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延川布堆畫

鎖定
陝西延川布堆畫源自廣泛流行於當地民間的撥花,原為枕頭頂、裹肚、鞋面、墊肩錢包、煙袋包上的裝飾物。其創作材料為棉紡織土布,染以青、赤、黃、白、黑諸色,以民間傳説、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運用純民間的複合造型法,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縫合,製作出極具特色的圖案。畫面大多誇張變形、意象生動、想像奇特、堪稱陝西一絕。
中文名
延川布堆畫
流行地
陝西
性    質
圖畫
類    屬
民間藝術

延川布堆畫布堆畫內容

延川布堆畫作品
延川布堆畫作品(10張)
布堆畫是中國西部陝北延川地區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的,具有廣泛的羣眾性和鮮明的地域性的傳統民間藝術。
他們所創作的布堆畫作品大都以傳統文化、民間傳説為題材,常見的有麒麟送子、門神、照雀老漢、龍王爺、灶君等等;而以郭如林、劉潔瓊、高麗萍等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展示他們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滿了生命的張力。我相信隨着中國西部大開發步伐的邁進,延川布堆畫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仍會在不斷探索中發展下去,同時也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中外朋友喜歡、關注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 [1] 
馮山雲郭如林為代表的延川布堆畫創作羣,多年來,深入農村,對布堆畫藝術進行了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使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向前大大邁出了一步。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民間布堆畫藝術家。如以高鳳蓮、劉紅蘭、王芝蘭為代表的老一代作者,其中高鳳蓮又是全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家,他們所創作的布堆畫作品大多數以傳統的民間傳説為題材。常見的有《門神》、《照雀老漢》、《龍王爺》、《灶君》等等,而以郭如林、劉潔瓊、高麗萍、袁隨花、劉小娟等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大都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展示他們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作品寓意深刻,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延川布堆畫作品多次在北京、西安、合肥、上海等地展出後,特別是1995年中國美術館向全國推出延川布堆畫後,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給予了高度評價,成為國內和世界各地專家和美術館收藏的珍品。《黃河》、《烈日》、《輝煌的歲月》等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和聯合國第四屆婦女代表大會等有關單位、美術界人士和國際友人收藏。布堆畫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已成為陝北高原上一支豔麗的奇葩。 [2] 
布堆畫與棉布相伴而生,是中國原始勞動形態——男耕女織的產物,其雛型源於陝北農村婆姨日常中的針線活。陝北黃土高原山高溝深,自然條件艱苦,整日勞作在外的漢子們的衣服磨損較快;頑皮的孩子爬坡上樹,常常是補了這兒又是那兒。所以,心靈手巧的婆姨們在補釘處層層堆摞、厚厚縫衲,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規則的圖案,既美化生活,又耐磨耐穿。另外,婆姨們在縫製新衣的時候有意在衣服上縫綴一些動物、花草圖案,以此傳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延川布堆畫主要特徵

延川布堆畫,它是延川人民在長期的勞動與生活中創造的民間藝術,具有廣泛的羣眾性和鮮明的地域性,是廣大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布堆畫的造型基礎是民間剪紙,它的製作材料經過作者自行印染的各種土織粗布,由於材料不同,它比剪紙的造型更加概括簡練,更加誇張活躍,其外邊輪廊如陝北出土的漢畫像石一樣洗練,一樣大氣磅礴,它的色彩基礎是民間刺繡,但比刺繡色彩更加強烈鮮明。由於布帖、粗狂純樸、厚實如浮雕感覺,使它具有造型簡練概括、粗狂純樸、厚實如浮雕的獨特風格。 [3] 

延川布堆畫主要價值

實用價值:延川布堆畫是陝北地區羣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美術。發掘、搶救、保護延川布堆畫,對陝北地區乃至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項目,豐富人民羣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羣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4] 
學術價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國民間藝術中,有秧歌民歌農民畫剪紙道情刺繡等幾十種,甚至東北二人台也佔有一席地位,而陝北布堆畫一大批藝術家,得到全國專家和世界友人的認可,但終於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延川布堆畫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陝北地區布堆一的弘揚。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其他民間美術中實屬罕見。
發掘、搶救和保護延川布堆畫,不僅對豐富多彩完善中國民間美術,乃至對世界美術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延川布堆畫歷史淵源

布堆畫,又稱撥花、撂花、布貼畫,流傳歷史悠悠,是延川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它起源於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婦女們給孩子衣服打補丁演化而來,小孩子在會爬或初學走路階段,褲子的膝蓋,衫子的肘頭最易磨破,需打補丁。一些心靈手巧,愛好美觀整潔的婦女,對補洞生出一種新思路,即據洞口大小將補丁剪成適宜裝飾的各種圖形,選擇宜於搭配的各色布,縫綴上去,獲得一舉兩得之效。這種做法,不斷自發傳播,並由此得到啓發,擴大了應用範圍,逐漸應用於衣肩、衣兜、披肩、鞋頭、褲腳,形成了一種裝飾新招數,於是不再侷限於補破洞,而且圖案花樣也變名。巧婦們不僅給孩子做老虎帽、獅子鞋,而且選用各種吉祥喜慶圖案,給新婚男女做布堆畫枕頭頂,有《魚戲蓮》、《石榴結子》、《胖娃娃》等,藴藏着恩愛和睦、生育稱心之意;也有做成《孫悟空》、《小老虎》、《小狗》、當作禮物送人,表示友誼和慶賀。這就是最初朦朧的布堆畫。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婦女對美的認識領域進一步拓寬,竭力構思他們崇尚生殖繁衍、神靈保佑、吉祥如意的圖畫,揭示人類產生、生存以及發展變化的奧秘。20世紀80年代初,馮山雲率先蒐集、整理研究民間廣為流傳的布堆畫藝術,在此基礎上立求創新,使這朵生根民間、隱居野外的珍異奇葩,大放光彩,引人注目。
1992年,延川鎮成立民間藝術開發研究中心。1994年6月18日成立延川縣布堆畫協會。協會堅持每年舉辦4至5期布堆畫創作培訓班,不斷培養扶植藝術新人。此後鎮文化站幹部成為協會的台柱子,負責藝術指導。至1995年,會員增至40餘人,創作出布堆畫作品500餘幅,並予以分類建檔。2001年9月至12月,全國著名的民俗文化學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先生和陝北藝術家馮山雲先生前往延川小程村採風。發現此處民間藝術的非風之處,繼而轉入考古、蒐集、研究、指導培訓,為時達3個月之久。期間,選出28位民間藝術家。隨後,延川黃河原生態文化保護髮展協會經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在延川縣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創建了小程民間藝術村。2002年2月至2004年6月,又創建了碾畔黃河原生態民俗文化博物館。湧現出了高鳳蓮、劉潔瓊、郭如林、劉小娟、袁隨花等一大批布堆畫藝術家。 [5] 

延川布堆畫相關物品

布堆畫的製作原料主要用農婦紡織的土布,色彩有紅、黃、藍、黑、白。一般下腳料也可用,色彩和形狀可因造型不同而確定。其基本的製作工序是構思意境、繪出圖樣或剪出樣品,然後依樣配料配色,逐次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在底布上,多數還要縫合,最後清樣整理,則為成品。小型作品可單獨製作,大型圖景則分工合作。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