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弱角龍

鎖定
弱角龍(拉丁文名:bagaceratops)是弱角龍科下的一個,生活於上白堊紀距今約80百萬年前的亞洲
中文學名
弱角龍
拉丁學名
bagaceratop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蜥形綱
鳥臀目
弱角龍科
角龍類
弱角龍
分佈區域
蒙古國,亞洲
命名者
maryanska和osmolska (1975)
物種現狀
已滅絕

弱角龍形態特徵

弱角龍 弱角龍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弱角龍是一種非常小的角龍類恐龍 ——僅僅長一米。脖子上的骨披也是小的,嘴鼻部有一小角。弱角龍的口部沒有牙,但它有一個堅韌的“喙”,弱角龍就靠它來咬食樹葉的。弱角龍(學名Bagaceratops)是弱角龍科下的一個,生活於上白堊紀距今約80百萬年前的亞洲。它約有1米長,0.5米高及體重22公斤。它是於蒙古被發現。弱角龍學名中的“Baga”在蒙古語中意即“弱小”,而“ceratops”則是古希臘文“有角的面”的意思。與近親原角龍相比,弱角龍有着較小的頭盾、更為三角形頭顱骨,同樣具有喙嘴,但沒有額角。弱角龍較晚演化,但被認為比原角龍原始。恐龍體長1米 恐龍體重65磅。

弱角龍生活習性

弱角龍是草食類恐龍。

弱角龍分佈範圍

生活在距今8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被發現於蒙古國,亞洲。

弱角龍動物化石

弱角龍的化石有五個完整的及二十個部份頭顱骨,最長的有17釐米長,最細的只有4.7釐米長。這些頭顱骨顯示了弱角龍整個的生命週期,令人對弱角龍的成長有較多的資料。
幼龍遺骸原先被臨時定名為柯氏原角龍(Protoceratops kozlowskii),後來於1990年才被命名為柯氏矮腳角龍(Breviceratops kozlowskii)。有解釋指這是因幼年的矮腳角龍會成長為成熟的弱角龍。
弱角龍的模式種羅氏弱角龍B. rozhdestvenskyi),是為紀念俄羅斯古生物學家羅特傑斯特文斯基(A. K. Rozhdestvensky)。

弱角龍物種分類

弱角龍是屬於角龍下目,角龍下目是一羣有類似鸚鵡喙狀嘴的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北美洲亞洲。弱角龍曾將它分類在自己的科弱角龍科,或原角龍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