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學鋒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鎖定
張學鋒,男,1962年11月生,江蘇人,博士,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
張學鋒
出生日期
1962年11月
畢業院校
日本京都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漢唐考古及歷史研究、東亞古代文化交流史、中日文學術翻譯
任職院校
南京大學
籍    貫
江蘇

張學鋒人物經歷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本科生,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攻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8年7月留校任教,先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助教、講師。
1993年5月至1995年3月,赴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進修。
1995年4月至1998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東洋史學攻讀博士學位。
1998年4月至2001年3月,以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東洋史研究室研修員的身份完成博士論文,獲京都大學文學(人文科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曾任日本姬路獨協大學講師、同志社大學講師。
2001年4月回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工作,同年9月特聘為教授。
2002年5月獲博士生導師資格。 [1] 

張學鋒學術兼職

兼任江蘇省六朝史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南京六朝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參加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日本東洋史學會、韓國中國史學會等多個國內、國際學術團體。 [1] 

張學鋒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漢唐考古及歷史研究、東亞古代文化交流史、中日文學術翻譯 [1] 

張學鋒主講課程

本科: 隋唐考古、中國歷史文選。魅力考古學、中國經濟史。 [2] 
碩士:漢唐文物資料研究、漢唐史料學、考古學研究理論與方法、中國古代史研究與方法、中國古代史通論 。
博士: 中國中世文物資料研究、漢唐基礎史料研讀、中國古代史研究。 [1]  中古中古基礎史料研讀。 [2] 

張學鋒學術成果

張學鋒學術專著

1、《東晉文化》(合著者: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
2、《中國墓葬史》(編著),廣陵書社,2009年7月。
3、《漢唐考古與歷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1月。
4、《江蘇通史·隋唐五代卷》,鳳凰出版社,2012年。 [2] 

張學鋒合著參著

1、《中國歷史文獻學》(楊燕起、高國抗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2003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修訂出版。
2、《中國歷史文獻學》(張大可主編),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中華文物鑑賞》(羅宗真、秦浩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隋唐考古》(秦浩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5、《六朝經濟史》(許輝、蔣福亞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6、《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唐嘉弘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江南社會經濟研究(六朝隋唐卷)》(範金民主編,分卷主編胡阿祥),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
本人執筆:1,《六朝農業經濟概説》,第170-227頁;2,《再論六朝江南的麥作》,第271-305頁;3,《東晉的“度田税米”制與土斷的關係》,第306-343頁;4,《論江南在唐帝國時期的地位演變》,第344-356頁;5,《20世紀日本的魏晉南北朝經濟史研究》,第440-497頁。
8、《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蘇新寧主編)第6章《考古學》,第222-271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9、《魏晉南北朝史十五講》(合著者:胡阿祥、王永平、何德章、嚴耀中),鳳凰出版傳,2010年。
1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 2011年》(蘇新寧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1、《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蘇卷》(周勳初主編),中華書局,2013年。 [2] 

張學鋒譯著作品

1、《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2、《中國文明記》,光明 日報出版社,1999年。又收入張明傑主編“近代日本人中國遊記”叢書,中華書局,2008年。
3、《日本國立三館所藏國寶數位處理作品解題》,平凡社(東京),2001年。
4、《中國·南京雲錦》(日文版),南京出版社,2003年。
5、《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合譯者:伍躍、楊文信),總804頁,商務印書館,2005年。
6、《內藤湖南的世界──亞洲再生的思想》(合譯者:馬彪、胡寶華、李濟滄),總380頁,三秦出版社,2005年。
7、《居延漢簡研究》,上、下冊,總604頁,500千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8、《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合譯:伍躍),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
9、《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10、《東洋的樸素主義民族與文明主義社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1、《東洋的近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2、《菩薩蠻記——西非北亞遊記》(合譯者:焦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3、《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合譯者:馬雲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4、《中國聚落形態的變遷》(合譯者:馬雲超、石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5、《東洋的古代》(合譯者:馬雲超、尤東進、石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6、《從部曲到佃户——唐宋間社會變革的一個側面》(合譯者:馬雲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7、《中國的歷史思想——宮崎市定論中國史》(合譯者:尤東進、馬雲超、童嶺、楊洪俊、張紫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8、《雍正皇帝》(合譯者:馬雲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19、《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雜纂》(合譯者:馬雲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20、《東洋的古代——從都市國家到秦漢帝國》(合譯者:馬雲超、石洋),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
21、《東洋的近世——中國的文藝復興》(合譯者:陸帥、張紫毫),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 [2] 

張學鋒學術論文

1、《論唐代江南在唐帝國地位的演變》,載《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三秦出版社,1989年。
2、《唐代江南災荒研究》,《江蘇社會科學》1990年第5期。
3、《試論六朝江南之麥作業》,《中國農史》1990年第3期。
4、《滂民考述》,《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5、《後趙浮海抄略散論》,《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
6、《江蘇境內的漢代王陵》,《江蘇僑聲》1992年第3期。
7、《唐代水旱賑恤、蠲免的實質與實效》,《中國農史》1993年第1期。
8、《菰菜、蓴羹、鱸魚膾與吳人的相思》,載《六朝史論集》,黃山書社,1993年。
9、《曹魏租調製度につての一考察——特にその租額問題を中心として——》,《史林》(日本京都)第81卷第6號,1998年11月。
10、《〈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跋》,《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附,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11、《〈觀世音應驗記〉の六朝隋唐における著錄と流佈》,《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1卷第6號,1999年6月。
12、《幕末明治時期的中國見聞錄與宇野哲人的〈中國文明記〉》,《中國文明記》附,光明 日報出版社,1999年。
13、《戰國秦漢大小畝制新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八期,1999年。
14、《〈觀世音應驗記〉的發現、研究及其在六朝隋唐時期的著錄和流佈》,《傳統文化研究》第7輯,古吳軒出版社,1999年。
15、《論曹魏租調製中的田租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6、《論東晉的度田税米制——特別是從其與土斷的關係來看》,《中國史研究》(韓國大邱)第8號,2000年。
17、《西晉の佔田、課田、租調製の再檢討》,《東洋史研究》(日本京都)第59卷第1號,2000年。
18、《東晉の哀帝——哀帝を通してみた東晉前、中期の政治と社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2卷第8號,2000年。
19、《遣唐使的虛像與實像》,《日本新華僑報》第37-40期連載,2000年7月8日- 8月8日。
20、《西晉諸侯分食制度考實》,《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1、《評點校本〈觀世音應驗記〉(三種)》,《文史》2001年第4期。
22、《東晉的哀帝——東晉前中期的政治與社會》,載《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三十週年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2年。
23、《九品相通:再論魏晉時期的户調》,《江海學刊》2002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1期。
24、《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亟需認識的兩個問題》,《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6日遺產週刊。
25、《日本對文化遺產的界定》,《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13日遺產週刊。
26、《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的財政預算與相應政策》,《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20日遺產週刊。
27、《日本京都、奈良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27日遺產週刊。
28、《千年歷史、百年大計:日本奈良、京都文化遺產保護四例》,《中國文物報》2004年3月5日遺產週刊。
29、《書評: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中國學術》第16期,307-313頁,2004年3月。
30、《南京司家山出土謝氏墓誌研究》,《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32-40頁。
31、《讀西安出土姚無陂墓誌》,《華夏考古》2005年第2期,第97-102頁。
32、《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誌研究》,載牟發鬆主編《“社會與國家關係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319-336頁。
33、《六朝建康城的發掘與復原的新思路》,《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第26-38頁。
34、《論南京鐘山南朝壇類建築遺存的性質》,《文物》2006年第4期,第58-68頁。
35、《四—五世紀における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東晉南朝 ——中國側の史料を中心として——》,載田中良之、川本芳昭編《東アジア古代國家論》,すいれん舍,2006年4月,第298―323頁。
36、《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攜唐代官文書三種(上)》,載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編《傳統文化研究》第14輯,羣言出版社,2006年,第257―264頁。
37、《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攜唐代官文書三種(下)》,載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編《傳統文化研究》第15輯,羣言出版社,2007年,第319―322頁。
38、《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墓主身份蠡測——以隨葬品的考察為中心》,《文史》2008年第1輯,第31―49頁。
39、《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攜明州、台州官文書三種》,載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40―248頁。
40、《中國考古學研究領域作者、機構和地區的學術影響分析——基於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08年11月,第32―43頁。
41、《論洗硯池晉墓出土漆器的官工產品性質》,《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7―50頁。
42、《中國考古學研究概況分析(2005-2006)——基於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2009年1月,第50―55頁。
43、《四至五世紀東亞世界的形成與東晉南朝》,載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1―275頁。
44、《六朝建康城的研究、發掘與復原》,載《蔣贊初先生八秩華誕頌壽紀念論文集》編委會編《蔣贊初先生八秩華誕頌壽紀念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9年,第276―292頁。
45、《隋煬帝對揚州的經營及江都陪都地位的確立》,趙昌志主編《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廣陵書社,2009年。
46、《南京濱江開發區吳墓出土“建衡元年”買地券補釋》,《東南文化》2010年第1期。
47、The Formation of East Asian World during 4th and 5th Centuries:A Study Based on Chinese Sources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ume 5.Number 4.December 2010 p.p.525-548
48、《“齊梁故里”研究中的史料學問題——兼論“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的地望》,《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49、《棲息在frontier的“蟻羣”——序孫彥〈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50、《圓仁〈入唐記〉所見晚唐新羅移民在江蘇地域的活動》,《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51、《江蘇連雲港“土墩石室”遺存形制芻議——特別是其與新羅移民的關係》,《東南文化》2011年第4期。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舉辦“2011年度全省社科類學會學術成果交流大會”優秀成果一等獎。
52、《吳國曆史的再思考——以近年來蘇南春秋古城遺址的發掘為線索》,蘇州博物館編《蘇州文博論叢》2011年(總第2輯),文物出版社2011年。範金民、胡阿祥主編《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
53、《五代十國帝王陵墓通敍》,《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2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夏仁琴主編《南唐歷史文化研究文集》,南京出版社,2015年。
54、《江蘇 連雲港 土墩石室 遺蹟의 性格 研究 —新羅 移民 關係를 中心으로—》,(韓)財團法人湖南文化財研究院編《湖南文化財研究》第11輯,2011年12月。
55、《建康城の研究——発掘と復原》,(日)山形大學《山形大學歴史、地理、人類學論集》第13號,2012年3月。新宮學編《近世東アジア比較都市史の諸相》,東京,白帝社,2014年。
56、《井內古文化研究室藏中國六朝瓦圖譜·序》,《井內古文化研究室藏中國六朝瓦圖譜》,神户,交友印刷株式會社,2012年。《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57、《六朝考古的新篇章——讀餘杭小橫山東晉南朝墓》,《中國文物信息網》2013年12月13日4版。
58、《墓誌所見北朝的民族融合》,《許昌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59、《讀<餘杭小橫山東晉南朝墓>札記》,《東南文化》2014年第3期。
60、《“卑離”“夫裏”그리고“buri”—馬韓早期社會의百越文化요소검토—》,《전남지역마한제국의사회성격과백제》(全南地區馬韓諸國的社會性質與百濟),首爾,學研文化社,2014年。
61、《揚州曹莊隋煬帝墓札記》,童嶺主編《皇帝 單于 士人中古中國與周邊世界》,中西書局,2014年。
62、《忠良的榮光與苦惱——唐代浙西觀察使散論》,凍國棟、李天石主編《“唐代江南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唐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63、《所謂“中世紀都城”——以東晉南朝建康城為中心》,《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8期。
64、《南京獅子衝南朝大墓墓主身份的探討》(合著者:許志強),《東南文化》2015年第4期。
65、《“近世都城”的出發——以南唐金陵城為例》,《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夏仁琴主編《南唐歷史文化研究文集》,南京出版社,2015年。
66、《揚州曹莊隋煬帝墓研究六題》,《唐史論叢》第二十一輯,三秦出版社,2015年。
67、《“卑離”、“夫裏”與“buri”》,徐衝主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5卷),中西書局,2015年。
68、《從“狗邪”到“加羅”》,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十二集,中華書局,2015年。
69、《六朝建康都城圈的東方》,《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70、《〈南朝真跡〉序》,南京市博物館總館、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編《南朝真跡》,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年。
71、《墓誌から見た中國北朝時代の民族融合》,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間·環境學研究科《歷史文化社會講座紀要》第13號,2016年3月。日本“論説資料保存會”編《中國關係論説資料》第59號。
72、《“宮崎史學”的東西交通視野》,《江海學刊》2016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世界史》,2016年第12期。
73、《吳나라수도建業의都城공간과葬地》,(韓)忠南大學校百濟研究所《百濟研究》第65輯,2017年2月。
74、《宮崎市定及其史學研究中的東西交通視野》,《文匯學人》第304期,2017年8月4日。
75、《吳都建業的都城空間與葬地》(合著者:陳剛),《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三十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76、《南京北宋長幹寺地宮出土文字資料研究》,西安碑林博物館編《紀念西安碑林930週年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18年。
77、《釋“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增訂稿載《南京學研究》第一輯,南京出版社,2020年。
78、《“百濟遺民”還是“新羅移民”?——連雲港土墩石室墓墓主羣體身份的再辨析》,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合作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劉進寶主編《絲路文明》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79、《백제 遺民인가신라 移民인가? —連雲港 土墩石室墓羣 墓主들의신분에대한재해석—》,(韓)公州大學百濟文化研究所《百濟文化》第60輯,2019年2月。
80、《孫吳、東晉的都城空間與葬地》(合著者:陳剛),夏炎主編《中古中國的都市與社會》,中西書局,2019年。
81、《南朝建康的都城空間與葬地》,《中華文史論叢》2019年第3期。
82、《都城建康》,南京市博物總館編《源·流——99件文物裏的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年。
83、《唐陵蕃酋像、蕃酋殿所處位置的考察》,葉煒主編《唐研究》第二十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84、《説“姑蘇”——吳人的遷徙》,建投書局編《江南紀》,學林出版社,2020年。
85、《溝通“船的世界”與“馬的世界”——漫説隋唐大運河的世界史意義》,賴永海主編《絲路文化研究》第五輯,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張學鋒譯文作品

1、《回教傳入中國及其批判——隋開皇年間説》,《中國回族研究》第1輯,1991年。
2、《簡牘的古文書學研究》,《簡帛研究》第3輯,1998年。又載《安作璋》,泰山出版社
3、《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商周春秋歷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5期。
4、《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戰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6期。
5、《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7期。
6、《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隋唐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9期。
7、《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0期。
8、《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明清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0期。
9、《2000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戰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3期。
10、《2000年日本史學界關於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9期。
11、《2001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戰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5期。
12、《2001年日本史學界關於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10期。
13、《2002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戰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6期。
14、《2002年日本史學界關於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10期。
15、《禮忠簡、徐宗簡研究的展開——以居延新簡的發現為契機》,載本書編委會編《安作璋先生史學研究六十週年紀念文集》第357-372頁,齊魯書社, 2007年。
16、《關於東漢邊郡統治的一個考察——以放棄和重建為線索》,載《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刊行會編《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 2006年度》第109-14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 
17、《“山胡”世界的形成及其背景——東漢末至北朝黃河東西岸的地域社會》,《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 2011年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 

張學鋒訪談、隨筆

1.《なるほどランド原稿「曹操のお墓?」》,《中日新聞》(名古屋)2012年3月8日,訪談人:慄山真寛
2.《壁に竹林の七賢図昭明太子太子の墓か異例の規模に腳光》,《朝日新聞》(大阪)2018年2月17日,訪談人:塚本和人
3.《六朝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東方文化週刊》2018年第10期,訪談人:廖秋月
4.《六朝建康城的考古發掘與展望》,《文匯學人》2018年3月23日,訪談人:石外。
5.《中古史研究中考古資料的利用和開掘》,《文匯學人》2018年4月13日,訪談人:陸帥
6.《白太守的蘇州一年》(上、中、下),吳中博物館公眾號,2020年2月12日;《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0年3月16日。
7.《南朝瑰寶——齊梁帝王陵墓石刻》,南京大學博物館公眾號,2019年11月27日;《紫牛新聞》2020年3月5日。
8.《上書房行走——走進張學鋒教授的書房》,南京大學圖書館公眾號,2020年5月22日:《紫牛新聞》2020年8月4日。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