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大森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原團長)

鎖定
張大森,男,(1944年——2018年12月20日),我國著名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奏員,1960年加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師從中國當代傑出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以及琵琶專家俞良模。 [1] 
2018年12月20日9時4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 [2] 
中文名
張大森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2018年12月20日

張大森人物生平

1960年加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師從中國當代傑出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以及琵琶專家俞良模,系我國著名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柳琴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8年12月20日9時4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 [2] 

張大森擔任職務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民族樂團常任指揮(1994年起 [9]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藝術發展顧問。 [7] 

張大森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柳琴曲《幽燕春早》,首演雙柳琴協奏曲《春天隨想曲》,創作有琵琶與樂隊《塞上曲》、古箏與樂隊《小河淌水》、民族管絃樂《蘇堤散步》、彈撥樂合奏《歡快的邊寨》、《趕會》、室內樂《懷鄉情》等。
張大森還改編了大量中外名曲,如《金蛇狂舞》、《翠湖春曉》、《喜訊到邊寨》、《坎地德序曲》、《拉德斯基進行曲》等。 [2-3] 
張大森擔任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彭修文作品集》的顧問與文字專家組的工作,該作品集在其逝世前的2018年4月付梓印刷。“彭修文先生在中國廣播民族樂團40 餘年的指揮生涯中,傾注了全部心血,成就了樂團“華美、典雅、純淨、細膩”的藝術風格”是張大森先生對彭修文先生做出的評價。 [5] 

張大森人物觀點

張大森擔任過北京多所學校金帆民樂團的藝術指導。 [6-8]  [12] 
張大森先生認為,目前北京很多學校受金帆的影響,逐漸開始開展藝術教育。張大森是石景山區同文中學民樂團的藝術指導,同文中學90%的學生為外來務工子弟。張大森認為,金帆讓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藝術教育,同時也讓這些打工子弟有機會接觸到民族音樂,真正做到了陶西平所説的,藝術教育以提高推到普及,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4] 
張大森先生曾於2017年在常州市第一中學指出,音樂不是做作的。 [10]  張大森先生認為,民樂隊的低音聲部問題未得到解決,大量民族樂器尚未被髮掘,過早實行“規範化”反而會對民族管絃樂隊的發展產生諸多限制。 [11]  他還指出,藝術學院師生在校期間,務必將民樂的“根”紮好,立足於民樂的傳統精髓,抓住一切機會從最基礎的音準、節奏入手,重視基本功。張大森先生反對藝術商業化。 [11] 
“我年輕時崇尚技術,後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兒,音樂表現的是內涵、是情緒,是對自然的感受,你的人生越豐富、越坎坷,你積累的就越多”。 [13] 

張大森人物評價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張大森樂此不疲地指導着包括同文中學民樂團在內的北京市多家學生民樂團。不會開車的他,經常坐公交車到學校為學生授課,學生們都叫他“森哥”。(《中國教育報》2013年2月4日報道) [6] 
2016年11月10日下午三點鐘,在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作主題為“彈撥樂器在民族管絃樂隊中的地位及運用之新思維”的學術講座,提問環節張大森老師用詞幽默而不失犀利,之後更不拘一格,現場以指揮的身份為樂團成員們排練作品。他從每一句的強弱幅度、樂句間的對比入手,逐句進行推敲、打磨。張大森老師認真於排練,以至於將活動的時間延長至了五個小時,無私付出以及對音樂真切的熱愛令在場所有師生動容(山東藝術學院官網報道)。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