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水陸師學堂

鎖定
廣東水陸師學堂,它的前身是清光緒八年(1882),開館的“廣東實學館”。清光緒十年(1884)張之洞督粵,又改名“廣東博學館”。清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張之洞在“博學館”原址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學堂創辦之初,除了利用“博物館”外,又在長洲徵地47畝,用了4592兩白銀,就地建造教習宿舍、學生宿舍、廚房等。又建機器廠一座、鑄鐵廠一座、操廠一座、操場一區、演武廳一座、師台一座等等,花白銀59200餘元。新學堂建成後,以八卦山以東的舊堂舍專居陸師學生,稱“陸師誦堂”;八卦山以西的新校舍居水師駕駛、管輪專業的學生,稱為“水師誦堂”。
中文名
廣東水陸師學堂
前    身
廣東實學館
創辦人
張之洞
學堂總辦
吳仲翔
廣東水陸師學堂 廣東水陸師學堂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8月,兩廣總督張之洞因廣東南洋海防形勢嚴峻而奏請創辦。學堂設置在黃埔長島的博學館內。前福建船政局提調吳仲翔任總辦。學堂分水師和陸師兩部分,各設員額70名。水師分管輪、駕駛兩專業,學員必須學英文。管輪專業學“機輪理法、製造運用之源”;駕駛專業學“天文、海道、駕駛、攻戰之法”。陸師分馬步、槍炮、營造三個專業,學員必須學德文。學堂規制課程仿福建船政學堂和天津水師學堂,但略有變通。如允許學員參加清廷的文武考試,“以開其上進之程”。學堂內最初的水師學員系從博學館原有70餘名學員中甄別選留50餘名,歷經考試,2年後僅留38名。1889年秋,選船政學堂三四年級的水師學員37名,招來繼續深造。同年冬,駕駛專業第一批學員14人結束課堂學習,轉登“廣甲”號練船出洋實習3年。畢業後分至水師任職,或選擇優秀者送外國學院、軍艦學習。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新任兩廣總督譚鍾麟辭退陸師教習,解散陸師學員,裁汰水師學員名額,僅留90人,遂改校名為黃埔水師學堂。1904年,時任兩廣總督的岑春煊又加設魚雷專業。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收歸海軍部管理,改稱廣東海軍學校,1913年,因經費無着停辦。學堂在清末的20多年中,先後共招收了14屆學員,畢業生人數為122名。畢業生中突出者有譚學衡、林獻_、陳景薌等。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