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永光

(中國當代詩人)

鎖定
張永光,男,1956年6月生,貴州畢節人,中國當代詩人,出版詩集《新月與火焰》、《太陽曬黑的岩石》。貴州省畢節地區作協副主席。被譽為”流滄河詩歌的守靈人”。
中文名
張永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性    別

張永光人格精神

張永光從上世紀80年代步入黔西北文壇開始,到如今已歷30餘年。其間,無論是“做人”還是“作文”,他始終保持着低調、謙遜的品質,秉承着對文學的忠誠,痴迷於新詩的創作。
對文壇來説,張永光是少數和異數。和那些積極入世的詩人相比,張永光是“出世”的,隻身遊離在塵世之外,與天地精神自由往來,並以一個邊緣人的身份冷眼注視着文壇的風雲變幻、潮起潮落。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態度多少有點“書生意氣”,甚至有點“不合時宜”。
當然,這種自覺的生命意識,並不表明他脱離凡俗,一味的去探究一些大而無當、玄虛空洞的大命題,從而與世俗社會拉開界線。相反,這種精神姿態的形成,更多的來源於他超越世俗的生命體驗。

張永光詩學評價

在一個詩歌氾濫和詩人貶值的時代,張永光先生以其卓越的藝術感知力和充沛的才情在自己的園地裏揮灑着繆斯的寄語,其詩歌文本閃爍着露珠般的聖潔思想、智者的囈語以及朝聖般的情愫。從《新月與火焰》到《太陽曬黑的岩石》,在不斷的自我修復和自我更新之間,他完成了從感悟式寫作到經驗性寫作的巨大蜕變,完成了從個體生命審美到終極價值的文化關懷的轉型。
在現世追問和生命關懷這兩個層面上,均達到了黔西北絕大多數詩人無法企及的思想高度。當他以一個文化守靈人的身份闖入我們視野的時候,這就註定了他的詩歌寫作只忠實於正常的生命體驗和心靈感受,使得他的詩歌絲毫沒有取悦於大眾的嫌疑和媚俗的傾向。
張永光先生的朝聖之旅就是在這樣一條“光榮的荊棘路”上進行的。一如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之路》一詩中所描述的那樣:樹林裏分出兩條路,我——,我選擇了這條,人跡更稀,千差萬別由此而起。也正因為如此,其詩歌在質地上才顯得冰清玉潔、骨肉豐滿,透露出一種丰神俊逸的靈秀之氣。
他的詩歌並沒有拜倫式的狂風怒吼和海子式的刀劈斧砍,但其深處卻有一種神啓的力量自宇宙之中呼嘯而至,在生命的渡口和靈魂的邊緣幻化成一部福音書,在茫茫的雪夜和冰冷的暗夜裏傳遞出一種温暖的信念。和那些偉大的詩人一樣,張永光具有那種從“一粒沙子中見天堂”的敏鋭的藝術知覺和想象力。淡淡的光暈在一首小詩和另一首小詩之間縈繞,而這中間延續着的是那歷經滄桑,千年不變的情懷。正如張永光先生在《風化石》一詩中寫到的那樣:滿山開不敗的野花,是你深長的期待。這不也是我們“深長的期待”嗎?
一、“詩不是情感,詩是經驗”
里爾克説:詩不是情感,詩是經驗。無論是在早期出版的《新月與火焰》,還是近期出版的《太陽曬黑的岩石》這兩本詩集中。張永光都在有意無意的踐行着里爾克這個著名的詩學論斷。在我看來,里爾克在這一詩學論斷中強調的是一種對主觀情感的測度與節制,強調的是以一種嶄新的審美取向代替那種浮泛虛空的吶喊和矯揉造作的抒情。那種刻意為之卻依然淺白的詩歌顯然是張永光深惡痛絕的。
實際上,自早期的《新月與火焰》中的創作開始,張永光的詩歌寫作便是一個“異數”, 他以其執著的詩歌品質和卓爾不羣的詩歌文風闖進黔西北文學界,本身就是對黔西北文學界一次深刻的洗禮。他的詩歌品質一開始便自覺地和傳統的詩歌美學決裂開來。從本質上看,他的詩歌並不牽涉到對當下社會價值的道德評判,而實際上更多的是表現在對傳統詩歌美學趣味的挑戰。也正因為如此,張永光的詩歌創作迄今為止未能夠得到文學評論界真正的正視,這不能不説是一個遺憾。
其次,張永光的詩歌並不是某一個流派所能夠劃分的,他的詩歌也不依附於某一個地域(當然,以地域和流派的形式劃分作家只是文學評論家們的一廂情願而已,或者説僅僅是為了研究的方便而已)。由於他的詩歌寫作只忠實內心的體序,而不受外界大環境之間的干擾。因此,這就使得他的詩歌寫作並不是那麼的入鄉隨俗。其詩風不張揚,不凌厲,也不纏綿悱惻,但在空靈的沉思與哲學的冥想之中契入一個神性的精靈。他的一首首的小詩中所體現出的就是一個個天問,探尋着人類的生命狀態和普世價值,在此岸和彼岸之間營造一個看似虛空卻又真實存在的一個世界。張永光的詩歌中常見的元素中,岩石,蝴蝶,鳥影,山茶花,向日葵,野菊花,黃昏,落日,這些作為具象存在的事物在他的筆下衍生成一個個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將到何出去。”這個一直縈繞在人類心中的哲學命題一以貫之地傾注在他的詩歌創作中。作為一個孤獨的佈道者,他的構想是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找一條精神的超脱和靈魂的救贖之路,在拯救和逍遙之間為人類尋找一塊安生立命的棲居地。
“畢節師專操場的矮牆上煉就的詩魂(王珊珊語)”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以張永光、流韻和祿琴為主。在我看來,流韻早期的詩歌創作注重詩歌的音律和形式,呼吸着高原的氣息成長下的流韻,善於以純真的筆調吟詠山川,在綿綿不斷的情思暗藏着對故土的熱愛和眷戀,而後期的詩歌寫作則一頭扎進後現代主義的温牀之中。而祿琴的詩歌寫作則一直是從自己的原族不斷獲取生命之源,以其晶瑩剔透的的語言詩意地講述着一個遠去的部落的故事和凸顯人間至善至美的真情。而張永光則一直以其強烈的生命關懷和悲憫情懷尋找着業已淪喪的精神家園。在張永光的詩裏,他所選擇的意象無論是大到宇宙中滑翔的離子(如太陽、星辰),還是小到宇宙中的微塵(如鳥影、蝴蝶)。每一株植物的呼吸,每一枝花的凋零,都在冥冥之中暗藏着一種宿命式的悲劇。當然,張永光先生對意象的整合和對詩歌意境的經營都是苦心孤詣。技巧對張永光而言,早已經不是問題。在他後期的詩歌創作中,已經看不出雕琢的痕跡。他所追求的是在時間和空間的經緯線上尋找一個合適的座標,別立新宗地豐富新詩的創作特點。在早期的詩歌寫作中,張永光就以別具一格的詩歌樣式和其他的詩歌寫作者們“分道揚鑣”。在詩歌的超越和更新上,當他同時代的詩歌寫作者們還在着力書寫“悲傷逆流成河”和“夢裏花落知多少”憂傷體驗的時候。張永光已經從那個青春感悟式寫作裏面撤退出來,並自覺地通過“經驗性寫作”探索出了一條革新之路。《太陽曬黑的岩石》一書成功地實現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和思想的客體化、對象化,從而達到“冷抒情”的美學效果。
就我的觀察而言,在《新月與火焰》這一本詩集中,張永光就表現出了這方面的傾向和嘗試。但從整體上看來,這本詩集的嘗試的確是不太成功的。依我之見,這本詩集的詩歌在韻味上較為寡淡。絕大多數的小詩難以擺脱汪國真式的抒情,更多的則是一種哲理式的警言小語。傳遞出的也僅僅是一種唯妙飄忽的情思和一種青年時期特有的孤獨體驗。這方面的小詩可以説是俯拾皆是。這本詩集中,除了《風化石》、《珊瑚珠》、《未完的書稿》等幾首含蓄雋永、言近旨遠的小詩,多數只能被稱作“迷你哲理詩”,缺乏恆定的、久遠的生命力。到了《太陽曬黑的岩石》裏,張永光才真正的獲得了語言的自覺。在我看來,比之海子刀劈斧砍、直抵靈魂的短詩,張永光的短詩可貴之處在於擁有一種纖質雋永、意味生長的感人力量。顯然,張永光所追求的是一首短詩的深度、力度、厚度以及廣度,並使之達到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境界。正如王蔚華先生所言:他常常把自己的主觀評價和美學寄寓嵌在詩尾。但又絕非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詩歌中的點題,而是一種昇華和延伸。(《大山的迴響》)
二、以“岩石”為中心意象的一組詩作
岩石之於張永光,正如菊之於陶潛,梅之於林逋,麥地之於海子,荒原之於艾略特。如果説“雜草叢生,荊棘遍佈,冷峻嚴寒”的荒原是對現實世界最大的嘲弄和諷喻,那麼張永光筆下飽經風霜的岩石同樣具有抵制和消解現實世界的巨大磁性。兩者共同之處在於,他們分別以荒原(艾略特)和岩石(張永光)作為社會的參照物,以其無限可闡釋性的切入角度透視着現實世界的喧譁與騷動。
如果説《新月與火焰》是一個探索失敗的文本,那麼《太陽曬黑的岩石》則是涅槃之後的新生。在《太陽曬黑的岩石》裏面,詩人的着眼點已經不侷限於傳達一種意味深長的哲理和專注於個體生命的審美。詩人的落腳點已經從哲理的層面上升到哲學的層面,這是一種形而上的價值關懷。18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對“哲學”有這樣的一個定義:哲學就是懷着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張永光詩歌中以“岩石“為中心意象的詩歌寫作同樣體現了詩人“懷着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的精神向度。雖然張詩中所體現出的生命哲學和諾利瓦斯定義的“哲學”是屬於兩個不同範疇的名詞,但是他們在對人類生存境況的真切反思和對人類命運的預言式的關注有着天然的血緣關係。
在《太陽曬黑的岩石》這本詩集中,《新月與火焰》中那種蒼白的、單調的、貧血的詩歌敍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靈秀的、沉靜的、超然的詩歌敍事。在《太陽曬黑的岩石》裏處處透露出一個思想者的睿智,在他那憂鬱的眸子後面,閃爍着冷峻的哲思,對日常生活的體悟和對宇宙萬物的洞察,達到了一個純而又純的高度,這是詩性的燃燒和理性的節制。因此,張詩給人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像春風化雨一樣,潤物細無聲。他的老師王珊珊先生在《太陽曬黑的岩石》一書的序中把“人格和詩魂”這兩頂交相輝映的桂冠送給學生,這是恰如其分的。而在我看來,張永光的詩中所映照出的這種可貴的人格,可以追溯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所堅守的獨立人格,一直到延伸到現代的公共知識分子為民主自由而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俠文化”的一種隱形顯現,也可以説是知識分子的一種“救世”情結。而這些則體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文化良知和道德義憤。正如《太陽曬黑的岩石》一書的命名所昭示的含義那樣,太陽並不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徵。在我看來,太陽代表着一種暴力和野蠻的壓抑人性的制度,或者説是一種長期的文化基因的遺傳密碼下生髮出來的一種文化毒素。詩人在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的道德天平上激烈抉擇,並選擇“岩石”為生命和人性正名,恰恰是那種堅韌品性的自然流露。
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僅僅把張永光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精神品性解讀為舊式的中國文人從入世到出世一個轉向,並試圖借詩歌來尋找一個安生立命的避難所,聊以慰藉寂寞空虛的靈魂的一種生活態度顯然是一種誤讀。“我提燈,在岩石上走,岩石是黑夜,是死去的星星,岩石上暗紅的青苔,爬滿我的眼睛。”在這首斷章中,詩人所體現出的孤獨感、落寞感、絕望感,迴盪着的是一種透骨的悲涼和一種刺穿心靈的聲音。那種“將屠夫的兇殘化為一笑(魯迅語)”的幫閒文人的閒適的生活態度顯然是張永光無法容忍的。在這一部分文人的眼中,名士的風流顯然比眾生的苦難更重要得多。和吟風弄柳的舊式文人不同,張永光拒絕了舊式文人的這種貴族喜好,他的詩歌所尋找的是淪陷了的精神家園。縱然殘暴的現實不時在消解着他那崇高的意志,縱然眾生的喧譁滌盪着他那尊貴的靈魂。但由於多年來培養出的潔身自好的孤傲品性和不隨波逐流的高尚人格,使得他能夠迅速的洗去這層灰暗的色調以及塵世帶來的污濁。冷眼看穿,熱腸掛肚,這是張永光一路走來之後的理性選擇,也是一個知識分子所堅守的獨立品格。
正是基於以上的原因,我不同意顏若水老師張詩的一個評價: 張永光的詩歌是屬於時間的,是個體生命被放置於時間裏的美學祭祀。遠離時代激情,避開歷史,成為形而上的孤立,這使得張詩似精神家園裏精耕細作的植物,而缺少巍巍崑崙似的氣魄。這種格局由張詩的氣韻所決定,外在自然物象在詩歌中的運用也是為內在心靈服務的,張以無限廣袤的心靈宇宙投影於詩歌的幕布,以剝離開生活塵埃的方式來確保詩歌的純粹,成為詩歌的煉丹士 《 遙望蒼茫 ,存在即虛無》。依我之見,由於張詩是始終根植於自然和生命,其詩歌依然有着沉潛土地的傾向,他的詩歌所體現出的生命情懷是狀美的也是孤獨的。因此“遠離時代激情,避開歷史,成為形而上的孤立……缺少巍巍崑崙似的氣魄”這一切僅僅是張詩給人的外在假象。而實際上,張永光是任情的,他往往從現實生活中最平凡的普通物象入詩,把他對現實世界的愛與憎表現得不露聲色,其詩歌的格調依然表現得內斂沉靜、大氣磅礴,一如白雪皚皚的火山地下潛伏着的岩漿。我試舉一例,在《與岩石共舞》一詩中,詩人這樣寫道:岩石體無完膚,我體無完膚,帶血的心,仍在激越顫抖,雷電作樂,風雨為袖,崩裂,飛揚,一片一片起舞的石頭,灰黑的石頭,淺褐的石頭,深紅的石頭,白色的碟,黑色的蟻,火紅的長風疾走,岩石體無完膚,我體無完膚,岩石與我共舞。這實際上是激情的噴發和生命的宣泄,此詩通過明暗交織的色彩對比,以一種迅疾的焰火激盪着你的靈魂,在這“沉寂,飛揚……包藏在寂靜恬淡外表下洶湧着激越感情的靈魂(王珊珊語)”中,把生命的負重、人生的體驗和命運的沉浮轉化為一腔的赤誠和激越之情。在他那“詩是生命,生命如詩”的如水的性情中,恰恰深藏着一種對人類苦難痛徹心扉的大悲憫、大詠歎。
正因為如此,單純的把《閲讀岩石》這樣的詩歌解讀為一種拒絕世俗的喧囂和浮躁的一種品質,這是有失公允的。而實際上,《閲讀岩石》、《瓶子裏的水》、《寫洛布石林某石人》、《空杯》這樣的短詩我更願意把它當成是讖語式的表達,甚至是天才式的預言,一種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反思和對彼岸世界的觀照。在這裏,他完全表現出了一個先知的冥想和哲學家的頓悟。他的一首首短詩都鏡像般地映出一個個色澤斑斕的世界。對此,顏若水老師有這樣客觀而公允的見解:張永光的詩歌屬於生命審美一類。在張詩中,靈魂的詩性延伸可至人類生命的寂寞核心部分,張詩企圖要完成的是對生命本體孤傲元素的哲學剖解。生命如塵埃,然精神不死。張永光把偌大世界的喧譁世相隱匿,以單一意象的凸顯來表達絢麗寂然的斑斕禪意,提煉出普眾生命個體的人生孤旅,這就是張詩的禪定美學,世界常常在巨大的一個虛像和一個動感而微小的優美意象(比如蝴蝶)和詩人自己之間展開蒼茫對話,而在這三維對弈之外一切都是虛無的存在了(《風中的白色蝴蝶》)[《 遙望蒼茫 ,存在即虛無》]。張詩的確是在這樣審美觀照下進行的,但是當這種個體的生命審美一旦延伸到終極價值的文化關懷,這就成功地延續了那種反叛的熱情和激昂的批評,並以此作為弱者的武器來抵禦現世社會,而這樣的審美觀照其實緣於張永光先生對佛家文化的體察和對道家文化的皈依。在花開與花落之間,在雲卷與雲舒之間,張永光以其“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的人格魅力和“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藝術追求實現了對詩歌的終身守護。
三、對口語化寫作的革新
儘管在早期的詩歌寫作(主要集中在《新月與火焰》一書中)中,張永光就自覺地探尋着口語化寫作突破口。在口語化寫作歷史中,他是黔西北詩人中最早覺醒的詩人之一。如果説把張永光的口語化詩歌寫作看成是一杯濃淡相宜的清茶,那麼中國當代的一大部分詩人的口語化寫作無疑是一杯毫無味道的白開水。毫無疑問,在《太陽曬黑的岩石》一書中,他以口語化寫作的詩歌不僅具有渾厚凝重的古典意境,而且加入了現代詩歌表現手法(如粘連和隱喻),豐富了其口語化的詩歌創作,為新詩向着口語化方向的發展找到了一條突圍之路。下面,我將以張詩作為案例,闡述其口語化詩歌寫作的純粹性和藝術性。
以《他是雪萊,他叫阿淪茨》為例,詩人這樣寫道:他的衣袋內裝着未讀完的希臘詩集,溺死在藍色的大海,他閲讀完自己最新出版的詩集,給出版社打了一個滿意的電話,之後跳摟自殺,他在十九世紀的西風中預言春天,他在二十世紀的夜裏捏碎一隻蝨子的脊樑,他叫雪萊,他叫阿淪茨。聊聊數筆,在渺遠的時空中把兩顆偉大的心靈聚焦在一首短詩中,以工筆畫的形式簡單勾勒了雪萊不幸罹難的事實和阿淪茨瘋狂的自殺行為,凸顯了兩個天才詩人異於常人的孤獨性情和心靈的憂鬱。在這首短詩中,詩人以“第三者”的身份始終在陳述一個客觀的事實,他並沒有任何的抒情舉動,也沒有從社會倫理的層面去進行道德評判。卻通過這兩個並列的事實,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副觸目驚心的圖景。實際上這和中國古代山水畫中的“留白”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在欲説還休的背後包含了對這些天才詩人之死的痛心與遺憾,並藉此憑弔這些逝去的偉大靈魂。體現出了詩人對生命的敬意和懷念,以及對這些高貴靈魂的致敬。其語言之精警,可謂是惜墨如金。
而在《冬天來了》這首短詩中,詩人這樣寫到:冬天來了,我上龍盤山去走走,曬曬太陽吹吹風,我都能感到自由,我看不到牽着一條狗的孩子,和一條被孩子牽走的黑狗,一片鬼針草掛上的白色羽毛,我把它拋到風中,翻騰起陽光的金色,“我憂鬱,尼娜,路是漫長的”,我想念起一句普希金美麗的詩來。在這首純口語化寫作中,每一句都像是不經意的言説,每一句都像是自由散漫的鋪排,如果單看前九句,這首詩無任何起眼之處,詩人彷彿是一個孤獨的漫遊者,一個被心靈放逐的飄泊者。而最後兩句是全篇的詩眼,就是這兩句神來之筆,一下子就激活了全篇的情感,豐富了全篇的精神氣韻,真可謂方寸之間起波瀾。普希金這句短詩,似乎是對情人的傾訴,在呢喃的軟語中表達了內心的悲憤和精神的負重,但卻暗藏着絕不與命運妥協的動人力量。張永光以這兩句詩收束全篇,藉以表達了心靈的苦楚與靈魂的訴求。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詩歌就應該是張永光對西方藝術家心靈的探尋,他通過對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如馬雅可夫斯基、梵高、高更)的精神解密,尋找着靈魂的歸宿。詩人在柴可夫斯基那“渾厚激越的交響曲”中,“認識了另一種命運,不畏懼死亡。(《柴可夫斯基》)”。
對西方藝術的鐘情和沉湎,使得張永光的詩歌獲得了一種強烈的表現力,其選擇的意象色澤鮮明,洋溢着生命的朝氣和靈魂的湧動。在《讀高更的一幅風景》一詩中。詩人吟道:我不問你去哪裏,你也不要問我從何處去,不要問我是誰,我也不會問你騎馬去哪兒,請帶上我走,我不留念你經過的一顆美麗榕樹,馬蹄下的土地好紅呵,還有山麓間我喊不出名字的紅色樹木。在這些温暖而美麗的詩句背後,緣於對遠方的憧憬和精神的探險,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精神的渴望。
佛雲: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在張詩中,大地的蒼茫、靜水的流深、落葉的枯萎、黃昏的暮色均類化為生命的本體,在“大片大片墜落下來陽光(《抵達岩石的中途》)”中徐徐展開。詩人在《瓶子裏的水》中寫道:我怎麼會想到,瓶子裏的水,是否已經乾枯,沒有花,要水有什麼用,直到瓶子碎了,春天才會到來。短短几行詩中,充滿着強烈的生命渴求。他“一葉落而知秋”的詩性頓悟中折射出了從容的內心和虔誠的情懷,而這些“悟道“式的口語化寫作的詩歌,則緣於其敏鋭的藝術嗅覺。他的詩歌的先鋒性則表現在對口語化寫作的革新上,其詩歌語言之洗練,比喻之新奇,境界之宏大。這中間既延續了唐詩宋詞裏那妙不可言的深遠意境,實現了現代詩歌對古典詩歌的繼承,同時也為口語化寫作開闢了新的境界。謝冕先生在《詩歌與時代、百姓、語言》一文中談到:詩絕對不是到語言為止,而應是到境界為止,到韻味、胸襟、精神為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張永光先生的詩歌無疑提供了最好的範本。張永光的詩歌寫作像謝冕先生疾呼的那樣,“讓詩歌的寫作回到精緻、精煉、精美上來(《詩歌與時代、百姓、語言》)”。像《鐵鏈在繡蝕……》、《蝴蝶沒有憂傷的眼睛》、《一株桃花沉入暮色》、《樹上滴着霧》、《面對黃昏》等等這些詩歌,都是現代漢語裏面結晶出的美文。在這個將詩歌“口語化寫作墮落為口水話”寫作的時代,恢復語言的美麗,捍衞詩歌的尊嚴,是張永光一生的追求和使命。
結語
“輕盈的飛翔穿透了,一塊厚厚的岩石,該棲息了……蝴蝶是一塊太陽曬黑的岩石,我是一塊太陽曬黑的岩石。”張永光以岩石一樣的堅韌品性、獨特的藝術視角成功的實現了“為人生而藝術”的價值追求。“我最痴情以至最視為生命的是我的詩歌(張永光語)。”在這感人肺腑的心靈獨白背後,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大江大海般開闊的胸襟與藝術情懷。也許你可以指責他的詩歌對於現實社會缺乏力透紙背的拷問,但是你不能忽視他的詩歌中那種悲天憫人現代情懷和苦難意識。這並不是躲避崇高,這是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生命情懷。對現世追問和生命關懷互為表裏、相互滲透的融合,使得張永光的詩歌進入了一個意境悠遠、美不勝收的藝術境界。
諾貝爾獎獲得者西班牙詩人阿萊桑德雷説:詩是把詩人長年藏在心中的一連串問題揭示出來。每一首詩都是一份懇求,一種呼喚和祈禱,答案則由讀者在沉默、含蓄和不斷的閲讀中所賦予。通過歲月,讀者自能從閲讀中找到答案。我想,這是對張永光先生的詩歌最好的批註和旁白吧。
—— 雷越《張永光論》 [1] 

張永光作品

松果是空的
貴州畢節 張永光
我握住一顆翠綠的松果
我想找出一粒松籽
松果是空的
我從山上
一拾到這顆松果時
我就知道
松果是空的
但我不放棄
要找出一粒松籽
松果是空的
太陽還在等我
野菊花開得漫山遍野都是
柵欄內看到的風景很美
柵欄內看到的風景很美
一扇淺藍色的門已打開
我不進去
不要有人
驚擾
桌子上兩支紅色花朵的盛開
不要有人走進來
曾經有過的人都走出了柵欄
柵欄外面
水色天光接在了一起
柵欄內看到的風景很美
走出柵欄的人不再回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