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少甫

(大提琴教育家)

鎖定
張少甫(1909年9月3日—1974年7月),名起煌,字少甫,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拗柴文星村。大提琴教育家。 [1] 
本    名
張起煌
少甫
所處時代
中國近現代
出生地
湖南省湘潭縣拗柴文星村
出生日期
1909年9月3日
逝世日期
1974年7月

張少甫人物生平

1909年,張少甫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拗柴文星村,為家中長子。因受父輩影響自幼對音樂興趣濃厚,常隨叔叔們“打鑼鼓亭子”,會演奏二胡、三絃等多種樂器。
1916年夏,因父親受聘於黎錦熙家館——杉谿小學,張少甫隨父親在黎家家館中附學近三年,除學習小學課程外,還熟讀過《孟子》等老書,功課很好。
1919年,父親經黎錦熙介紹赴北京教育部國語會擔任錄事。張少甫因而離開黎家家館,輟學回家務農。
1920年,進入湘潭當地地主東家的賴氏族立小學讀書近三年,學習成績出色。
1922年秋,隨父親去北京,並在父親兼課的“平民補習學校”學習高小課程。期間受陳鴻儒、易介一以及俄國詩人愛羅先珂等影響,接受過俄國十月革命的思想教育。
1923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與錢學森同班。在校初中、高中共學習六年,期間成績優秀,尤擅數學。讀書之餘也常隨父親學習音樂。
1924年7月,回湖南老家探親。8月返京。
1926年3月,與師大附中同學參加“三·一八”遊行。
1929年9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讀書期間開始師從柯政和學習鋼琴,持續學琴約一年半。
1930年1月,黎錦暉率領“明月歌舞團”來北京演出。張少甫的四叔張蔚珍(張其琴)、五叔張蔚琇(張其瑟)和二弟張新甫(張弦)也隨團來京。歌舞團租住於東單棲鳳樓59號少甫繼母祖秀主持承辦的“北平京師第二蒙養院”內,張少甫因自幼熟識音樂,閒暇之餘常參與歌舞團的排練與演出。師大放寒假後,張少甫回到蒙養院父母處居住,跟隨歌舞團成員嚴折西學習大提琴,同時與嚴折西每週到俄國音樂家託諾夫家觀摩,並開始跟隨託諾夫學習大提琴。9—10月,跟隨黎錦暉的歌舞團去天津、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11月,返回北京,此時師大已經開課兩個月。張少甫因對音樂的深愛及對王人美的愛戀而選擇放棄學業,改名“張簧”並正式進入黎錦暉的明月歌舞團,先學二胡,繼學大提琴和作曲。
1931年1月2日,黎錦暉與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簽約灌錄歌舞劇和表演曲。張少甫與王人美、張其琴、薛玲仙、胡笳、王人藝、張弦、張靜姝等8位歌舞團成員經黎明安排由北京返回到上海,參與唱片的灌錄。2月12日,離開上海來到長沙,16日回到湘潭老家。4月,返回上海。此時,明月社已被聯華電影公司聘為歌舞班。張少甫留在聯華歌舞班工作,月薪40元。在黎錦暉的支持下,張少甫跟隨上海國立音專佘甫磋夫學習大提琴,接受正規、系統的大提琴訓練,並開始研究音樂理論。本月,張少甫與王人美戀愛關係破裂。6月,張少甫與聶耳、張弦組成“三人團”。工作之餘,三人經常聚在一起,從早上六點排練到夜深。6月9日,張少甫與張弦、王人藝等作為聯華歌舞班樂師,參加在奧迪安大戲院舉辦的為期三天的的音樂歌舞大會。
1932年3月底,由於“一·二八”事變後,聯華股東主張緊縮機構並停辦歌舞班,原歌舞班成員恢復成立了“明月社歌劇社”,採用社務委員會集體領導的方式管理社團。張少甫與聶耳、王人藝、黎莉莉等被推舉為社務委員會的委員。5—6月,隨歌舞團到南京、漢口等地演出一個多月後返回上海。此期間,張少甫的寢室好友聶耳開始試寫歌曲。受其影響,張少甫開始以“張簧”為名創作流行歌曲。7月,天一影片公司與黎錦暉接洽,拍攝彩色有聲歌舞片《芭蕉葉上詩》。張少甫與嚴折西、聶耳、王人藝等擔任該片配樂。
1933年春,隨歌舞團赴南京演出。5—6月,上海演出後,歌舞團解散。張少甫被黎錦暉挽留下來,並帶領張弦、白虹、黎明健、張靜,重張旗鼓,以“清風樂藝社”名義為民營電台播音,每個電台每天播音一小時,每月報酬為二百元。同時,張少甫本人也在大眾書局兼職做圖書編輯。5月27日,張少甫與“清風樂藝社”社員受上海聖約翰大學同學會上海支會的邀請,在樊王渡母校公園舉行的懇親大會上表演歌舞。7月,白虹演唱並走紅的歌曲《回憶》(張少甫詞曲)由高亭公司灌錄成唱片。9—12月,張少甫與黎錦暉、張弦等以《新歌》為名編寫了十本系列歌集,由張少甫繪譜、編排,並由大眾書局出版發行。這10本《歌集》共收錄120餘首歌曲,除少量為黎錦暉本人所作外,多為張少甫、張弦等人學習作曲時的練習之作。其中,第三集《明月夜曲》的編者、繪譜者均署名“張簧”,共收錄《微微風》《黃浦不可跳》等12首歌曲。12月,與黎錦暉合編《口琴的吹法》一冊,由上海大眾書局印行。
1934年元旦,受中華儉德會邀請,張少甫隨“清風樂藝社”參加樂藝演奏會。年初,張少甫、張弦協助黎錦暉籌建“清風舞樂隊”。二張隨黎錦暉住在揚子江飯店301室,將流行的民間歌曲和戲曲加以改編、配器和抄譜,並聘請曹錦海為隊長,在短時間內完成樂隊訓練。3月,黎派音樂歌集《同聲歌曲》由同聲書局正式出版發行,該套歌集共出十五集,由黎錦暉、張少甫等參與編寫,並由黎錦暉增刪改正。其中第八集《人生小曲》著作者署名為“張簧”,共收錄《相隔一層紙》《森林之聲》等35首歌曲。6月5日,明月社白虹參加《大晚報》舉辦的“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演唱了張少甫創作的《回憶》。除白虹外,新華社的飛莉、徐健、林鶯、葉英等歌手也在此次歌星競選中演唱該曲。9月8日,益智、新華兩社在“友聯”無線電台的“新歌大會”中,演唱了張少甫創作的《寶貴的幼年》(嚴斐唱)、《紅淚悲歌》(周璇唱)、《單相思》(嚴華、葉紅合唱)、《戀愛的心》(周璇唱)、《好時光》(袁美雲、嚴華合唱)。9月,袁美雲、嚴華合唱的歌曲《好時光》(張少甫詞曲)、嚴華作詞並演唱的《單相思》(張少甫作曲)、嚴斐演唱的《寶貴的幼年》(張少甫詞曲)、周璇演唱的《紅淚悲歌》(張少甫詞曲)、《長亭柳》(詞作者張少甫)以及《戀愛的心》(張少甫詞曲)均由蓓開公司灌錄成唱片。
1935年年初,黎錦暉重組歌舞團並改名為“明月歌劇社”,以張少甫、張弦、白虹、黎明健、張靜等為班底,並新招入張帆等十餘人。張少甫擔任“明月歌劇社”的樂隊隊長兼總務。6月17日,由張少甫作曲,上海歌劇社嚴華作詞並演唱的歌曲《生之哀歌》在“國華”電台播音。同日,白虹、張靜演唱的《寶貴的光陰》(張少甫詞曲)在“航運”電台播音。夏,隨歌舞團在南京、上海等地演出了兩三個月。8月31日,隨明月歌劇社在山西大戲院公演,張少甫率明月社樂隊上演《Just For Fun》《Petite Suite de Ballet》等樂曲。9月7日,隨明月歌劇社參加“上海各界籌賑水災遊藝大會”。10月,歌曲《生之哀歌》分別在《星歌集》與《歌星畫報》中發表。是年,張少甫創作的歌曲《黃浦月》(江曼莉演唱)、《海上風光》(張靜演唱)、《夏日之歌》(楊露茜演唱)均由麗歌公司灌製唱片;《竹林相會》(王人美演唱)由百代公司灌製唱片;《寶貴的光陰》(趙錦霞、張靜演唱)由大中華公司灌製唱片;《水仙花小姐》(張少甫填詞)由勝利公司灌製唱片。
1936年年初,由黎錦暉、黎錦光、張少甫等編寫的《明月歌曲一二八首》由上海知新書局出版。該歌集共收錄《長亭柳》《夏日之歌》等9首張少甫創作的流行歌曲。5月,張少甫隨劇社到上海、南京等地公演。月底在南京大戲院演出了《野玫瑰》《桃花太子》《花生米》三個歌舞劇,這次演出是明月社在國內的最後一次公演。6月,黎錦光接管了“明月歌劇社”,改名“大中華歌舞團”。張少甫作為7名老社員之一與黎錦光簽訂了為期一年的合同,並隨歌舞團赴南洋演出。歷時約半年。
1937年5月,“大中華歌舞團”在印尼的巴達維亞不歡而散,張少甫與王人藝等共8人乘船返回上海,完全脱離歌舞團。6月底,張少甫從上海回到長沙,經黎錦暉、黎錦紓的介紹進入“平民教育促進會”工作,在“小學教材編纂設計組”與黎錦暉共同負責編寫鄉村小學教科書。黎錦暉負責編寫國語課本,少甫因曾是北師大數學系肄業而分擔數學課本的編寫。歷時近一年,共編寫8本數學課本(未出版)。6月31日,到衡山參加“平民教育促進會”舉辦的小學教師講習會,主要負責數學教學法的指導工作。8月,講習會結束,回到湘潭老家。中旬返回長沙。
1938年張少甫詞曲的《恨我的他》發表於1938年《銀花集》月刊。
1939年6月,張少甫隨江西“地方政治研究會”遷至贛州。7月中旬,辭去了“地方政治研究會”研究員職務,離開贛州,途經遂川看望黎錦暉後回到湘潭。9月初,接受李劍南的邀請,赴重慶後方勤務部政治部“傷病教育委員會”工作。10月15日,到達重慶,進入“傷兵教育委員會”擔任委員會委員,在《抗建通俗畫刊》中以“張煌”、“張簧”以及“張衞生”為名,陸續創作並發表了《岳飛歌》《建國進行曲》《大舜歌》《春禮勞軍》《孔子歌》《播種曲》《懷北平》《良師抗戰建國歌》等抗戰歌曲。是年,張少甫作曲的《秋江憶別》(嚴華作詞並演唱)由勝利公司灌製唱片。
1940年2月,考慮到黎錦暉在遂川失業,生活拮据,經後方勤務部政治部主任段承澤同意,張少甫邀請黎錦暉來渝,並接替了自己的職務。3月16日,受金律聲邀請,張少甫正式進入中央廣播電台管絃樂隊擔任大提琴演奏員。8月,中央廣播電台管絃樂隊改為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張少甫在該樂團擔任大提琴演奏員。不久被後勤政治部返聘,兼職做政治大隊的音樂工作。樂團所發薪水供湘潭二弟張新甫(張弦)治病,政治大隊所發薪水供給生活依然困頓的黎錦暉。
1941年5月,與黎錦暉合作,為政治大隊演劇隊編寫《打穀別村》等“農村小歌劇”,其中黎錦暉負責編劇,張少甫負責為歌詞配曲、樂隊排練以及教演員歌唱。7月,張少甫與政治大隊演員藍美璞相戀。因被大隊長粟鍾所忌,張少甫被迫辭職。9月,經李文蔚介紹,受聘擔任鍾南中學音樂教師,講授一個學期後辭職。
1942年春,張少甫回到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因無樂器,暫在團內從事文書工作,為樂隊抄譜。9月,調任該樂團的演出主任,並接替朱崇智擔任樂團大提琴演奏員。冬,兼職重慶青年書店特約編輯,併為黎錦暉、陳銓編寫的曲子繪製正譜製版。
1943年5月,因青年書店秘書辭職,經黎錦暉、陳銓推薦,張少甫繼任該書店的秘書,並以編輯的身份幫助黎錦暉編寫《新少年》雜誌近兩年,期間與黎錦暉合作發表歌曲《新少年歌》,由黎錦暉作曲,張少甫配和聲。
1945年5月,從青年書店辭職。6月,國立音樂院實驗管弦樂團遣散。張少甫失業。夏,為謀生計,經黎錦暉提議,張少甫邀請了中華交響樂團的郝立仁、軍樂學校的郭法先等八、九人組成樂隊,與重慶揚子舞場訂了半年的合同。郝立仁負責樂隊,張少甫負責樂譜。12月,樂隊解散。張少甫經黎錦暉介紹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擔任秘書。
1946年10月,中國電影製片廠復員搬往南京,張少甫因家庭原因留在重慶廠的辦事處。12月,向廠方請假,帶領妻女離開重慶回湘潭探親。
1947年1月,辭掉了中國電影製片廠的工作,在長沙經黎錦紓介紹進入正在籌辦的湖南育幼院做籌備員,擔任房屋建築設計工作。8月,湖南育幼院社會部成立。張少甫在此教唱歌,一個月後辭職。8月21—22日,參加湖南省音樂協會主辦的“紀念詩人節音樂晚會”,與黃源洛、林雨禽等演奏絃樂四重奏《音樂的瞬間》《小步舞曲》。10月,進入湖南省立音樂專科學校,擔任註冊主任兼任大提琴教員。
1948年8月28日,參加“歡送王東原晚會”,與黃源洛、陸華柏表演《鋼琴三重奏》。11月6—7日,參加“湖南音專創立一週年紀念音樂演奏會”,張少甫與曾飛泉、劉永生、黃源洛表演莫扎特絃樂四重奏《小夜曲》。11月28日,與劉永生、曾飛泉、黃源洛、陸華柏、萬昌文、曹岑、李馥參加湖南省音樂協會主辦的“八人音樂演奏會”。是年,參加湖南省縣政研究會、民政廳同樂晚會,與曾飛泉、劉永生、黃源洛演奏海頓《絃樂四重奏》。
1949年5月28—29日,參加“湖南音專師生聯合音樂舞踴會”,為陸華柏編曲的合唱《民歌四首》伴奏。10月5日,湖南省軍管會決定將湖南音專合併到湖南大學,成立湖南大學音樂系。張少甫擔任音樂系教務員。
1950年3月,中南軍政委員會決定,湖南大學音樂系與中原大學文藝學院合併。張少甫隨全系大部分師生遷至武漢。5月4日,湖大音樂系正式併入中原大學文藝學院。張少甫在學院擔任大提琴教員。秋,下鄉實習期間被評為工作模範。
1951年8月1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中原大學文藝學院劃歸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局領導,變更校名為“中南文藝學院”。9月1日,“中南文藝學院”正式成立。張少甫在中南文藝學院音樂系擔任教員,教授大提琴、小提琴。12月,在洪湖縣參加半年土改。是年,招收了首位大提琴學生劉炎。為教學需要,張少甫開始自學俄語,翻譯出《克羅茲馬赫》等練習曲集,後又陸續翻譯出《沙波日尼可夫大提琴演奏法》《波利夏克大提琴演奏法》等一批大提琴教材。
1953年11月19日,中南音樂專科學校成立,並舉辦開學典禮。張少甫擔任中南音專器樂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1月25日,音專成立學委會。主任委員謝功成,副主任委員王義平。張少甫與巫一舟、孟文濤、曹岑、林路、吳新知被選為委員。
1954年夏,武漢防汛。剛剛留校任教不久的劉炎被調到防汛大堤上從事宣傳。張少甫獨自承擔了學校全部的大提琴教學。短短几年,張少甫陸續培養了盧兆豪、何紹松、陳東雄、柳可人、盧慧齡、區芳華(1953級)、李世英(1956級)、王大啓、陳汝棠、李迪堯、曾慶華、鄒明範(均為1958級本科)、格桑德吉、蘭秀瓊、蘇俊芝(均為1959級)、柯琳、李靜雯(1960級本科)、葉允元(1961級附中)等多名弟子。12月25日,張少甫與程雲、巫一舟、林路、楊匡民、王義平、郝立仁、謝功成、孟文濤等參加武漢市第三屆文代會。
1955年中南音專成立“新校務委員會”,委員會主席程雲。張少甫與巫一舟、林路、馬衞之、謝功成等被推舉為委員。2月—3月,學校調整院系與教研室力量,由張少甫擔任器樂系主任。3月26日,中南音專舉行第一次音樂演奏會,張少甫參演了莫扎特《D大調長笛與絃樂四重奏(第一樂章)》和《單簧管與絃樂五重奏(第一樂章)》兩首作品。5月28日,在學校音樂廳參加新作品演奏會,張少甫首演了羅惠南創作的大提琴獨奏曲《朝霧》和王義平創作的《烏茲別克舞曲》(柯央擔任鋼琴伴奏),並與顧鍾琳、黎珉、吳煦首演了孟文濤創作的《絃樂四重奏》第一樂章。是年,在中南音專被評為優良工作者。
1956年2月23日,為加強教研組工作,校行政會議研究決定免去張少甫兼絃樂教研組主任之職,由顧鍾琳兼任。6月24日,由中國人民保衞世界和平委員會武漢分會、武漢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辦的“紀念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誕辰二百週年音樂會”,張少甫參演了《D大調長笛與絃樂四重奏》。
1957年9月7日,張少甫出席中南音專第一次校務委員會。是年,翻譯了前蘇聯音樂教育家斯特路威的《青年小提琴手及大提琴手初步練習法》,供教學使用。
1958年8月,湖北省委決定建立湖北藝術學院。張少甫擔任湖北藝術學院管絃系主任。
1959年5月28日,在湖藝深入進行教育革命的“楚、漢、黃梅劇改小組”中,張少甫與王民基、武秀之、劉正維、楊柏林入選全院積極分子。6月28日,經第一次院務委員會討論通過,張少甫任管絃樂教研室主任。冬,被評為湖北藝術學院先進工作者。
1960年4月26日,《湖北藝術學院院報》刊載《忠心耿耿為黨工作——張少甫同志的先進事蹟》,評價張少甫“十年來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埋頭苦幹,刻苦鑽研;生活艱苦樸素,待人和氣謙遜。幾年來一貫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積極分子”。5月12日,張少甫與蔣桂英等五人代表湖北藝術學院參加湖北省文教戰線的羣英大會。6月1日,張少甫與蔣桂英參加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
1964年,開始翻譯前蘇聯音樂家金茲布格的《大提琴藝術史》。
1970年,湖北藝術學院被撤銷,張少甫與馬衞之、羅炯之等人被調入華中師範學院。
1974年上半年,病重中翻譯完金茲布格《大提琴藝術史》。7月,病逝,安葬在武昌郊區石門峯公墓。 [1] 

張少甫親屬成員

父母
父親張蔚瑜,字裕生,早年曾畢業於長沙師範,與黎錦熙、黎錦暉兄弟二人同窗。1972年2月底,張蔚瑜病逝。
母親羅珊,湘潭縣射埠鎮吟江人氏,為架船工的女兒。1924年9月,羅珊病逝。
妻子
1941年9月底,與藍美璞結婚。1973年3月,藍美璞病逝。
子女
1943年3月,長女張振渝(念都)出生。
1945年,次女張振洲(化夷)出生。
1946年10月,小女張振治(小平)出生。 [1] 
參考資料
  • 1.    毛貞磊. 張少甫年譜[J].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9, (4):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