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沛霖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冶金學家、核材料科學學家)

鎖定
張沛霖(1917年12月27日—2005年9月15日),山西平定人,物理冶金學家,核材料科學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研究員。 [1]  [9] 
張沛霖1940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49年獲得謝菲爾德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1959年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副所長;1962年曆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冶金總工程師、核燃料局總工程師、部科技委常委、總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5年9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2]  [5] 
張沛霖早期從事物理冶金方面的工作,之後長期從事核燃料冶金、核材料方面的研究與技術和教學工作。 [8] 
中文名
張沛霖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7年12月27日
逝世日期
2005年9月15日
畢業院校
謝菲爾德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出生地
山西平定

張沛霖人物生平

左起:張沛霖、李薰、方柄 左起:張沛霖、李薰、方柄
1917年12月27日,張沛霖出生于山西平定。
1933年,初中畢業後考入太原進山中學高中部。
1936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
1937年—1940年,入讀於西北工學院礦冶系。
1940年,任職於雲南安寧資源委員會雲南鋼鐵廠。
1945年,進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深造。
1949年,獲得謝菲爾德大學博士學位。
1951年,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副所長。
1962年,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冶金總工程師、核燃料局總工程師、部科技委常委、總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5年9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2]  [5] 

張沛霖主要成就

張沛霖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沛霖(右)在做實驗 張沛霖(右)在做實驗
一、鈾部件的特種鑄造技術。1964年,張沛霖改用鈾同位素分離工廠尾料六氟化鈾製得的金屬鈾作原料,提出鑄模不同部位測温點的佈置與測温方法,針對模具温度變化過程,向定向凝固目標找準了改進措施,解決了鑄件的縮孔問題,還獲得了最省原料的解決途徑。
二、生產堆燃料元件的技術攻關。張沛霖重視質量,組織工藝攻關的同時,組織建立了超聲波檢查燃料元件包殼貼緊度的方法;重視合理化建議,計秉賢提出的改進包殼封口旋壓技術,在他的支持下確定下來;聽取各方意見,正確引導,最終完成生產堆燃料元件技術攻關任務。
三、核潛艇動力反應堆燃料組件的研製。反應堆燃料組件選擇二氧化鈾—鋯包殼的組合,從核材料角度,需解決動力堆燃料組件製造技術,核心是二氧化鈾的成型與鋯合金型材的封裝。20世紀50年代,張沛霖參加指導了二氧化鈾陶瓷片燒結工藝和鋯合金電子束焊接工藝研究;1962年,參加指導了二氧化鈾粉末冶金的研究工作。
四、高通量實驗堆燃料元件的生產工藝研究。擠壓工藝是採用內、外層用鋁,中間夾鈾合金的三層圓形胚料一次擠壓成型,這種工藝不能完全消除筋下的芯體的畸變,不能達到設計要求。在討論元件投產時,用户提出元件只能使反應堆運行到設計功率的70%。經過認真考慮,張沛霖還是決定投產,之後經過實際運行,證明反應堆可以達到設計功率,燃料元件質量可靠,研製成功。
五、核電站燃料元件的研製。張沛霖分析中國在發展核電用核燃料組件方面的技術優勢,認為需自力更生,也要學習國外技術。在他的支持和指導下,在中國國內開展了燃料組件的設計、研究、實驗和堆內輻照考驗等工作。在中國核電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張沛霖倡導使用國產燃料組件,同時,引進和消化國外同行業技術及質量管理經驗。 [7] 
  • 學術論著
截至2005年9月,張沛霖編著的代表論著有《鋼的冷加工》《氫在鐵和鐵合金中的擴散》等 [1]  ,其他論著參考如下:
[1]錢知強,高樹浚,張沛霖.用剩餘強度法測定鈷在銅中的擴散係數[J].金屬學報,1965,8(3). [10] 
[2]張沛霖,林樹智.晶粒間界對於鋁晶體中形成亞結構的影響[J].物理學報,1956(02):170-173. [11] 
[3]張沛霖,梁志德.鉻鋼在珠光體轉變時的碳化物形成過程[J].金屬學報,1957(04):367-375. [12] 
[4]錢知強,高樹浚,張沛霖.鐵-鈷(50%)合金中的自擴散[J]. 金屬學報,1965,8(3):326-331. [13] 
[5]張沛霖,徐萃章.滾珠鋼在室温到馬氏體點温度範圍內等温轉變的性質[J].金屬學報,1956,1(4):347-366. [14] 
  • 科研獎勵
時間
獎勵名稱
1985年
國家發明二等獎 [2] 
1985年
國防科技成果特等獎 [2] 
1985年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 

張沛霖人才培養

  • 院所建設
左起:李鐵藩、高景之、田德成、張沛霖 左起:李鐵藩、高景之、田德成、張沛霖
1951年,張沛霖學成回國,參加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籌建工作。他籌劃全所建設,開展研究工作,使金屬所各方面的工作順利開展。 [2]  [4] 

張沛霖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1998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7] 
2002年1月
李薰成就獎 [3] 

張沛霖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0年2月 [15] 
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務理事 [4] 
1984年4月 [16] 
中國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4] 

中國核材料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4] 

中國核材料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4] 

中國核材料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 [4] 

張沛霖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張沛霖近照 張沛霖近照
張沛霖的父親在其一歲多時去世,其母親葛氏節衣縮食,依靠幾畝薄田和親戚的接濟供其上學。張沛霖學習成績優異,但因家中貧困,無力承擔大學學費,在張沛霖考大學時,他報考了當時山西省政府提供獎學金的若干學校。 [6-7] 
  • 婚姻家庭
1956年,張沛霖與華瑾結婚,華瑾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瀋陽藥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沛霖夫婦育有一女。 [7] 

張沛霖人物評價

1986年,張沛霖與老師魏壽昆合影 1986年,張沛霖與老師魏壽昆合影
“張沛霖在發展核材料事業方面全心全意,數十年如一日,艱苦攻關、默默奉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民主》評) [6] 
“中國核電事業得以穩步發展,開拓前進,張沛霖是有卓著功勞的。”何梁何利基金評) [2] 
“張沛霖對中國核科學技術事業和國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1] 
參考資料
  • 1.    張沛霖  .中國科學院學部[引用日期2022-08-29]
  • 2.    張沛霖  .何梁何利基金[引用日期2022-08-29]
  • 3.    2002年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08-29]
  • 4.    著名物理冶金學家張沛霖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8-29]
  • 5.    中科院院士張沛霖同志逝世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8-29]
  • 6.    無怨無悔的人生—記中科院院士—材料學專家張沛霖先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8-31]
  • 7.    張沛霖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8-31]
  • 8.    張沛霖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引用日期2022-08-31]
  • 9.    張沛霖  .中國科普博覽[引用日期2022-08-31]
  • 10.    錢知強,高樹浚,張沛霖.用剩餘強度法測定鈷在銅中的擴散係數[J].金屬學報,1965,8(3).
  • 11.    張沛霖,林樹智.晶粒間界對於鋁晶體中形成亞結構的影響[J].物理學報,1956(02):170-173.
  • 12.    張沛霖,梁志德.鉻鋼在珠光體轉變時的碳化物形成過程[J].金屬學報,1957(04):367-375.
  • 13.    錢知強,高樹浚,張沛霖.鐵-鈷(50%)合金中的自擴散[J]. 金屬學報,1965,8(3):326-331.
  • 14.    張沛霖,徐萃章.滾珠鋼在室温到馬氏體點温度範圍內等温轉變的性質[J].金屬學報,1956,1(4):347-366.
  • 15.    1980年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8-31]
  • 16.    1984年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8-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