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士傑

(鄉土文學家)

鎖定
張士傑(1932.12—1978.12.22),河北省廊坊市安次縣董常甫村人。1949年在安次簡易師範學校上學。1950年畢業後曾在本縣大王務、熊營、東張務、淘河等校任教。1953年病休,開始了義和團民間故事的蒐集整理。1956年他的作品見於報刊。1957年開始出版故事集。1958年因病退職回家,專門從事民間文學的調查整理工作。1959年被選為天津市作協理事,河北省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三次文代會特邀代表。1978年12月22日病逝,年僅48歲。 [1] 
中文名
張士傑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縣董常甫村
出生日期
1932年12月
逝世日期
1978年12月22日

張士傑人物生平

張士傑(1932.12—1978.12.22),河北省廊坊市安次縣董常甫村人。家庭貧困,幼年在本村小學讀書。1949年在安次簡易師範學校上學。1950年畢業後曾在本縣大王務、熊營、東張務、淘河等校任教。1953年病休,開始了義和團民間故事的蒐集整理。1956年他的作品見於報刊。1957年開始出版故事集。1958年因病退職回家,專門從事民間文學的調查整理工作。 [1] 
1958年張士傑被選為河北省文聯委員。1959年被選為天津市作協理事,河北省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三次文代會特邀代表。在會上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了全體代表。周恩來總理特意抽出時間在翠明樓接見了張士傑。張士傑緊握周總理的手,眼含熱淚説:“我叫張士傑,河北安次人。”周總理微笑點點頭“啊,你是寫義和團故事的,你的貢獻很大,以後要繼續努力啊!” [1] 
安次一帶是當年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鬥最激烈的地方,可歌可泣的義和團故事,激發起強烈的民族自尊感。他下決心已親自走訪了天津、北京及安次周圍的武清、固安等縣的部分村莊,掌握了大量的義和團活動的資料。為整理義和團故事打下了基礎。 [1] 
張士傑作品發表後,中國文學界、史學界的領導人和學術權威周揚、邵荃麟、翦拍贊、吳晗、賈芝、廖沫沙、陳白塵、於黑丁、朱寨、趙景深、張文、周艾文等都為他的作品寫了評論。不但肯定了他的作品並對張士傑也給予高度評價。 [1] 
在“四人幫”橫行時期,張士傑的身體和精神受到摧殘。1978年貧困潦倒的張士傑伏案疾書時,因心臟病發作昏倒,以致一病不起,被朋友強行送到廊坊地區醫院搶救。1978年12月22日清晨,因搶救無效,被疾病奪去生命,年僅48歲。 [1] 

張士傑主要作品

張士傑先後整理出版了《義和團故事》《石成求仙》《龍河民間故事》《張少恆包打西什庫八》《託塔李天王》《紅纓大刀》《秫秸船》和《張士傑文集》等書,共七十多萬字。 [1] 

張士傑人物榮譽

其中《漁童》《人蔘娃娃》拍攝成動畫故事片。這兩部影片一九六一年在民主德國第四屆萊比錫國際短片和記錄電影節上獲榮譽獎。1979年在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兒童片獎。他的作品曾在《人民中國》刊物上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1] 

張士傑後世紀念

張士傑病逝後,中國文藝界、作家協會、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河北省文聯、文化協會、省出版社、中國少兒出版社、百花出版社、南開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師大、河北師院等單位、院校及生前朋友趕到廊坊,向這位對民間文學事業做出貢獻的作家告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