文題目為《緬懷抗戰勝利,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已發表)。
2003年10月參加在安徽黃山召開的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術討論會,論文題目為《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2002年11月參加在浙江蕭山召開的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題目為《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已發表)
2001年10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9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題目為《美國關於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論》(已發表)
從事的國際國內項目
2001年至今從事的國內項目為“中美文化關係的歷史軌跡”,已於2001年12月完成出版,此項目系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