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福寺

(江蘇省如皋市廣福寺)

鎖定
如皋廣福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後來多次擴建,最盛時有房屋一百多間,是全縣最大的寺廟,民間稱為“大寺”。寺前的街道名為“大寺巷”。明清兩朝管理全縣佛教的曾會司附設於此寺內。清朝後期已經敗落。西部房屋賣給縣商會。民國元年,縣參議會設於此寺內。民國16年(1927),改作國民黨如皋縣黨部。1938年後,曾作偽縣警察局。1945年12月,人民政府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公署設於此。1946年,原大殿已改作會堂,被國民黨空軍投燃燒彈焚燬。1949年後在大殿廢墟上砌建會堂,作為開會和演戲用,名“人民劇場”。1997年後改建,其址在現大治街北百花苑內。 [1] 
中文名
廣福寺
地理位置
江蘇如皋
別    名
大寺

廣福寺歷史沿革

清嘉慶《如皋縣誌》記載,廣福寺在縣治之西,古運鹽河南。唐貞觀間(627—649)僧智勳募建,其後多次修繕,增建樓堂殿閣。最盛時有房屋100多間,僧徒眾多,是全縣最大的叢林,故民間稱為“大寺”。山門向南的巷子遂名為“大寺巷”。元末曾遭戰火。明洪武二年僧竹寬募修。洪武十五年,管理全縣佛教事務的僧會司附設於內,明萬曆縣誌記載:“廣福寺為祝釐道場。”是作為皇帝祝福祈禱的場所。
北宋進士胡志寧(安定先生胡瑗之子)有《遊廣福寺》詩一首,載於縣誌:“蘭若幽深與世違,酒闌重覓未斜暉。籃輿繞入花邊路,布衲趨迎竹下扉。清簌敲風和梵奏,獨槐籠榻漲煙霏。吟欄倚遍詩成處,不覺金蓮映月輝。”
邑明代人曹相也有《廣福寺》詩:“屋樓矗矗聳青蒼,傳是江皋古道場。歲月幾經秦劫火,巍峨重見魯靈光。鶴歸仙自誇丁令,鍾動聲能吼象王。慚愧帶圍無可鎮,題名藻棟墨痕香。”
清朝中期,廣福寺已漸漸敗落。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不知何故,後繼無人,由城廂紳董和其他寺院的僧人代管,紳董張如傑等呈報經縣令周際霖批准,改為“萬壽宮”,殿內供“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盤龍金字牌子。產業收入作慶賀典禮之用。不久,“大殿焚燬,餘房坍壞。”光緒五年募捐重建,改為“宮殿制度”。光緒三十年,西部舊屋賣給縣商務分會。光緒三十四年農曆十月,皇帝、太后相繼崩逝,全縣官紳來萬壽宮“哭臨”。新皇帝溥儀登位也在此慶賀。
民國元年(1912),如皋縣公署批示,將萬壽宮改為“如皋縣參議會”,原有的寺門和前樓改建成西式,廣福寺原有的田產撥歸縣立工業學校充費,民國16年,如皋縣公署改為縣政府,縣參議會改成國民黨如皋縣黨部。大寺巷更名為“黨治巷”。民國27年(1938)春,日軍進據如皋城,縣黨部人員撤逃,房屋被佔為偽警察局。1945年12月,共產黨領導的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設於此。次年夏,廣福寺大殿改建的會堂被國民黨空軍投彈焚燬。1949年1月如城二次解放後,黨治巷改名大治巷。1958年在會堂廢墟上砌建人民劇場,作為開會和演戲劇的場所。1996年城市改造,人民劇場及其餘房屋皆改建成居民樓房。其址在大治街百花苑。北面的街道現名廣福路,以存古蹟。

廣福寺文學記載

近代邑人冒廣生《龍游河棹歌》中有一首:“塑像劉蘭十不全,旃檀古佛夜光懸。梅魂化後歸何處?唯有虯枝似昔年。”作者自注:“菩提社有劉蘭塑像十尊,通州取去其一,置陳列所中。定慧寺古佛頂相傳嵌有夜明珠,今加以漆,然佛像真旃檀也。雨香庵有宋松、宋梅各一,數年前梅僅半枯,今伐去;松存。”沙元炳有《約同人過菩提禪院觀唐塑十弟子像……》詩,作於民國元年(1912)。菩提社始建於明崇禎二年,不應有唐代塑像。據老人説,這十尊塑像是廣福寺改作參議會時移來的。《辭海》無《劉蘭傳》,有《劉元傳》,説:劉元系元代雕塑家,字秉元,河北寶坻人。……初為道士,從杞道錄學藝,後又從尼泊爾名師學雕塑。相傳所作神氣生動,為當時少見。因此後人將著名塑像都稱為劉元的作品,又有人將劉元訛成“劉鸞”或“劉蘭”。沙詩作於民國元年,説塑像是十尊;到冒廣生見到時已有一尊被通州取去。沙僅説是“唐塑”,冒則説是劉蘭所塑。此九尊塑像後來在1938年春,日軍燒菩提社時同歸於灰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