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永蓮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內分泌學家)

鎖定
張永蓮,女,1935年2月20日出生於上海,分子內分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 
張永蓮於1957年從復旦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 [23]  ,先後擔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3年到英國帝國腫瘤研究基金會分子內分泌實驗室進修;1987年加入九三學社 [21]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主持成立了上海市分子男科學重點實驗室;2014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 [12]  ;2019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1] 
張永蓮主要從事雄激素對真核基因轉錄調控機制研究和睾丸生精過程中及附睾對精子成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程序的調控 [2] 
中文名
張永蓮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35年2月20日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性    別

張永蓮人物經歷

張永蓮
張永蓮(6張)
1935年2月20日,張永蓮出生於上海。
1957年9月,從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由於正值“反右”後期,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各所的54名大學畢業生都先到上海西郊農村人民公社勞動鍛鍊9個月 [21] 
1983年1月—1985年2月,在英國帝國腫瘤研究基金會(I.C.R.F.)分子內分泌實驗室進修。
1987年,加入九三學社。
1988年7月—1988年11月,與英國帝國腫瘤研究基金會(I.C.R.F.)合作科研。
1989年7月—1989年10月,與英國帝國腫瘤研究基金會(I.C.R.F.)合作科研。
1990年7月—1991年2月,與美國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合作科研。
1991年7月—1992年1月,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合作科研。
1993年7月—1993年11 月,與英國帝國腫瘤研究基金會(I.C.R.F.)科研合作。
1993年11月—1993年12 月,與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科研合作。
1995年1月—1995年7月,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生殖生物學實驗室科研合作。
1995年7月—1996年1月,與美國NIH的NIEHS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合作科研。
1997年1月—1997年4月,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殖生物學實驗室科研合作。
1999年9月—1999年10月,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內分泌系科研合作。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主持成立了上海市分子男科學重點實驗室 [25] 
2019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1] 

張永蓮主要成就

張永蓮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永蓮自1998年以來進行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機制研究,克隆了一大批新基因。發現了附睾第一個β-防禦素Bin1b,並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證明了Bin1b不僅可以抗菌還能夠啓動精子的運動。隨後相繼發現了rBD15、rBD23、rBD26、rBD42等β-防禦素在精子運動和免疫防禦方面的功能,成果發表在Science, Nature Cell Biology,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 FASEB J等雜誌上,引領了附睾內β-防禦素功能的研究。還發現了一些附睾蛋白對精子獲能、頂體反應、精卵結合乃至胚胎髮育和子代健康的影響。這些原創新成果為精子功能評價與臨牀轉化奠定了基礎,併為男性不育以及生殖出生缺陷提供理論指導。此外,還開拓了附睾非編碼RNA在精子成熟中的作用研究 [1]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1年3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網站顯示,張永蓮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2]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3年
雄激素對大鼠PSBP基因轉錄調控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997年
雄激素對大鼠PSBP基因轉錄調控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98年

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0年

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傑出論文獎
2007年
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礎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15] 
2008年
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 [13-14] 

張永蓮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2003年,張永蓮指導的博士生李鵬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5] 
  • 科研思路
張永蓮的科研工作思路是:“一是要樹立勇攀科學高峯的信心,選擇既能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又是科學發展的前沿的課題,迫使自己不斷學習新知識,用創新的思路和手段去解決難題。二是要甘於寂寞,堅忍不拔,不計較個人得失,頂住各種干擾和壓力,埋頭實幹。三是不能本位主義,生物科學往往是綜合性的,許多研究課題要通過多手段、多學科的科學合作才能解決。” [18] 
  • 科普教育
張永蓮始終熱心科普公益事業,即使高齡也依舊堅持舉辦科普講座,通過講述自己的科學夢與成才路,讓科學精神走進社會公眾,走進青少年學生。多年來她為全國大中小學生做科普報告,激發青少年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作為一名女性科學家,她尤其重視面向婦女的科普工作,多次參加婦女工作相關的公益培訓;她的科研故事被收錄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夢與成才路》和市女聯主編的《她們眼中的她們》等書中 [8] 

張永蓮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4年
上海市勞模

1995年
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

1997年
上海市巾幗科技精英

2001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
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個人

2002年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2002年
何梁何利基金 [20] 
2003年12月
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科技工作先進工作者
2004年4月
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稱號 [18] 

2004年4月
2001—2003年度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
上海市科技黨委、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17] 
2004年12月
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個人
2004年12月
973計劃先進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05年
中國科學院第二屆十大傑出婦女
2014年2月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
2017年11月
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科普傑出人物獎”
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 [8] 
2017年11月
“海上最美家庭”獎
上海市婦聯、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7] 

張永蓮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4年
第六屆國際附睾大會主席 [11] 
2018年6月
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院士專家科普顧問委員會”委員 [6] 

華東理工大學兼職研究生導師 [22] 

張永蓮個人生活

  • 健康狀況
少女時代,張永蓮身體羸弱。有很長一段時間卧牀。讀小學時,她每天早晨起牀,需父母攙扶,像只小蝦一樣,一節一節慢慢起身。當時家長帶她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後來聽人介紹,決定讓她通過體育鍛煉健身。當時女孩子們湊在一起,喜歡踢毽子,但張永蓮什麼花樣也不會,漸漸夥伴們也就不願帶她一起玩耍。張永蓮就讓母親用公雞羽毛為她做了一個毽子,在家偷偷練習。有一天,她再和小夥伴一起玩時,大家發現,她每一個花樣都會踢 [10] 
  • 婚姻家庭
張永蓮的丈夫黃思義自1980年張永蓮出國進修起就把所有家務活都接了過去,侍奉老人、教導孩子、料理家務,全力支持張永蓮的事業,兩人的女兒黃薏已經參加工作 [9] 

張永蓮人物評價

張永蓮長期活躍在科研一線,她瞄準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為科學進步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捨 [8]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評)
張永蓮是中國生物激素研究領域的重要開拓者。她早期參與了國防科研,20年默默無聞為中國核輻射放射病的防治及早期診斷做出貢獻。2001年3月張永蓮首次在大鼠中發現一個與附睾內在防禦統相關的新基因BinlbcDNA(登錄於NIH基因庫),舉世矚目,提高了中國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 [24] (中國科學院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