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建魁

(人民日報《時代潮》雜誌編輯部主任)

鎖定
畢業院校於北京廣播學院、中央黨校。人民日報《時代潮》雜誌編輯部主任。 [1] 
中文名
張建魁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
出生日期
1982年10月10日
畢業院校
北京廣播學院
中央黨校
代表作品
《觸摸風火山》

張建魁《觸摸風火山》

●世界第一高隧,海拔4905米,全長1338米,高寒、低壓、缺氧,風雪、雷電、沙暴,都讓人望而生畏。
●含土冰層、淺埋地層、熱融地質、富冰凍土,難題一個接着一個,都是“世界級”難題。
本刊記者 張建魁
7月24日下午2時,我們告別了“大篷車”,繼續驅車南行。一小時後,開車的小黃師傅告訴我們,已進入風火山無人區。3時50分,我們來到中鐵20局青藏鐵路指揮部,這是20局自己建造的一座簡易的小院。這裏的領導都上工地去了,辦公室的一位同志接待了我們。
7月下旬的季節,這在內地大部分地區,白天都能達到30℃以上,可這裏的屋子裏現在還生着暖氣。辦公室的同志告訴我們,這裏年平均氣温在- 7℃以下,現在夜間氣温也是零下4-5度。就在我們一邊吸着氧,一邊聽辦公室的同志介紹情況的時候,室外陡然天氣大變,透過窗子望去,風沙驟起,飛雲疾馳,還伴有轟隆隆的雷聲。
“看來這裏的雨是説來就來。”
“現在外面有6、7級的大風,多半是乾打雷不下雨,要下也是下雪!”
“咦,下雪?這不是六月雪嗎?”
“對,這裏六七月份雪和冰雹是最常見的,只是時間都不會太長。”
果然,不一會兒功夫,室外就風停雲散了,老天今兒什麼也沒下。
20局承建的是青藏鐵路第七標段,線路總長36.02公里,位於可可西里“無人區”,平均海拔4700米,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施工條件異常艱苦。這一段大多是長年凍土區,凍土層又厚,冬季最低氣温達到-40℃。
“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對這裏氣候條件的真實寫照。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不到50%,氧分壓只有10.87千帕,低於人類生存的極限值11千帕,是真正的“生命禁區”。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0局的鋼鐵漢子們攻克了國際性技術難題,創下了世界鐵路建設奇蹟,那就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風火山隧道的貫通。
下午5時20分,在20局同志的指引下,我們決定到風火山隧道現場去實地感受一下。
一路上,一個個關於“風火山隧道”的故事把我們拉回到那場持續了365天的殊死搏擊中去。
2001年10月18日,藍天白雲下的風火山,顯得分外嬌豔。風火山隧道建設工地彩旗招展,200名職工身穿桔紅色青年突擊隊隊服,在工地上緊張地忙碌着……數十台大型工程機械嚴陣以待。一場惡戰、科技之戰一觸即發。上午11時30分,隨着一聲令下,清脆的爆炸聲接連響起,一縷縷白煙飄向藍天。
一陣爆破過後,眼前的情景讓在場的人驚呆了:這些炸出的棄碴,幾乎全是晶瑩剔透的冰塊,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着寒光。這就是被國內外隧道專家稱作災害性地質的“含土冰層”,冰塊中的含土量不足20%。風火山,這座千年冰山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面孔。這種地質一直被視為隧道施工的“禁區”。面對這一世界級施工難題,由20局總工程師、指揮長掛帥的科技攻關小組,全部衝到了現常緊張的支護工作開始了,突擊隊隊員們迅速衝上了掌子面,噴護的抱起了混凝土噴頭,打錨杆的拿起了風槍和鐵錘……一切緊張有序地進行着。經過4個多小時緊張激烈的戰鬥,支護施工全部完成,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初步勝利。隨後,經過幾輪的掘進和支護施工,摸索出了一套凍巖光面爆破和洞體噴護、支護經驗,對施工方案和預案進行了優化,確定了“短進尺、快封閉、嚴控温、強支護”的施工方案。此方案,在施工中很快奏效,最終一舉突破了含土冰層這道難題,同時,也為後續施工闖出了一條新路。
從沒有人征服過的風火山,哪肯輕易低頭。剛支護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間被大風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好的發電機房,房頂上的鐵皮瓦第二天一早竟不翼而飛;剛剛還是晴空萬里,轉眼之間烏雲壓頂,花生米般大小的冰雹劈頭蓋臉砸了下來……狂風、暴雪、缺氧向建設者發起了連續進攻。隨着風火山隧道的不斷向前延伸,施工難度越來越大。洞內的空氣也越來越稀薄,缺氧使大家胸悶氣短,頭痛腿軟,嘴唇發紫。原來每颱風槍只需兩個人就可以進行作業,現在需要四個人才能抱得起來,原來一班四個小時,現在兩個小時就必須換班。大家心裏都明白,在風火山幹,就是在透支生命,甚至還會面臨死亡的危險。
風火山,時時刻刻都牽動着各級單位和領導的心。國家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多次親臨風火山隧道,勉勵20局要“依靠科技,奮戰高原,建設世界第一高隧”;青海盛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派出慰問團,送來了慰問品;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的領導也先後來到風火山看望職工。
2001年11月,20局與北京科技大學有關科研人員一道,在風火山隧道研製建成了高海拔大型製氧站,安裝了輸氧管道,把氧氣直接送到了掌子面,整個隧道實現了瀰漫式供氧。同時,在隧道內裝了氧吧車,職工休息時,可以坐在氧吧車內充分吸氧,解除疲勞。
缺氧難題的攻克,大大改善了施工環境,有力地保障了職工的身心健康。有了氧氣,大家征服風火山的信心更足了,勁頭更大了。
如果説,風火山隧道施工難,難在高寒缺氧,難在高原凍土,那麼,296米長的淺埋地段,足以讓人心驚膽顫。
隧道進口掘進222米後,進入淺埋地段施工。其中,覆蓋層在8米以內的地段有60餘米,該段地質為泥岩全風化層,拱頂2.5米範圍內全是富冰和飽冰凍土。
當時,圍巖温度在2至5攝氏度之間。這時,裂隙冰開始融化已經形成融化圈。融化的泥交漿,落在安全帽上噼啪作響,大家的心情異常沉重。如果融化圈進一步擴大,支護跟不上,極有可能造成通天大塌方。真正的生死考驗開始了。指揮部總工程師任少強率領工程技術人員,連續對洞温進行測試和圍巖監測,隨時調整洞內温度,觀察温度變化情況;指揮長況成明率領攻關小組研究如何安全通過“淺埋段”的施工方案。經過三個晝夜的試驗性變温測控後,攻關小組拿到了第一手資料,基本掌握了洞內各個部位不同時間温度的變化情況,據此,制定了“弱爆破、短進尺、嚴控温、強支護、預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案,通過實施,效果很好,經過近60天的試驗施工,“淺埋段”終於安全通過了,施工進度駛上了快車道,日掘進由1.5米提高到3至5米。
技術人員和職工們在施工中發現,無論是飽冰凍土、原始冰川,還是裂隙冰等地質,都有熱融的共性。影響隧道安全施工的主要是凍土,但温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是引爆凍土的導火索。
為了消滅“温度”這隻攔路虎,攻關小組又與“温度”展開了頑強的較量。
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大家認識到,要控制好温度,關鍵要控制好掘進、支護、入模、養生、拌合時的温度。初期,大家用爐子在洞內加温,不僅温度提升緩慢,還造成洞內空氣污染,影響了職工身體健康。後來又採用暖風機增温,可效果仍然不理想。能不能在隧道內使用空調機來控制温度呢?有人提出了這一大膽設想,可是目前國內還沒有這麼大功率的空調機。怎麼辦?經過請教有關專家,多方論證,20局與石家莊鐵道學院聯合,成功研製開發了大型隧道專用空調通風機。掘進時,用空調通風機把需要的冷氣送到掌子面,確保掌子面温度控制在正負5攝氏度之間,滿足掘進需要。當支護襯砌時,把不高不低的温度送到支護作業面,保證支護和襯砌時的適宜温度。為了解決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洞門口安裝了兩台大型蒸氣鍋爐,24小時集中供熱,並建成了兩座保温大棚,把拌合站,砂石料、施工用水全部放進保温大棚,使拌合站温度始終保持在10攝氏度以上,確保混凝土入模時的温度不低於5攝氏度。
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後,新的難題又出現了。這就是對混凝土養生温度的控制。在這方面,工程技術人員和職工們沒少費心思。為了保證襯砌後的養生温度,經多次反覆實踐,最後利用暖氣管道,輸送需要的熱量和温度,採用蒸汽養生法,解決了襯砌後的混凝土養生難題。通過採取不同的方法,施工中的各種温度難題迎刃而解。
按理説,解決了施工中的缺氧難題,控制好洞內施工温度,隧道施工可以順利進行了。但是,“富冰凍土”又出現了,施工再次受阻。
所謂“富冰凍土”,就是凍土中含有冰體比較多的地質。大家在施工中發觀,“富冰凍土”的主要特點與“含土冰層”相似,對温度也十分敏感。為儘快攻克“富冰凍土”這道技術難題,總工程師任少強帶領攻關小組向“富冰凍土”又發起了挑戰。通過試驗,大家發現“富冰凍土”的主要技術難度在於如何改進爆破方法,如何快速提高混凝土支護強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攻關小組決定對工序進行調整,採用“被筒爆破法”。爆破後,迅速向掌子面輸送冷風,防止“富冰凍土” 遇熱融化;同時實施“超前超強”支護,確保圍巖穩定。精心的組織,科學的施工,終於制服了“富冰凍土”這一災害性地質。
2002年9月12日,隧道掘進突破1000米大關,隧道雙口取得了雙雙成洞超百米的施工新紀錄。
為了風火山隧道,大家吃盡了苦頭,由於風火山嚴重的缺氧,100%的職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吃飯吃不下,睡覺睡不着,大家的體重平均下降了12斤,多的達到了30多斤。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2002年10月19日。就在這一天,鐵道部、青海盛西藏自治區等各級領導和專家,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數十家新聞媒體,一起把目光聚焦在風火山。隨着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長盧春房啓動最後一炮貫通的電鈕,頃刻間,鞭炮聲、掌聲、歡呼聲,把風火山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5時50分,我們來到風火山隧道。洞口頂端“風火山隧道”幾個大字十分的醒目,這裏因為沒有了隆隆炮聲和轟鳴的機械而略顯平靜,一條長長的軌道伸向深深的隧道里去,深處有漸遠漸弱的點點燈光。藉着燈光,可以看到有人在裏面的洞壁上作業,不時有裝載水泥的斗車順着軌道緩慢向洞裏滑去。
領我們來的同志説,裏面氧氣更少,你們不能進去,就在隧道口留個紀念吧!

張建魁改編五年級課文

根據原文改編的《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選入五年級語文課本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2001年10月18日,藍天白雲下的風火山,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工地上彩旗招展,數百名身穿橘紅色隊服的青年突擊隊隊員、數十台大型工程機械嚴陣以待。
隨着一聲令下,陣陣爆破聲響徹雪域高原,風火山隧道開鑿了。一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崑崙山,將通過這裏,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這就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青藏鐵路,這就是造福廣大人民的青藏鐵路。
風火山隧道要穿過多年凍土區,各種複雜的凍土層擋在面前,施工難度極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塊,而是堅硬的冰碴子。難怪一些西方媒體預言:中國人要在這樣不良的地質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條全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風火山隧道施工,關鍵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員指揮突擊隊員,往剛剛鑿開的隧道洞壁噴射混凝土。由於温度太低,混凝土無法凝固。他們拿來暖風機,給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熱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風火山,這座萬年冰山露出了猙獰的面目,給築路大軍來了一個下馬威!
但是,這一切難不倒我們的築路大軍。科技人員晝夜在隧洞裏實地觀察,發現冰岩温度變化的規律。經過反覆觀測、分析和實驗,他們終於找到了噴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兇一時的凍土。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築路大軍鬥志高昂,隧道在一點一點地延伸。
惡劣天氣和極度缺氧輪番向這支隊伍進攻。風火山一帶經常狂風大作。剛剛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間被大風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發電機房,屋頂的鐵皮瓦竟不翼而飛。剛才還是晴空萬里,轉眼之間烏雲壓頂,大大小小的冰雹劈頭蓋臉地砸下來。風火山海拔4905米,這裏空氣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裏的空氣越來越稀薄。儘管對缺氧已有準備,施工中出現的情況還是讓他們始料不及。工人們身背的氧氣瓶提供的氧氣只是杯水車薪。突擊隊員個個胸悶氣短,頭痛腿痠。兩個人使用的風槍,現在四個人才能抱起來。勞動效率迅速下降。築路大軍的生命面臨嚴重威脅。
指揮部的燈火徹夜通明。能不能建一個大型製氧站?指揮部與北京科技大學組成聯合攻關組,向這一新的難題發起攻擊。科技人員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實驗、攻關,經過兩百多次的失敗,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製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氣沿着長長的管道,源源不斷地送進隧洞裏。風火山,這隻巨大的攔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突擊隊員和科技人員,一次次呼喊出同一個心願。2002年10月19日,全長1338米的風火山隧道終於勝利貫通了!
青藏鐵路這條“鐵龍”在不斷向前,向前,拉薩已經遙遙在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