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博宇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鎖定
張博宇,男,1986年生,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 
2021年10月,參加實境博弈實驗節目《決勝21天》,擔任實驗觀察者。 [2] 
中文名
張博宇
出生日期
1986年
畢業院校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博弈論等
職    務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任職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職    稱
教授

張博宇人物經歷

張博宇教育經歷

北京師範大學獲學士(2006)和碩士學位(2009);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獲博士學位(2012);2012年加入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破格晉升副教授,2017年晉升博士生導師 [1] 

張博宇學術兼職

2018至今:北京師範大學,行為與博弈決策實驗室主任。
2016至今:中國運籌學會,博弈論專業委員會理事。
國際期刊編委:
[1] 《Dynamic Games and Applications》 (SCI JCR2區)
[2] 《Scientific Reports》(SCI JCR3區)
[3] 《PLoS ONE》 (SCI JCR3區) [1] 

張博宇其他經歷

2021年10月,參加實境博弈實驗節目《決勝21天》,擔任實驗觀察者。 [2] 

張博宇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興趣是促進社會合作和公平的制度研究。運用行為大數據、數學模型和計算機仿真交叉結合的方法,研究激勵機制和社會網絡等個體決策和羣體演化的規律 [1] 

張博宇研究成果

在SSCI/SCI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包括3篇PNAS),研究成果被Nature和PNAS專門發文報道,美國、歐洲、德國科學院多位院士引用 [1] 

張博宇科研項目

[1]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演化博弈和行為經濟學(主持)
[2] 面上項目:激勵機制對人類合作行為的促進研究(主持)
[3] 青年項目:具有網絡結構的演化博弈動力學(主持)
[4] 重點項目:交通系統中個體和羣體出行選擇行為的實驗研究及複雜性分析(參與) [1] 

張博宇代表性論著

[1] Zhang B, Cao Z, Qin C, Yang X. Fashion and homophily. Operations Research, 66: 1486-1497. (UTDallas24, ABS4*)
[2] Yang CL, Zhang B, Charness G, Li C, Lien JW (2018) Endogenous rewards promote coop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15: 9968-9973. (共同第一和通訊作者,北京地區廣受關注的學術論文)
[3] Han X, Cao S, Shen Z, Zhang B, Wang W, Cressman R, Stanley E (2017) Emergence of communities and diversity in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14: 2887-2891. (通訊作者)
[4] Zhang B (2016) Quantal response methods for equilibrium selection in normal form gam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64: 113-123.
[5] Zhang B, Hofbauer J (2016) Quantal response methods for equilibrium selection in 2*2 bimatrix game.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s, 91: 19-31. (通訊作者)
[6] Zhang B, Li C, De Silva H, Bednarik P, Sigmund K (2014) The evolution of sanctioning institution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social contract. Experimental Economics 17: 285-303.
[7] Wu J, Zhang B, Zhou Z, He Q, Zheng X, Cressman R, Tao Y (2009) Costly punishment does not always increase coop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06: 17448-17451.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