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光旭

(福建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鎖定
張光旭(1898—1973)又名家聰,字位輻,英文名Michael,羅源縣飛竹鄉洋頭村人。福建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福建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1973年5月12日,因心肌梗塞,逝世於福州,終年75歲。 [1] 
中文名
張光旭
外文名
Michael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73年5月12日
性    別

目錄

張光旭人物生平

張光旭(1898—1973)又名家聰,字位輻,英文名Michael,羅源縣飛竹鄉洋頭村人。8歲隨父至古田,進入培英小學讀書,成績優異,為英籍教師所寵愛,授以英文,故少年時英語即能説得流利。
宣統二年(1910年)入八年制福州漢英書院(即三一中學前身)就讀。民國6年(1917年)畢業後任福州蒼霞州基督教青年會幹事半年。民國7年赴美國,入俄亥俄州哈爾蘭學院和肯揚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和神學,獲肯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民國10年回國任福州漢英書院英文教師和牧師。
民國27年,聖公會福建教區選派張光旭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研究生。在此期間,受中華聖公會派遣為英國兩大主教之一的約克大主教的“聖侍牧師”,作為大主教在主持禮儀時的臨時顧問。民國29年學成回國,任福建省高級神學院主任,兼聖公會福建教區教育工作及牧師,並繼續在三一中學任教。
民國31年初,張光旭當選為福建教區主教。民國32年10月10日廣西桂林聖約翰堂為其舉行“祝聖”儀式,升其為福建教區正主教(會督),為中國人擔任正主教之第一人。此時還兼任福建協和大學董事長。
民國33年9月福州第二次淪陷,張光旭隨教區遷往古田縣。民國34年6月,中華基督教會、中華衞理公會、中華聖公會負責人在閩清縣六都開會,決定創辦福建協和神學院,公推張光旭為董事長。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教區遷回福州施埔,神學院亦在倉前山麥園路成立,並招生開學。
民國37年,在英國召開十年一次的“蘭柏會議”,又是聖公會對外佈道150週年紀念會。張光旭和鄭和甫、陳見真3位中國籍主教代表中國教會出席。會後應邀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講道,英女王伊利莎白曾通知全國收聽光旭演講,並擬為其舉行茶會,而被婉辭。
民國38年春,光旭應美國聖公會邀請,於基督受難周在美國作一星期演講,被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艾森豪威爾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是年5月福州臨近解放,光旭毅然於5月21日離美返國,主持教區會務。此舉,解放後曾獲得有關方面讚賞。
光旭從不參與國民黨官場酬酢,政客權貴一再推舉其為“國大”代表,均被堅決拒絕。
新中國成立後,光旭自覺參加政治學習,提高思想覺悟。曾有《批判“超政治”思想》一文在《福建日報》發表。並以聖公會福建教區主教名義,數次寫信給各教區同工、同道。在其帶動下,聖公會福建教區座堂率先投入“三自”革新宣言簽名運動,教區所屬的13個支區20個市縣,約1萬名信徒參與簽名,表示堅決與帝國主義斷絕關係。繼之全教區開展控訴帝國主義利用宗教侵略中國罪行的運動。接着舉行“教區新生晚會”,會上張光旭宣佈福建教區正式致電聖公會宗英國佈道會,宣告與帝國主義斷絕一切關係。
1951年10月,福州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運動委員會籌備處成立,張光旭任主任;1954年任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和國際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名譽主席,後任主席。先後被選為福建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福建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1973年5月12日,因心肌梗塞,逝世於福州,終年75歲。 [1] 
參考資料
  • 1.    遊文良;黃宏綱;黃步真;黃士乾;吳順良.羅源縣誌/第三十五篇 人 物.羅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方誌出版社,1998年11月:1035-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