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凱

(東至縣總醫院中醫院院區重症醫學科原主任)

鎖定
張凱,男,1979年出生,中共黨員,2003年畢業於皖南醫學院,生前任東至縣總醫院中醫院院區重症醫學科、急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2020年3月19日,張凱因公殉職,年僅41歲。 [1]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佈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中文名
張凱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79年
逝世日期
2020年3月19日
職    業
醫生
性    別

張凱人物經歷

曾援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皮山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生前系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總醫院中醫院院區重症醫學科主任兼急診科主任。 [1] 

張凱人物逝世

2020年3月19日,張凱因公殉職,年僅41歲。 [1] 

張凱人物事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張凱主動請纓,積極投身全縣疫情防控一線。2月1日,縣總醫院專用病區成立後,他又作為縣級醫療專家組成員,承擔縣定點醫院專用病區急危重症搶救任務,全力以赴救治患者。3月19日,張凱因過度勞累在輪休點突發猝死,因公犧牲,倒在了抗疫一線,獻出了年僅41歲的生命。人心是最好的墓誌銘。他拼命延長別人生命的長度,而他對職業的執着精神和醫者仁心的高尚品德,也為我們樹立起了一座豐碑。
“哥哥揹着‘六尺巷’的故事長大”
據瞭解,張凱祖上是從江北的老桐城、現樅陽的“先讓咀”遷往東至的,先輩們銘記着“六尺巷”的故事,以“讓”為榮,代代相傳。到張凱這一代,張家遷住到香隅鎮長山圩已有三四代了。家族一直秉承“為善最樂、繩我祖武、垂裕後昆……顯揚功烈”的祖訓。“哥哥就是揹着‘六尺巷’的故事長大的。”張凱的妹妹含着淚説,祖輩、父輩不斷告誡他們,出去謀生的路很窄,要讓別人,讓了別人的路,自己才有路走。據瞭解,張凱家教很嚴,從小父母就教他正直做人,踏實做事,“哥哥一直都很懂事,做任何事都踏踏實實、非常認真,他是父母眼裏的好孩子、妻子心中的好丈夫、孩子眼裏的好父親,是我的好哥哥。”張凱妹妹哭泣着説。
“學醫之路歷盡艱辛,但我無怨無悔”
張凱姐姐在上初中時,因患白血病早逝,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從此,他立志學醫,當一名良醫,治病救人。1998年高考填報志願,張凱果斷選擇了醫學專業,最終被皖南醫學院醫療系臨牀專業錄取。“2003年‘非典’時,他還在醫院實習,就向母親征求意見,申請到前線去參加救治。”同事鮑淑峯迴憶説,張凱有一種英雄主義情懷,哪裏最危險,他總是選擇衝向哪裏。“總結當下的自己,不足還有很多、很多。然而,正是眾多的‘不足’,反而成為我前進的動力所在。”他用一句古語告誡自己,時刻保持清醒: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學醫之路歷盡艱辛,但我無怨無悔。”在筆記中,張凱如是寫到。
“世上無不治之症,唯有不精之藝”
張凱2003年從皖南醫學院臨牀專業畢業,就一直在東至縣中醫院工作,16年來始終堅守在內科臨牀一線。他深知作為一名合格的內科醫生,應不斷加強業務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瞭解張凱的人都説,他對醫術的鑽研到了痴迷的地步。“世上無不治之症,唯有不精之藝”。在一份述職報告裏,他這樣告誡自己。值班室牀頭、辦公桌抽屜裏,全都是他歸類整理的醫學書籍、病例分析和學習心得。辦公桌上三個優盤,裏面全是病例分析報告,辦公電腦裏存滿了蒐集整理的病例圖文資料,C、D、E、F等盤內存幾乎都滿了。“跟我們講的最多的就是技術,給我們培訓,送醫學書籍等。”同事王晨説,張凱有時間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分析病例,“他儲存的病例和分析報告,幾個優盤都裝不下。”
2019年底,東至縣組建首個重症醫學科,張凱兼任主任,他克服種種困難,率先在全縣開展肺功能檢測、有創機械通氣、無創機械通氣、CT引導下/B超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心包腔及胸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術、重症牀旁彩超以及胸腔內注射藥物治療疾病等臨牀技術技能,大大提高了我縣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內科常見急危重症以及疑難病症的診治水平和治療效果。
“假如我是一個病人”
十六年從始至終,他對待每一位患者,不論身份一視同仁,視為親人。從耐心詢問到認真傾聽,從細緻檢查到認真分析,每一位患者都能從他的一言一行上感受到親人般温暖。
在工作中,他給自己定下“三堅持”標準,即堅持不間斷學習;堅持整理工作和病例記錄,空閒時間專研特殊疑難病例;堅持以“假如我是一個病人”的設想去指導自己的言行,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患者和醫療事業。“在他眼裏,病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都是需要救治的患者。遇到許多家庭特別困難的患者,他要麼無償治療要麼盡力幫助,全院都知道。”同事吳曉宏説,張凱曾説要做一個好醫生,就要處處為患者着想,能10塊錢解決的問題,決不讓病人掏11塊錢。他不僅拒收紅包,替患者墊付醫藥費向來毫不猶豫。有一位獨居老人因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由120急診接到醫院,老人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錢繳付住院費用,張凱接到消息後,二話不説,立即幫患者墊付費用後,參加救治。
張凱的筆記本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2011年一次醫鬧中,為了病區幾位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腦出血重症患者的安靜環境,他竭力阻止一羣醫鬧在醫院大廳、走廊上燃放炮竹和燒紙,進而遭到圍攻,使他鼓膜以及全身多處受傷,“但我無怨無悔,甚至願意用生命換來患者的健康!當時的錄像保存在我的電腦裏,更在我的心中,讓我銘記,患者永遠第一!”
“如果不援疆,我會後悔一輩子”
2016至2017年,張凱作為安徽省第六批、池州市第一批援疆醫療隊隊員,赴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人民醫院支援救治工作。
在援疆日記中,他記錄了這樣一件事:2016年12月底,一名58歲的男性患者,多發腔梗、高血糖、高血壓,期間突癲癇樣發作,當日昏迷。張凱查體左下肺實音,立即右側位翻身手用力拍背,之後血氧上升到88%又下降到81%,於是立即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囑穩定血糖、血壓、並注意觀察該患者體温、尿量……經過悉心治療和照顧,患者慢慢好了起來。得知張凱悉心照料後,患者家屬給他送來了許多新鮮瓜果、麻茶和香梨膏,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援疆一年裏,他和急診科同事一道,陸續開展有創機械通氣26例、無創機械通氣20餘例、可視喉鏡20例、喉罩置入10餘例;高質量監督下心肺復甦術50餘例、心臟電覆律20餘例。他還“一對一”結對幫扶當地羣眾,與皮山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其實援疆之時,張凱的妻子已懷有身孕,大孩子還不到10歲。“作為一名醫生,就是要到病人最需要你的地方去。”生前與同事説起援疆的緣由,張凱説,“如果不援疆,我會後悔一輩子。”
“我們全家人永遠忘不了您!”
在醫院,張凱不怕苦不怕髒出了名。他經常耐心為患者清洗腐爛處,為老年患者吸痰。“住院一個月,他從來沒嫌棄過我,每天都幫我清洗後背潰爛的地方。是個非常好的醫生。”家住梅城的一名患者回憶説。堯渡鎮毛田村抗美援朝老兵趙金亭,在縣中醫院住院多年,感於張凱的全力救治和悉心照料,出院後,老爺子“命令”張凱與其合影留念,在全院傳為佳話。曾經有年輕醫生不解地問,張老師醫術這麼好,看一個病人花這麼多時間,累不累?張凱的回答是,“我們的醫術是患者給的,理所當然要善待每一位患者。”
張凱走後,有網友回憶起他救治自己父親的經過:2018年我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刻,張凱醫生整整盡力搶救了一天一夜都沒休息,由於我父親是癌症晚期,最後還是沒能挽留住生命走了,然後張醫生還叫了車,親自把我父親遺體送回家,“我們全家人永遠忘不了您!”
“在建設中奉獻我的生命和才智”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必須堅守戰‘疫’一線。”張凱是一名黨員,在黨和人民需要他的時候,他總是義無反顧站出來,這是他在抗擊疫情之初作出的承諾。之後,他主動請纓到醫院發熱門診、預檢分診、感染科等崗位工作。從1月26日開始,張凱奔赴昭潭鎮、青山鄉等鄉鎮疫情防控一線,對返鄉人員展開逐户篩查,對疑似病人進行隔離救治,對鄉村醫護人員遇到的疑難病例診治給予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隨後又承擔縣總醫院專用病區急危重症搶救任務,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張凱走後,在輪休點清理遺物時,同事們震撼地發現,房間桌面上堆放着很多醫療書籍和還沒有寫完的救治患者心得筆記……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能夠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更好地奉獻我的生命和才智。”2017年元月20日,張凱在入黨申請書中寫下了這樣的願望,這也是他入黨的初心。張凱以生命踐行使命,秉初心顯當擔。他沒有辜負黨組織和人民的期望,重任在肩,兑現了自己的承諾,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壯麗的人生詩篇。 [2] 

張凱所獲榮譽

2012年獲東至縣衞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2013年獲“池州市十佳醫生”。
2017年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皮山縣“優秀醫務人員”、“安徽省衞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2018年獲“池州市首屆十佳最美醫生”榮譽稱號。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辦發佈2-7月“中國好人榜”,被評為“敬業奉獻好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