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國北路

鎖定
建國北路為建國路之北段。建國路在抗戰勝利後始名,南起望江路西段,北至文暉路,長5160米。以清泰街、慶春路分截為三段 [1] 
中文名
建國北路
所屬地區
杭州市
又    稱
艮山門大街
地理位置
南起慶春路中段,北至朝暉路

目錄

建國北路簡介

杭州建國北路南起慶春路中段,北至朝暉路。宋元時這一帶為田壟菜園,元末張士誠擴建航程後成為城內一隅。明代稱艮山門大街,晚清時稱東營街,民國23年(1934)與建國南路和建國中路統稱為東街路,抗日戰爭勝利後改名為建國北路 [2] 

建國北路歷史背景

建國北路為建國路之北段。建國路在抗戰勝利後始名,南起望江路西段,北至文暉路,長5160米。以清泰街、慶春路分截為三段,望江門至清泰街為建國南路,古為小道,南宋在東郊建東花園(富景園),有百花池,故元朝時稱百花池上巷,訛名白花蛇散巷。明稱板兒巷,因巷多木作坊。清泰街至慶春路段稱建國中路,宋稱小粉牆,明稱崇新巷,清分稱石牌樓、小粉牆、金洞橋、普安街,民國時統稱東街路。慶春路至艮山門段稱建國北路,明時稱艮山門大街(東營街),又稱東街。1934年,石牌樓、小粉牆、金洞橋、普安街和艮山門大街合併統稱東街路。抗戰勝利後,慶春路北稱建國北路。1954年,建國北路從艮山門向北延伸,跨運河至朝暉路。2002年又延長至文暉路,與東新路相對。至此,建國北路全長2725米,全在下城區地域內。
建國路宋時在城外,多是荒野,狐兔爭奔,偶有庵廟犬吠,亦僅天籟生機而已。紹興三十二年(1162)高宗傳帝位於孝宗,做了太上皇,斷茅山河水築德壽宮,又將城東新門外以北一大片地攬入東御園(富景園),為德壽宮後圃,專養畜禽、藝蔬蒔花,供官家享受。元初園毀,元末張士誠擴城東三里攬入城內,貼沙河成了護城河。本來地植桑麻、養蠶繅絲的菜市河沿岸鄉民成了城裏人,他們傍河築巢起屋,依鄰成片。東河(菜市河)遂成了杭城水陸運輸的主幹線,和東河平行的東街應運而生,市井繁忙,商賈輻輳。東街有個特點,東面巷弄曲而長(依蕩建屋成巷),西面巷弄直而短(因為店門臨街,後門是東河),商店作坊雜而全、小而多,差不多全是前店後(工)場的夫妻作坊。東街上多絲織零機户,大的機坊主有四五張織機,小的二三人拼湊一張亦算豆兒老闆,真是“機杼之聲,比户相聞”。東街上的商店、作坊亦大多是為絲綢業配套服務的工場。 [1] 

建國北路遺蹟

建國北路71號內水井,在住户客廳內。據住户説,此井除供給水洗滌外,還有救火之用。水井置於室內,在杭城十分鮮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