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弁而釵

(明代醉西湖心月主人著小説集)

鎖定
《弁而釵》四卷二十回,是明代醉西湖心月主人著小説集。四集二十回。成書於明崇禎年間。 [1] 
《弁而釵》中主要敍述朋友、同學、主僕之間的同性戀故事,以其豐富的幻想力,積極地要替男性同性戀者樹立值得效法的楷模,試圖為同好們建造一個突破現實障礙的理想國。 [2]  該小説集尚有一定故事性,揭露當時社會罪惡,也偶有可觀之處。 [3] 
作品名稱
弁而釵
作    者
醉西湖心月主人
創作年代
明代
文學體裁
小説集
字    數
約100000

弁而釵內容簡介

《弁而釵》,共四集,分別以《情貞紀》《情俠紀》《情烈紀》《情奇紀》為題;每集五回,演故事;全書共二十回。
《情貞紀》敍江都縣書生趙王孫,年方十五,被二十歲翰林風翔看中。風化名塗遇之,與趙同學,百計挑之,兩相成奸。風聲漸透,趙被迫回家,風也離走。後趙在風的暗助下高中二甲,官至吏科給事中。風以忤中貴坐斬,舉朝縮舌,趙不避權勢,批鱗拽裙痛哭流涕,立白其冤而使其得免。二人遂棄官,世世相好。
《情俠紀》敍天津張機,文武雙全,為撫台所重。王飛豹及其兩女女英、女傑均武藝高強,然比武時均敗於張機手下。由撫台説合,張機與兩女成婚。天津另有才子鍾圖南,好男色,慕張生,引以成奸,兩相情重。鍾先赴京考試得中,赴陝內茈賊行功。張後亦中探花,並屢建武功。張、錘兩人均封伯封侯,然相見之時,擾就榻了相思之債。均退隱,子女聯姻,世代相好。
《情烈紀》敍浙江苕溪文韻,原與奉鄉財豐萬噩之女定親。因文父早死,萬欲賴婚,誣陷韻兄為盜,致使兄弟入獄。獄卒不平,放出文韻。文韻外逃,無以為生而為戲子,得到刁、子云漢的賞識,兩相情篤。有惡霸乜儀賓欲強佔文生。文汁難免,乃求九百金賣身與乜,以供雲進京考試,而自己以死殉情。慈航大士感其貞烈,授以聚形符護身誥,許他完形,卜續情緣。雲終中進士,為文報仇雪恨。文則後歸南海為神,總管海事。
《情奇紀》敍福建閩縣人李又仙,因父運糧被盜入獄而賣身救父,入“南院”,充男妓,受盡苦難後被監生匡時救出。不久,匡被誣害,滿門抄沒。李又仙設計救出匡子鼎,扮作道姑,將鼎撫養成人。匡鼎終於高中狀元,悉明原委,雪冤報仇,閤家團圓。李又仙則悄然離去,入山為道。恢復真相。他原是玉華真人轉世,後冗入武夷山不知所終。 [3] 

弁而釵作品目錄

情貞記
情俠記
【第一回】 趣翰林改妝尋友 俏書生刮目英雄
【第二回】 趙子交際輸贈頭 塗生得瓏又望蜀
【第三回】 語中露出風月懷 病裏了卻相思債
【第四回】 秦先生觀文會意 蠢奴才同謀不軌
【第五回】 風摩天秘跡奇蹤 趙王孫金堂玉馬
【第一回】 張舍人能文能武 王虎子再戰再勝
【第二回】 美丈夫龍爭虎鬥 難姐妹滯雨猶雲
【第三回】 鍾子智排迷魂陣 張生誤入阿斗城
【第四回】 救相山兩好分情 獻京師一朝際遇
【第五回】 為朋情提軍破賊 辭聖主棄職歸山
情烈記
情奇記
【第一回】 成丈人退親害親 俏女婿編戲入戲
【第二回】 雲天章物色英雄 文雅全情輸知己
【第三回】 狂夫空廢百金 烈士甘酬一劍
【第四回】 情鬼賣屍助友 佳士金榜題名
【第五回】 風流客洞房花燭 志誠種南海成神
【第一回】 陷北京前世因 落南院冤孽債
【第二回】 長歌當哭 細語傳情
【第三回】 任義俠濟困扶危 感恩情男扮女妝
【第四回】 李摘凡語參菩提 匡肇新狀元及第
【第五回】 功成拂袖避世 證果羽化登仙 [4] 

弁而釵創作背景

卷四“情奇記”末已談到以“八千女鬼”影射魏忠賢事,必作於魏忠賢在崇禎元年(1628)事敗以後。 [6] 
《弁而釵》的許多詩歌韻文及情節來源於《型世言》《封神演義》《雙雙傳》等小説,這表明《弁而釵》不是獨創的而是編創的。《型世言》約編刊於崇禎五年(1632),又據文中的稱呼與避諱等內證,可知《弁而釵》成書於崇禎五年至崇禎十七年(1632—1644)。 [5] 

弁而釵人物介紹

弁而釵文韻

文韻的父親曾做過官,不幸早逝,於是文韻家道中落。文韻曾與同鄉財主之女訂婚,但是在文韻家道中落後,財主決意悔婚,還買通大盜來害死文韻。文韻有幸得救,但無以為生,於是加入戲班。書生雲漢,字天章。雲漢慧眼識珠,不僅一眼看出了文韻的文人身份,還認為文韻是“塵埃中濟時宰相”,即為不同凡響之人。後來,文韻不得不流離揚州,雲漢相伴到底。重新組織戲班,賺錢供天章讀書。然而,文韻又遭人暗害。為表明自己對雲漢之情,文韻自殺而死,以自己的生命來成全自己的愛情。然而,對於文韻來説,這還僅僅不夠。文韻在觀音幫助下,聚魂成形、借屍還魂,以助雲漢斷案,還贈給了雲漢一段美好姻緣。這樣徹底地了卻自己的心願,文韻才能安安心心地去得道成仙。 [7] 

弁而釵李又仙

李又仙是福建閩縣人,“讀書好學,尚節氣”,為籌得銀兩搭救父親,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籤約賣身南院。淪落南院後,“每借詩詞抒發其冤抑不平之氣’。因才氣出眾,李又仙“一時翰院推重,為南院第一人”。但並沒有人能真正理解李又仙心中所想。然而“天下事,一物有一物的受主,一人有一人的相知”。此人便是匡時。匡時為京中人,“任俠使氣,濟困扶危”。匡時在與朋友喝酒時,聽到有人唱李又仙的《梁州序》,懂得了《梁州序》中的“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之情。為解不平,匡時尋到李又仙,聽又仙道其苦、訴其怨。又仙之遭遇,令匡時生出憐憫之情。於是,匡時救又仙於水火之中,又欲送其返鄉侍親。盛情之下,又仙決定用三年來報答匡時知遇、救人之恩。匡時覺“些小事,我當任之”。此時,二人似與愛情無關。然而,“情”一事本來就難以道明,二人終究是“情好日篤”。於是,李又仙以女裝嫁與匡時為“妾”,與匡時如夫妻般恩愛。這樣,李又仙男扮女裝,以身相許,三年而無人能識,為一“奇”。李又仙三年之期至,卻正逢匡家遭陷害,匡家面臨抄家。這時,李又仙本可以逃走,卻力主存孤。為能將匡時之子好好地撫養長大,李又仙繼續着女裝,只是這回是扮作道姑。這樣,主家不測,李又仙以道姑身份將匡時之子培育成才,飄然遠去。 [7] 

弁而釵作品鑑賞

弁而釵主題思想

《弁而釵》通過表揚男風中的高尚行為,企圖通過這些高尚的行為來滌盪現實男風的骯髒不堪、烏煙瘴氣,呈現男風規範有序、情深意厚的一面。 [8] 
四篇小説的主旨足強調“情”,由情而演出“貞”“俠”“烈”“奇”的故事。其篇名似乎也接受了《情史》的影響。強調人情,是晚明反對用虛偽的禮教和道學來扼殺自然人性的、頗具個性解放色彩的一股進步思潮。因此,讚美真情的作品在總體上不應予以輕易否定。然而,在當時寫情的作品主要是寫男女之情。《情史序》即稱“情始於男女”,希望以男女之間的真情“流注於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以達到“情教”的目的。當時的文人敢於尊重“男女之情”,方面固然由於尊重人的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也由於有儒家經典可據:“《易》尊夫婦,《詩》有《關雎》,《書》序嬪、虞之文,《禮》謹聘、奔之別,《春秋》於姬、姜之際詳然言之。”(情史序)但即使如此,像《情史》的序作者那樣還説“專事男女,未盡雅訓”,擔心不能起列“廣情”的作用,反而招致“導欲”的瞻名。而《弁而釵》所寫之情,乃不是正常的男女之情,而是二男之情,是一種同性戀。當然,假如兩個男子之間建立起—種真摯的情誼而又不損害他人,本當也無可厚非。然而這部小曉所描寫的“情”,都是建立在違反人道的肛交基礎上的變態行為,而作者對於這種“南風”雖有微詞,但在總體上還是肯定的,甚至是讚美的。 [3] 

弁而釵藝術特色

綜觀四篇小説的主人公,有六點皆同:第一、風流倜儻,才貌雙全;第二得到人間真情,雙雙相篤;第三、時乖運蹙,遭受磨難;第四、或因情而變,報仇雪恨,或叱吒風雲,沙場顯威;第五、必高中狀元或進士,身居高位;第六、結局皆昇仙普終,或子孫繁蔭,世世通好。具備此六點,則為才子“全能型”形象。正因為作者是落魄失意、“一無所有”之文人,故虛擬小説,求“全”以寄託,正是官本位意識、才子意識、性意識受到壓抑後的異化反映;生活中人們一無所有,筆下人物件件皆有;或生活中所無,正筆下人物所有。從而構成撲朔迷離、真假莫辨的“才子佳人”模式。 [9] 

弁而釵後世影響

《弁而釵》對重新認識、評價明末的話本小説編創方式具有重要的文本價值。 [5] 
《弁而釵》對後世寫男風的小説有一定影響。清道光年間的《品花寶鑑》不少地方借鑑了《弁而釵》;書中相公蘇蕙芳資助田春航中狀元事,雖然是以膾炙人口的畢沅事為藍本,或多或少也受該書卷三《情烈記》的啓發。 [6] 

弁而釵版本信息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崇禎筆耕山房刊本,藏國家圖書館、台北故宮博物院。1985年台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説叢刊”影印筆耕山房刊本,1995年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無邪匯寶”、1995年巴蜀書社“明代外説輯刊”排印筆耕山房刊本。 [1] 
參考資料
  • 1.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説博覽 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07:第519頁
  • 2.    謝婧.《弁而釵》男風現象及其社會心理學透視[D].2009 - 中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14
  • 3.    安不秋,章培恆主編.中國禁書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第305-306頁
  • 4.    齊文斌編. 弁而釵[M]. 延邊出版社, 1999.08.目錄頁
  • 5.    任明華. 《弁而釵》素材來源考——兼論其成書時間[J]. 濟寧學院學報, 2018, (1):30-35.
  • 6.    李夢生著.中國禁燬小説百話: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04:第154-156頁
  • 7.    劉姣.從《弁而釵》、《宜春香質》看明清男風小説的另類美[J].懷化學院學報,2013,(第6期).
  • 8.    劉姣.從《弁而釵》、《宜春香質》看明末清初的男風小説[D].2014.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69
  • 9.    齊文斌編.弁而釵:延邊出版社,1999.08:前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