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明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鎖定
張明,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曾任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Asset Managers私募股權基金經理、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四川省綿陽市市委常委與副市長(掛職)。曾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與香港金融管理局作訪問學者。 [1] 
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宏觀經濟。出版《中國攀升:長期經濟增長的世界意義》、《宏觀中國:經濟增長、週期波動與資產配置》、《穿越週期:人民幣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規模估算、驅動因素與管理策略》等著作,在The World Econom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China & World Economy、《世界經濟》、《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與政治》等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在財經媒體上發表財經評論數百篇。 [1]  [65] 
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3)、中國金融博物館第二屆“中國青年金融學者”(2013)、新京報“中國青年經濟學人”(2014)、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2016)、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作者(2022) [67]  、新浪財經2023年度十大宏觀經濟學家 [68]  。主持項目四次入選社科院創新工程年度重大研究成果,四次入選社科院優秀國家智庫報告,十餘次獲得社科院年度優秀對策信息獎。獲得發改委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與三等獎。獲得《證券市場週刊》遠見杯2019年度全球市場預測第一名。 [1] 
中文名
張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四川
出生日期
1977年9月27日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畢業院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主要著作
《宏觀中國:經濟增長、週期波動與資產配置》、《穿越週期:人民幣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規模估算、驅動因素與管理策略》、《失衡與出路:全球國際收支失衡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 [1] 
職    稱
研究員

張明人物經歷

2020年11月—至今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副所長、研究員 [1] 
2020年11月—至今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副主任 [2] 
2021年11月—2022年11月 四川省綿陽市市委常委、副市長(掛職) [1]  [64] 
2015年6月—202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研究員 [1] 
2012年10月—202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 主任 [1] 
2017年3月—2020年2月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3] 
2009年12月—2015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副研究員
2009年1月—2012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 副主任
2011年8月—2012年7月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Ash中心 訪問學者(Rajawali Fellow)
2007年7月—2009年1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2008年8月—2008年9月 香港金融管理局 訪問學者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 Asset Managers Group 私募股權基金經理
2002年8月-2003年9月 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KPMG) 審計員
主要學術兼職:工信部工業經濟分析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財政部國際經濟關係司高級顧問;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特邀專家;中國證券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國際金融研究院全球經濟與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甘肅省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1]  [85] 

張明主要著作

出版《中國攀升:長期經濟增長的世界意義》、《宏觀中國:經濟增長、週期波動與資產配置》、《穿越週期:人民幣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規模測算、驅動因素與管理策略》、《失衡與出路:全球國際收支失衡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4年至2020年連續七年)等學術著作。
  1. 張明、王喆、陳胤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TIMG 202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9月版。 [69] 
  2. 張明、袁喆奇、魏偉、陳驍:《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轉型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23年2月版。 [70] 
  3. 張明等:《中國攀升:長期經濟增長的世界意義》,東方出版社,2022年8月版。 [59] 
  4. 張明、鄒曉梅、高蓓:《資產證券化簡史:國際經驗、中國實踐與實證研究》,東方出版中心,2021年9月版。 [60] 
  5. 張明、魏偉、陳驍:《五大增長極:雙循環格局下的城市羣與一體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5月版。 [61] 
  6. 張明:《宏觀中國:經濟增長、週期波動與資產配置》,東方出版社,2020年8月版。 [4] 
  7. 張明:《前有險灘:全球動盪時代的中國自處之道》,東方出版社,2020年7月版 [5] 
  8. 張明、王碧珺等:《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2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6月版 [6] 
  9. 張明:《穿越週期:人民幣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東方出版社,2020年3月版 [7] 
  10. 張明、王碧珺等:《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3月版 [8] 
  11. 《中國的跨境資本流動:規模測算、驅動因素與管理策略》,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年1月版 [9] 
  12. 《失衡與出路:全球國際收支失衡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10] 
  13. 張明、王碧珺等:《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利益保護機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11] 
  14. 張明、王碧珺等:《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 [12] 
  15. 張明:《行走的經濟學人》,東方出版社,2017年8月版 [13] 
  16. 張明、王永中等:《海上絲綢之路調研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5月版 [14-15] 
  17. 張明:《危機、挑戰與變革——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風險》,東方出版社,2016年5月版 [16-17] 
  18. 張明、王永中等:《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版 [18] 
  19. 王永中、張明、潘圓圓:《中國主權財富投資的理論、問題與對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7月版
  20. 凱文·加拉格、何塞·安東尼奧·奧坎波、張明、餘永定主編:《中國資本賬户開放:一種平衡的方法》,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年7月版
  21. 張明、王永中等:《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6月版
  22. 張明、王永中等著:《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版
  23. 張明、高海紅、劉東民等著:《透視中國影子銀行體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3月版
  24. 高海紅、張明、劉東民、徐奇淵:《國際金融體系:改革與重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8月版
  25. 張明:《全球危機下的中國變局》,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年4月版
  26. 鍾偉、鄭英、張明:《國家破產:主權債重組機制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版
  27. 張明:《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國際金融新戰略》,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年7月版
  28. 張明:《覺今是而昨非——張明金融隨筆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9. 張明:《中國的高儲蓄:特徵事實與部門分析》,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1月版
  30. 鍾偉、張明、覃東海:《關注貧困:國際發展融資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6] 
  31. 古川令治、張明:《資產證券化手冊》,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9] 

張明代表論文

在The World Econom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China & World Economy、《世界經濟》、《金融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16]  [20]  近期代表論文如下:
  1. 張明、陳胤默、路先鋒、王喆(2023):“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比較分析、研究述評與前景展望”,《國際經濟評論》,第6期,第75-103頁。 [76]  [84] 
  2. 張明、劉瑤、張衝(2023):“如何通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來助力地區經濟發展?——基於某南方沿海省份的調查研究”,《財政研究》,第10期,第31-43頁。 [71] 
  3. 張明、陳胤默(2023):“美聯儲貨幣互換機制:特徵事實、影響評估與中國對策”,《應用經濟學評論》,第3期,第3-29頁。 [72] 
  4. 張明(2023):“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典型特徵、深層根源與化解方案”,《比較》,第3期(第126輯),第200-218頁。 [73] 
  5. 張衝、楊潔、張明(2023):“政治穩定性影響貨幣國際化的機制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第32-57頁。 [77] 
  6. 楊攻研、張明、張慧敏(2023):“危險的失衡:貿易失衡的國際衝突效應及作用機制”,《當代亞太》,第1期,第4-44頁。 [74] 
  7. 劉瑤、張明(2022):“經常賬户衝擊、資本賬户管理與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金融研究》,第12期,第1-18頁。 [75] 
  8. 張明、陳胤默(2022):“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結構性演進:歷史回顧、經驗總結與前景展望”,《財貿經濟》,第12期,第15-31頁。 [58] 
  9. 張明(2022):“全球新變局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擴展——從“新三位一體”到“新新三位一體””,《金融論壇》,第11期,第3-9頁。 [48] 
  10. 張明、劉瑤(2022):“經常賬户變動對實際有效匯率的非對稱影響及潛在渠道探析”,《經濟學(季刊)》,第5期,第1511-1532頁。 [46] 
  11. 張明、陳胤默、王喆、張衝(2022):“如何破解兩岸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主要障礙?——基於對江蘇省崑山市的調查研究”,《國際經濟評論》,第4期,第48-73頁。 [47] 
  12. 潘圓圓、張明(2022):“資本充裕度與國際投資體制的演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第77-103頁。 [49] 
  13. 張明(2022):“跨境資本流動新特徵與資本賬户開放新討論”,《財經智庫》,第1期。 [50] 
  14. 陳驍、張明(2022):“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特徵事實、內生動力與現存挑戰”,《國際經濟評論》,第1期,第104-133頁。 [51] 
  15. 陳胤默、張明(2021):“員工結構會影響國際組織決策嗎?”《國際政治科學》,第4期,第106-141頁。 [52] 
  16. 張明、孔大鵬(2021):“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特徵事實、潛在風險與化解策略”,《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1-11頁。 [53] 
  17. 張明、潘松李江、孔大鵬(2021):“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部門分佈、內外衝擊與化解策略”,《俄羅斯研究》,第4期,第35-57頁。 [54] 
  18. 張明、劉瑤(2021):“經常賬户惡化是否會加大國內資產價格波動?——基於G20數據的作用機制及時變效應研究”,《國際金融研究》,第5期,第34-43頁。 [55] 
  19. 張明(2021):“新冠肺炎疫情會顯著削弱美元的國際地位嗎?——基於美國次貸危機後特徵事實的分析”,《國際經濟評論》,第1期,第87-101頁。 [56] 
  20. 張明、李曦晨(2020):“新興經濟體國內外居民短期資本的同時流出:特徵事實、驅動因素和異質性考察”,《世界經濟研究》,第12期,第89-104頁。 [57] 
  21. 張明、陳胤默(2020):“人民幣匯率定價的逆週期因子:啓用時間、驅動因素與實施效果”,《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10期,第55-70頁。 [21] 
  22. 張明(2020):“如何系統全面地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1-8頁。 [22] 
  23. 張明、李曦晨、王喆(2020):“全面剖析中國企業槓桿率的異質性:規模、週期與盈利能力”,《金融評論》,第2期,第1-18頁。 [23] 
  24. 張明(2020):“中國宏觀槓桿率的演進特點、部門輪動與應對之策”,《上海金融》,第4期,第2-9頁。 [24] 
  25. 張明、朱子陽、高蓓(2020):“中國貨幣政策操作框架轉型:雙目標選擇與雙機制構建”,《財經智庫》,第1期,第53-71頁。 [25] 
  26. Ming Zhang and Yao Liu. "Global Imbalance Adjustment: Stylized Facts, Driving Factors and China's Prospects", China & World Economy(SSCI), Vol.27, No.6, 2019, pp. 79-103. [26] 
  27. 楊曉晨、張明(2019):“Libra:概念原理、潛在影響及其與中國版數字貨幣的比較”,《金融評論》,第4期,第58-70頁。 [27] 
  28. 張明、李曦晨(2019):“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轉變:從舊“三位一體”到新“三位一體””,《國際經濟評論》,第5期,第80-98頁。 [28] 
  29. 劉瑤、張明(2019):“經常賬户調整對一國實際有效匯率的短期衝擊:一般規律與異質性”,《經濟與管理研究》,第7期,第3-17頁。 [29] 
  30. Ming Zhang. “China’s Efforts to Contain Renminbi’s Depreciation and the Relating Impacts”,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9, Vol.12, No.1, pp.16-31. [30] 
  31. 郭強、張明、劉瑒(2019):“信貸中介鏈條拉長是否會顯著提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金融評論》,第1期,第95-111頁。 [31] 
  32. 王喆、張明(2018):“金融去槓桿背景下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研究”,《金融監管研究》,第12期,第34-53頁。 [32] 
  33. 張明(2018):“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國際收支的演變歷程、發展趨勢與政策涵義”,《國際經濟評論》,第6期,第38-51頁。 [33] 
  34. 劉瑤、張明(2018):“全球經常賬户失衡的調整:週期性驅動還是結構性驅動”,《國際金融研究》,第8期,第33-43頁。 [34] 
  35. 劉瑤、張明(2018):“全球經常賬户再平衡:特徵事實、驅動因素與有效路徑”,《世界經濟研究》,第7期,第3-14頁。 [35] 
  36. 魏偉、陳驍、張明(2018):“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主要來源、防範路徑與潛在影響”,《國際經濟評論》,第3期,第125-150頁。 [16] 
  37. 王碧珺、李冉、張明(2018):“成本壓力、吸收能力與技術獲取型OFDI”,《世界經濟》,第4期,第99-123頁。 [16] 
  38. 李曦晨、張明、朱子陽(2018):“資本流動視角的人民幣國際化:套利還是基本面驅動?”,《世界經濟研究》,第2期,第28-39頁。 [16] 
  39. Ming Zhang and Bin Zhang. "The Boom and Bust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Perspective from Cross-border Arbitrage",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Vol.12, No.2, 2017, forthcoming. [16] 
  40. 張明、朱子陽、李曦晨(2017):“資產價格輪動的六大特徵事實——國際比較的視角”,《上海金融》,第9期,第8-15頁。 [16] 
  41. 王喆、張明、劉士達(2017):“從通道到同業——中國影子銀行的演進歷程、潛在風險與發展方向”,《國際經濟評論》,第4期,第128-148頁。 [16] 
  42. Yongding Yu, Bin Zhang and Ming Zhang. "Renminbi Exchange Rate: Peg to A Wide Band Currency Basket",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25, No.1, 2017, pp.58-70. [20] 
  43. 張明、郭子睿、何帆(2016):“錢荒為什麼會發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的影響因素分析”,《國際金融研究》,第12期,第84-93頁。 [16] 
  44. 高蓓、張明、鄒曉梅(2016):“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穩定性:影響機制、影響階段與危機衝擊”,《南開經濟研究》,第4期,第17-37頁。 [16] 
  45. 張明(2016):“中國的資本賬户開放:行為邏輯與情景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第139-155頁。
  46. 鄒曉梅、張明、高蓓(2015):“資產證券化與商業銀行盈利水平:相關性、影響途徑與危機衝擊”,《世界經濟》,第11期,第144-167頁。
  47. Ming Zhang and Xiaofen Tan. “The Vanishing of China’s Twin Surpluses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23, No.1, 2015, pp.101-120.
  48. 張明、肖立晟(2014):“國際資本流動的驅動因素:新興市場與發達經濟體的比較”,《世界經濟》,第8期,第151-172頁。
  49. 王宇哲、張明(2014):“人民幣升值究竟對中國出口影響幾何”,《金融研究》,第3期。
  50. Miguel Otero-Iglesias and Ming Zhang. “EU-China Collaboration in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Much Ado About Nothing?” The World Economy, Vol.37, No.1, pp.151-168, 2014.
  51. 張明(2013):“全球黃金價格的波動趨勢與影響因素”,《金融評論》,第4期,第33-47頁。
  52. 張明、譚小芬(2013):“中國短期資本流動的主要驅動因素:2000-2012”,《世界經濟》,第11期,第93-116頁。
  53. 張明(2013):“中國影子銀行:界定、成因、風險與對策”,《國際經濟評論》,第3期。
  54. 張明(2012):“全球貨幣互換:現狀、功能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潛在方向”,《國際經濟評論》,第6期。
  55. 張明、何帆(2012):“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在岸離岸套利現象研究”,《國際金融研究》,第10期。
  56. 張明(2012):“中國投資者是否是美國國債市場上的價格穩定者”,《世界經濟》,第5期。
  57. 張明(2012):“人民幣匯率升值:歷史回顧、動力機制與前景展望”,《金融評論》,第2期。
  58. Ming Zhang. “Chinese Stylized Sterilization: The Cost-sharing Mechanism and Financial Repression”,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20, No.2, 2012, pp.41-58.
  59. 張明(2011):“中國面臨的短期國際資本流動:不同方法與口徑的規模測算”,《世界經濟》,第2期。
  60. Sarah Eaton and Ming Zhang (2010). “A Principal-agent Analysis of China’s Sovereign Wealth Fund: Byzantine by Desig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17, No.3, pp.481 – 506.
  61. 張明(2010):“全球經濟再平衡:美國和中國的角色”,《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
  62. 張明(2010):“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背景、原因、措施及中國的參與”,《國際經濟評論》,第1期。
  63. Ming Zhang (2009). “China’s 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rategy ami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17, No. 5.
  64. 張明、付立春(2009):“次貸危機的擴散傳導機制研究”,《世界經濟》,第8期。
  65. 張明(2009):“次貸危機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衝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
  66. Ming Zhang and Fan He (2009). “China’s Sovereign Wealth Fund: Weakness and Challenges”,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17, No. 1.
  67. 張明、徐以升(2008):“全口徑測算中國當前的熱錢規模”,《當代亞太》,第4期。
  68. 張明(2008):“境外私募股權基金是如何規避中國政府管制的”,《世界經濟》,第3期。
  69. 張明(2007):“流動性過剩的測量、根源和風險涵義”,《世界經濟》,第11期。
  70. 張明(2007):“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
  71. 張明(2007):“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儲蓄率研究的最新動態”,《世界經濟》,第4期。
  72. 管清友、張明(2006):“國際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為什麼是美元”,《國際經濟評論》,第4期。 [16] 
  73. 張明、覃東海(2005):“國際貨幣體系演進的資源流動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 [19] 

張明主要獎勵

  1. 入選新浪財經評選的“2023年度十大宏觀經濟學家”。 [68] 
  2. 論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國際經驗、中國特色與政策建議”(與陳驍合作)獲得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2023年優秀金融論文二等獎(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類) [78] 
  3. 論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結構性演進:歷史回顧、經驗總結和前景展望”(《財貿經濟》,2022年第12期,與陳胤默合作)入選《世界經濟年鑑2023》“國際金融學2022年最佳中文論文TOP10” [79] 
  4. 論文“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特徵事實、內生動力與現存挑戰”(與陳驍合作)獲得第十二屆廣東省優秀金融科研成果三等獎 [80] 
  5. 著作《中國攀升:長期經濟增長的世界意義》入選2022年度中國好書入圍圖書。 [81] 
  6. 著作《失衡與出路:全球國際收支失衡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獲得第十一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23年) [82] 
  7. 入選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作者(2022年版) [67] 
  8. 著作《中國攀升:長期經濟增長的世界意義》入選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2022年度經濟學圖書。 [83] 
  9. 著作《資產證券化簡史:國際經驗、中國實踐與定量研究》入選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2021年度經濟學圖書。 [62] 
  10. 著作《穿越週期:人民幣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入選2020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推薦書籍。 [63] 
  11. 著作《宏觀中國:經濟增長、週期波動與資產配置》入選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2020年度經濟學圖書。 [66] 
  12. 論文“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轉變:從舊“三位一體”到新“三位一體””(《國際經濟評論》,2019年第5期,與李曦晨合著)入選《世界經濟年鑑2020》“國際金融學2019年最佳中文論文TOP10” [36] 
  13. 2019年《證券市場週刊》遠見杯全球市場預測第一名 [1] 
  14. 報告“應慎用與巧用大豆反制這把雙刃劍”(與胡冰川合作)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18年優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37] 
  15. 論文“全球經常賬户失衡的調整:週期性驅動還是結構性驅動?”(《國際金融研究》,2018年第8期,與劉瑤合著)入選《世界經濟年鑑2019》“全球宏觀經濟學2018年最佳中文論文TOP10” [38] 
  16. 論文“成本壓力、吸收能力與技術獲取型OFDI”(《世界經濟》,2018年第4期,與王碧珺、李冉合著)入選《世界經濟年鑑2019》“國際投資學2018年最佳中文論文TOP10”參與寫作的 [38] 
  17. 著作《貨幣·軍隊》(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年版)獲得2019中國國防經濟學年度優秀成果一等獎 [20] 
  18. 論文“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與陳胤默、文雯合作)獲得2019中國實證研究(財經)論文大賽十佳論文獎 [39] 
  19. 論文“全球經常賬户失衡的調整:週期性驅動還是結構性驅動”(與劉瑤合作)獲得《國際金融研究》2018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 [40] 
  20. 報告“善用中國的外匯儲備”獲得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優秀對策信息二等獎(2019年) [41] 
  21. 在2018年《經濟學家》學者影響力報告(作者羣統計人數為2430人,統計期間為2006年至2017年)中,在總被引頻次方面位列國內第14名,在總下載方面位列國內第5名 [42] 
  22. 著作《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8)》(主持人)被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評選為中國智庫索引(CTTI)2018年度精品成果 [43] 
  23. 著作《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8)》(主持人)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智庫報告評審委員會評定為2018年度優秀國家智庫報告 [20] 
  24. 報告“關於實行糧食庫存的對策建議”(與胡冰川合作)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16年優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一等獎 [20]  [37] 
  25. 報告“英國脱歐對中國在歐投資的影響”(與王碧珺合作)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17年優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20] 
  26. 著作《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7)》(主持人)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智庫報告評審委員會評定為2017年度優秀國家智庫報告 [20]  [44] 
  27. 著作《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7》(主持人)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2017年度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 [45] 
  28. 論文“亞投行如何獲得AAA評級——基於超主權信用評級方法的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16年第2期,與高蓓、鄭聯盛合著)入選《世界經濟年鑑2017》“國際金融學2016年十佳中文論文TOP10” [20] 
  29. 論文“全球經常賬户再平衡:特徵事實與驅動因素”(與劉瑤合著)獲得2017年新興經濟體論壇徵文三等獎 [20] 
  30. 《金融市場研究》五週年十佳優秀青年作者(2017年) [20] 
  31.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MBA中心優秀教師獎(2016-2017學年) [20] 
  32. 作品“如何協調當前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入選《債券》雜誌2016年度十佳文章 [20] 
  33. 著作《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6》(主持人)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2016年度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 [19] 
  34. 著作《危機、挑戰與變革:中國經濟未來10年的風險》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2016年度優秀著作
  35. 著作《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6)》(主持人)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智庫報告評審委員會評定為2016年度優秀國家智庫報告
  36.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MBA中心優秀教師獎(2015-2016學年)
  37. 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2016年)
  38. 論文“國際資本流動的驅動因素:新興市場與發達經濟體的比較”(《世界經濟》,2014年第8期)入選《世界經濟年鑑》2015卷“國際投資學2014年最佳中文論文TOP10”
  39. 報告“近期我國資本外流的狀況、風險與對策”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15年優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40. 論文“中國投資者是否是美國國債市場上的價格穩定者”(發表於《世界經濟》2012年第5期)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15年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41.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MBA中心優秀教師獎(2014-2015學年)
  42. 課題“新疆沿邊經濟帶開發開放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2014年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43. 課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與實施路徑研究”(主要完成人)獲得國家發改委2014年度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2014年度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44. 著作《中國海外投資國家風險評級報告2014》(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版)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年度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
  45. 2014年度基業長青十大品牌老師
  46. 入選新京報“中國青年經濟學人”(2014年)
  47. 報告“美聯儲可能提前退出量化寬鬆對我產生的影響及應對之策”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優秀對策信息(情況類)三等獎
  48.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MBA中心優秀教師獎(2013-2014學年)
  49. 著作《國際金融體系:改革與重建》(第二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8月版)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度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
  50. 入選中國金融博物館“第二屆中國青年金融學者”(2013年)
  51. 入選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2012年)
  52. 報告“應重視跛足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優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53.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MBA中心優秀畢業論文指導獎(2012年)
  54. 報告“本輪短期國際資本流出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年優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55.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MBA中心首屆優秀教師獎(2010-2011學年)
  56. 入選Global Economic Symposium (GES)2011年度Global Economic Fellows
  57. 報告“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年優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58. 報告“我宜推動建立替代賬户應對美元貶值風險”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年優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59. 獲得福特基金會2010-2011財年“個人長期出國進修項目”資助(2010年5月)
  60. 論文“次貸危機的擴散傳導機制研究”獲得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2009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