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履謙

(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鎖定
張履謙,男,漢族,1926年3月1日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共產黨黨員,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少將 [1]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2] 
1951年,張履謙獲得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學士學位;1951年—1956年,在軍委通信部工程師室雷達組工作;1956年—1957年,擔任總參通信部電信技術研究所電子對抗研究室主任;1957年—1958年,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達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1959年,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達收發設備研究室主任;1959年—1962年,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達總體設計室主任;1962年—1965年,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三支隊副主任;1965年—1979年,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二院23所副所長;1979年—1985年,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450工程辦公室主任;1985年—1987年,擔任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1987年—1993年,擔任航空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1993年—1999年,擔任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常委;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擔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 [2-4] 
張履謙長期從事雷達技術研究工作。 [5] 
中文名
張履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 [6] 
出生日期
1926年3月1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
性    別

張履謙人物經歷

1926年3月1日,張履謙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黃花鎮蛇嘴山的農民家庭。 [6] 
1946年8月—1951年8月,在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3] 
1951年8月—1956年1月,在軍委通信部工程師室雷達組工作。
1956年1月—1957年1月,擔任總參通信部電信技術研究所電子對抗研究室主任。
1957年1月—1958年1月,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達研究室副主任。
1958年1月—1959年1月,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達收發設備研究室主任。
1959年1月—1962年1月,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達總體設計室主任。
張履謙
張履謙(9張)
1962年1月—1965年1月,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三支隊副主任。
1965年1月—1979年1月,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二院23所副所長。
1979年1月—1985年1月,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450工程辦公室主任。
1985年1月—1987年1月,擔任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
1987年1月—1993年1月,擔任航空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
1993年1月—1999年1月,擔任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常委。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2] 
1999年1月,擔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 [4] 

張履謙主要成就

張履謙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51年,張履謙參加抗美援朝,奉命到前線去解決雷達抗干擾問題,與同事採用快速變頻等技術,排除了干擾。接着,在通信兵部建立了全軍雷達干擾與抗干擾領導小組和電子對抗研究室,張履謙領導小組進行了部隊抗干擾訓練和福建前線對台電子偵察,電子對抗研究室裝配和研製了成套的設備,裝備了部隊。 [7] 
1956年,張履謙參加國務院編制中國十二年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20世紀60年代,張履謙參加中國航天事業創建,主持研製中國第一代防空導彈紅旗二號制導雷達,具有抗干擾性能,批量裝備部隊,成功擊落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
20世紀70年代,張履謙進行反導系統雷達的總體設計,突破相控陣雷達多項關鍵技術,研製了導彈精密跟蹤雷達和衞星超遠程引導雷達,張履謙任總設計師研製微波統一測控系統,攻克多副載波、多種調製、精密測角測速測距和遙控遙測技術,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通信衞星的發射和定點。
20世紀90年代以後,張履謙參加十多種衞星的立項論證、技術攻關,完成研製和發射任務,張履謙參加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和探月工程的論證和頂層謀劃,提出採用陸地建站、海洋出船、節點監控、中繼衞星和國際兼容的測控網方案建議,參加測控設備的技術攻關,參加探月工程的總體設計,研究月地信息傳輸,對落月及月地返回技術進行風險評估,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參加中國國防專項工程的方案設計和評審,進行信息傳輸的抗黑障研究。 [2] 
  • 科研獲獎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1985年
450-1微波統一測控系統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1978年
導彈精密跟蹤雷達
全國科學大會獎 [8] 
衞星超遠程引導雷達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 

張履謙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對於中國的航天事業如何更進一步發展這個問題,張履謙認為,要繼續加強基礎研究,打好基礎,進步才有希望,科研水平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人才,關鍵是核心人才得穩定下來,把科研工作做深、做紮實;專業人才要鑽研技藝,磨鍊工匠精神;此外,需要吸引大批青年投身科研事業,還認為,傳播科學知識是科研人員的責任,科研人員要多做科普工作,科普通俗,但不容易做,就像要寫出好文章,首先必須自己要理解,理解程度如何則考驗科研人員的功力。 [9] 
張履謙認為,一個人不但要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後要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成熟了,就要付諸行動,不能紙上談兵;有了行動和實踐,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一定要堅持到底,絕不能半途而廢,亦“行必果”。 [10] 
  • 專業研究組建設
1956年,中央軍委總參謀部通信部成立雷達干擾與抗干擾研究室,張履謙擔任主任並在室內建立了偵察、干擾、分析、雷達抗干擾、通信抗干擾五個專業研究組,為中國電子對抗領域培養了技術領軍人才。 [11] 
  • 講座報告
2013年9月21日下午,國防科技前沿技術論壇在南京理工大學科技會堂進行,張履謙到場並作了主題為《中國航天發展之路》的報告。 [12] 

張履謙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26日
新中國70週年百名湖湘人物 [13] 
2009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章 [8] 
航天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 [2] 
199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8] 
199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2] 
1964年
國防科研戰線上的標兵(國防科委) [14] 

張履謙社會任職

張履謙兼任嫦娥三號月球着陸器獨立評估委員會安全着陸獨立評估專家組首席專家,中國航天工程科技戰略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第二代衞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員,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重大專項載人空間站工程論證評估委員會委員,探月工程實施方案編制專家組組員,人民解放軍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特邀委員,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榮譽顧問,國家科技研究發展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委軍工計量測試標準化委員會主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電子所微波成像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防科工委電子行業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宇航學會飛行器測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顧問,中國航空學會電子及自動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理事。 [15] 

張履謙個人生活

  • 名字由來
張履謙的父親張子堯是當地有名的中醫,讀過書,有文化。對於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即張履謙),張子堯在起名上頗費心思,他借用《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進履”的典故,給孩子取名“履謙”,亦要求他“履行謙遜”,謙虛向人求取教益。 [16] 
  • 書法作品
2010年元旦,84歲的張履謙寫下“大江東去奔騰急,黃昏日照爭朝夕”的書法作品。 [16] 
  • 婚姻情況
張履謙一心撲在事業上,直到33歲才結婚,張履謙的夫人力伯畏是一個堅強而善良的女性。力伯畏的家庭可謂是“三代御醫”:爺爺曾是清代宮廷御醫,父親做過孫中山的醫生,她也曾在中南海任保健組組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做過保健工作。 [10] 
  • 與總理同窗
張履謙與國務院原總理朱鎔基是廣益中學的校友,後來在清華大學又是同窗,住在一個宿舍,同在1951年畢業。 [14] 

張履謙人物評價

張履謙為中國電子對抗事業做了開創性工作,為中國國防科研作出了貢獻。 [2]  (中國工程院評)
20世紀60年代,中國擊落美國U-2飛機的消息震動世界。其中,張履謙主持研製的防空導彈制導雷達功不可沒 [17]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評)
張履謙為中國的雷達技術、電子對抗事業、空間技術和航天事業,作出了顯著成績和重大貢獻 [18] (《科技日報》評)
張履謙是中國雷達技術、電子對抗和航天事業開創者之一 [11] 中國新聞網評)
張履謙同志頑強地鑽研科學技術和業務知識,是國防科學技術戰線上優秀的基層指揮員的代表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聶榮臻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