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芳澱

鎖定
北京古地名,遼金元時期皇家狩獵及休閒遊的大片濕地,主體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後逐步萎縮至消失。 [1]  2016年年末,北京市政府決定將重建這一片大型濕地,再現當年水清草肥景象。 [2] 
中文名
延芳澱
森林公園級別
國家級
地理區域
濕地
地理位置
北京通州
一、遼至明代:京東延芳澱面積日益縮小的過程
《遼史·地理志》記載:“延芳澱方數百里,春時鵝鶩所聚,夏秋多菱芡。國主春獵,衞士皆衣墨綠,各持連鎚、鷹食、刺鵝錐,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風擊鼓,驚鵝稍離水面。國主親放海東青鶻擒之。鵝墜,恐鶻力不勝,在列者以佩錐刺鵝,急取其腦飼鶻。得頭鵝者,例賞銀絹。”這是描寫遼後主率領后妃、文武百官以及侍衞軍到此打獵時的情景。
據考證,北京東部的這片延芳澱濕地在遼代時涵蓋了今漷縣廊坊邊緣,採育馬駒橋大羊坊(據有人考證,大羊坊原來叫“羊坊店”與“延芳澱”諧音)、台湖鎮一帶,方圓百里。那時,這裏有大片的水面、茂密的葦塘,每到春秋兩季,北上、南遷的候鳥在這裏歇腳、捕食,延芳澱就成為天鵝、大雁、野鴨的天堂。
由於良好的自然環境,這片地區人煙漸盛,遼代在此設漷陰縣,後來改稱漷縣,就是今通州區漷縣鎮(漷念“火”,即四面環水的城郭)。到了元代,元順帝在漷縣柳林建行宮。由於緊臨北運河,這裏又是漕運的必經之地,有時北上漕船集中到達,而通惠河的通行能力有限,大批船舶就駛進延芳澱內等待,促進了漷縣一帶商業的發展。
元末農民起義的各路人馬中,有一支以韓林兒劉福通為首領的紅巾軍,攻打大都時,兵敗柳林,退入茫茫蘆葦蕩中。
明代建都北京後,大批從山西洪洞老槐樹下來的移民使人口大量增加。人們逐漸改漁獵為耕種,他們排幹湖水改為糧田,延芳澱被逐漸蠶食,大片水面消失。只有小面積的地塊仍然保持了原始的濕地生態。
二、2015年年末,北京市政府決定將重建這一片大型濕地,再現當年水清草肥景象。
具體規劃:延芳澱濕地將沿運河而建,北起榆林莊閘,南至北京市界,呈帶狀延伸,全長約12公里,最寬處能達到3公里。記者在規劃圖中看到,濕地主體在漷縣鎮,也恰是北運河“九曲十八彎”的下游河段。
“它的規劃面積是1480公頃,比兩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還大。”市水利規劃設計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通州區的11個規劃濕地中,延芳澱面積位列第二,僅次於1600公頃的東南郊濕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