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

鎖定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學名:Chelonoidis niger):是爬行綱、陸龜科、南美象龜屬的動物。體重150-200千克,其形狀背甲隆起高,頭頂具對稱大鱗,頭骨較短,鱗骨不於頂骨相接,額骨可不入眶,眶後骨退化或幾乎消失;方骨後部通常封閉,完全包圍了鐙骨;上顎骨幾乎於方軛骨相接,上顎咀嚼面有或無中央脊。背腹甲通過甲橋以骨縫牢固連結。四肢粗壯,圓柱形。指、趾骨不超過2節,具爪,無蹼。無臭腺。
植食性,吃仙人掌和水果,鳳梨,水蕨,葉子和草。可以生活在較乾旱的環境中。也是行動非常緩慢的動物,每小時只能移動260米。原分佈於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羣島的弗雷裏安納島,已經在19世紀早期滅絕。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
拉丁學名
Chelonoidis niger
別    名
查爾斯島陸龜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龜鱉目
陸龜科
南美象龜屬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屬
加拉帕戈斯象龜亞屬
亞    目
曲頸龜亞目
亞    綱
無孔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Quoy & Gaimard, 1824
保護級別
滅絕(EX)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Chelonoidis nigra ssp. nigra Quoy & Gaimard, 1824
同義學名2
Geochelone elephantopus ssp. galapagoensis Baur, 1889
同義學名3
Geochelone elephantopus ssp. nigra Quoy & Gaimard, 1824
同義學名4
Geochelone nigra ssp. galapagoensis Baur, 1889
同義學名5
Geochelone nigra ssp. nigra Quoy & Gaimard, 1824
同義學名6
Testudo californiana Quoy & Gaimard, 1824a
同義學名7
Testudo galapagoensis Baur, 1889
同義學名8
Testudo nigra Quoy & Gaimard, 1824b
英文名稱
Floreana Giant Tortoise, Charles Island Giant Tortoise [2]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動物學史

先前對加拉帕戈斯象龜的紅色名單評估將不同的異域島嶼種羣視為加拉帕戈斯象龜亞種,幾位作者也這樣認為(Pritchard 1996,Caccone等人。1999年,Beheregaray等人。2003年,Fritz和Havas 2007年,TTWG 2007年,Rhodin等人。2008年)。然而,其他專家根據形態學(Bour 1980,Fritts 1983,Ernst and Barbour 1989)和研究人員已經達成的共識(Caccone et al。2002年;Russello等人。2005年、2007年;Poulakakis等人。2008年、2012年、2015年;Chiari等人)。根據線粒體和核變異的一致模式,將大多數物種視為完整的獨立物種。TTWG(2009年、2014年)和TEWG(2015年)對加拉帕戈斯象龜的大多數(但不是全部)系統發育譜系基本上接受了這種高物種級別的分類學。因此,這項紅色名單評估已將加拉帕戈斯象龜指名亞種(Chelonoidis nigra nigra)視為一個完整的物種,而不是保留先前的紅名單評估中的亞種排名。這種來自弗雷裏安納島的物種在最新的一些文獻中也被稱為“Chelonoidis elephantopus”,但該名稱是一個“未定名稱”(nomen dubium(TTWG 2009)),不應用於該物種。由於確定Chelonoidis的通用名的性別實際上是雄性而不是雌性(Olson和David,2014年),特定名稱的拼寫從“nigra”改為“niger”。 [2]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形態特徵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雄龜體長137.6釐米,雌龜體長88釐米。它的鞍背甲非常堅固。其形狀背甲隆起高,頭頂具對稱大鱗,頭骨較短,鱗骨不於頂骨相接,額骨可不入眶,眶後骨退化或幾乎消失;方骨後部通常封閉,完全包圍了鐙骨;上顎骨幾乎於方軛骨相接,上顎咀嚼面有或無中央脊。背腹甲通過甲橋以骨縫牢固連結。四肢粗壯,圓柱形。指、趾骨不超過2節,具爪,無蹼。無臭腺。植食性,吃仙人掌和水果,鳳梨,水蕨,葉子和草。可以生活在較乾旱的環境中。也是行動非常緩慢的動物,每小時只能移動260米。 [1]  [3]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分佈範圍

該物種曾經分佈於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羣島的弗雷裏安納島(Floreana Island),亦稱查爾斯島(Charles Island)。 弗雷裏安納島的最大海拔640米,總面積為172.5平方公里,其中大約81平方公里(47%)可能會留下此象龜(J.P. Gibbs公開數據)。 [2]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分佈圖(黑色部分)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分佈圖(黑色部分)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保護現狀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 ver 3.1——滅絕(EX)。 [2] 

弗雷裏安納島象龜種羣現狀

該物種種羣滅絕時間發生在1840年代或1850年代。在歷史上19世紀早期估計在弗雷裏安納島上約有8,000只象龜(J.P. Gibbs unpubl),再到1800年代中期上弗雷裏安納島象龜的野生物種滅絕。儘管有少數被圈養的成年個體含有歷史悠久的弗雷裏安納島象龜遺傳物質,但至少有一種動物的尼日爾基因組高達80%(Poulakakis等人,2008; Russello等人,2010)。此外,基因分析還發現了伊莎貝拉島北部沃爾夫火山上的許多烏龜,它們具有部分弗雷裏安納島象龜血統。如今,沃爾夫火山(Wolf Volcano)上大約有100-200只具有部分弗雷裏安納島象龜血統的動物。迄今為止,已經從遺傳分析中鑑定出84個(Garrick等,2012)。儘管沒有發現純正的弗雷裏安納島象龜,但沃爾夫火山上的某些動物可能是基因上純正的弗雷裏安納島象龜。總體而言,在沒有經過證實的純基因動物的情況下,除非有其他證明,否則應當繼續將弗雷裏安納島象龜(Chelonoidis niger)視為滅絕動物。1996年,IUCN紅色名錄將“ Chelonoidis nigra ssp.nigra”評定為“絕種”。該評估納入了加拉帕戈斯國家公園局於2012年7月召集的有關加拉帕戈斯陸龜國際研討會的知識貢獻。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