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廊橋

(壽寧廊橋)

鎖定
壽寧廊橋俗稱厝橋,是一種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
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那座橫跨汴水的虹橋就是木拱廊橋的典型代表。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使用價值和傳承意義。
《中國科學技術史》稱廊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唯中國有之”,對福建的廊屋橋評價為“閩中橋樑甲天下”。
壽寧廊橋擁有全國數量最多的縣、全國單拱跨最長的下黨鸞峯橋、全國最袖珍的犀溪翁坑橋、全國最年輕的楊溪頭橋、全國最後一個廊橋主墨師傅鄭多金。
中文名
壽寧廊橋
地理位置
福建省東北部
廊橋現存量
19座
代表作品
下黨鸞峯橋、犀溪翁坑橋、楊溪頭橋

廊橋廊橋歷史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清明上河圖》中那座優美獨特的“汴水虹橋”技術已經失傳,但誰會想到,在壽寧的崇山峻嶺中,竟還深藏着那麼多令人叫絕的“虹橋”——壽寧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也叫木構疊梁式風雨橋,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它不僅與《清明上河圖》的名橋“虹橋”結構相似,技術相同,而且還對“虹橋”有所發展創造,那就是在橋上加蓋“橋屋”,即橋與屋結合,如橋似厝,這種橋,壽寧人俗稱“厝橋”。
由於壽寧山高路遠,交通閉塞,具有重要工程技術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木拱廊橋至今還養在深閨,不為多數人所認識。
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後至今這種木構疊梁式拱橋已被毀11座。
值得欣慰的是,壽寧有關方面已認識到了廊橋的重要性,正在制定有關措施保護這批重要古建築,並規劃搞人文旅遊,使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相得益彰。

廊橋中國之最

全國數量最多的縣;
全國單拱跨最長的下黨鸞峯橋;
全國最袖珍的犀溪翁坑橋;
全國最年輕的楊溪頭橋;
全國最後一個廊橋主墨師傅鄭多金。

廊橋文物遺存

廊橋全國

壽寧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 壽寧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
據統計,全國現存木拱廊橋還不到200座,且大量分佈於閩東北的壽寧、屏南、周寧、古田、政和等地,閩南泉州也有部分廊橋,在浙西南的景寧泰順慶元等縣,也有部分廊橋保存至今。

廊橋壽寧

壽寧木拱廊橋從數量上講,是現已發掘的以縣為單位的區域內全國數量最多的地方。
目前,壽寧縣境內保存的19座廊橋,主要分佈在:鰲陽鎮(縣城)境內4座:飛雲橋仙宮橋昇平橋、登雲橋;南陽鎮境內2座:溪南橋、四洲橋;坑底鄉境內5座:單橋、小東上橋、小東下橋、楊梅州橋、紅軍橋;犀溪鄉境內2座:福壽橋、翁坑橋;芹洋鄉境內4座:張坑橋、中村橋、長瀨溪橋、尤溪橋;下黨鄉境內2座:楊溪頭橋、鸞峯橋
千百年來,經過風雨侵蝕,戰爭毀壞和意外火災,目前還“健在”有19座,歷史上曾記載壽寧是“中國貫木拱廊橋之鄉”。
從年代序列上講,壽寧木拱廊橋最齊,從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至民國時期,乃至解放後還在建造,這在全國極為罕見。
據有關專家考察認為,壽寧的木拱橋,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在中國橋樑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壽寧貫木拱廊橋,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為中國橋樑史上“侏羅紀公園”。

廊橋廊橋詳情

廊橋鰲城九橋

明正統十三年(1448)建成,名為西城橋;
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更名蟾溪橋;
1984年,該橋被拆除改建為石拱橋。
壽寧最古老的一座木拱廊橋就這樣從蟾溪上消失了,留給人們的是遺憾和嘆息。
橋樑為三層疊架,底層用三扇牛頭串拱,中層用杉木樑架,再橫架面梁,上豎柱子,用2寸厚木板鋪成橋面,兩邊木板圍攔,加刷油漆,上架枋桁檁子、角板、椽子。橋中樓閣,宏偉壯觀,橋中上方佈局幔天,雕樑畫棟,造型深幽古樸。
明天順年間(1457-1464)主簿史正建,原名惠愛橋;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失火,燒燬惠愛橋、昇平橋和鼓樓及民屋五百餘家、坊表十二處;
明萬曆七年(1579)任、秦二家失火,燒燬子來橋、鼓樓、總鋪和民房四百餘家;
萬曆十年(1582)知縣李應春重建為兩孔石橋,改名子來橋;
清乾隆十四年(1749)暴雨沖毀子來橋,後由葉尚奎等改建石拱橋。
清乾隆四十三年重造,俗稱橫溪橋。
始建於明天順元年(1457),邑人葉伯銘等建;
嘉靖二十四年(1545)毀於火;
明隆慶五年(1571)知縣梁元杲重建;
清乾隆十四年圮於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重建。
1997年修繕時,拆去橋北端。
1986年公佈為壽寧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橋長24米,寬5.8米,底層27根拱梁,30根橫樑,橋面48根木柱,分列11間。上有遮雨的飛檐屋頂拱鬥重疊,邊有披風的木板檔牆淳樸古雅,其造型之奇巧令人讚歎。
又名玉帶橋。約建於明天順年間(1457-1464),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子來橋、昇平橋同時圮於水,三十二年(1767)重建(一説四十三年)。
《壽寧待志》載:“懿政行祠,祀馬伕人也,舊在主簿公廨,後徙城南,民禱祈必應焉。每歲六月吉,縣官設祭,合邑迎祀。”懿政行祠即馬仙宮,宮前有一跨溪木橋,叫馬仙宮橋,有塑佛數尊。
明朝柳元遊馬仙宮後賦詩《登馬仙宮觀音閣》:“長橋虹影接郊垧,高閣翬飛倚太清”。
解放後,該宮做為鰲陽區公所辦公地點,今為縣總工會所在地。
又名步雲橋,俗稱後墩橋,
明天順七年(1463)縣丞李貞、邑人吳永忠募建,
民國二十七年(1938)重建,1995年修繕。
位於茗溪水頭,明正德年間(1506-1521)王進等募建。
在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壽寧縣誌》中記載已改為石拱橋;
清末被水沖毀;
1976年重建為公路橋。
明邑人柳元教諭在《山居賦》中有句:“七星長橋,玻璃浩渺。臨淺水以觀魚,步長堤而聽鳥。”為鰲城八景之一。
  • 西振橋
在電影院門口,朱坑溪流經高厝下,注入蟾溪;
明天順年間(1457-1464)知縣沈能建;
1960年改石拱橋。
按《福寧府志》中壽寧縣疆域圖中所標,報功祠在城內西門(現縣醫院所在地)。
由於鄭懷茂在官台山聚眾數千武裝採銀對抗朝廷,明景泰六年(1455)劉廣衡和沈訥帶兵,報功祠是為紀念劉廣衡和沈訥而建。
在康熙二十五年刊本的《壽寧縣誌》中明朝訓導王貴的《報功祠記》載:“壽寧縣治西去百步許,新構祠堂,以祀御史中丞劉公(劉廣衡),憲副使沈公(沈訥),從民欲也。”
報功祠於成化二十年(1484)建,弘治間(1848-1505)劉公玉重葺,萬曆二十年(1792)知縣戴鏜重修。
《鰲陽鎮志》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吳氏家失火,燒燬報功祠前橋及房屋百棟。報功祠前橋很可能是西成橋(今蟾西橋)的前身。
登雲橋 登雲橋
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1773)建,在楊梅橋村,因為先有橋,而後有村,村隨橋名。

廊橋其它鄉鎮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橋羣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位於芹洋鄉張坑村西南約1公里,清道光八年(1828)造。1954年,壽寧縣人民政府修繕。南面橋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橋堍用河卵石砌築。長40米,寬5.0米,孔跨33.4米。南北走向,17間,72柱。橋屋為四柱九檁穿鬥式構架,上覆雙坡頂。橋下有原橋墩孔,直徑大者80釐米,小者20釐米。橋中樑上墨書捐款人,建橋工匠等豐富的人文資料保存尚好。由於牛頭山水電站建設需要,於2006年由業主投入50萬元,聘請年邁的鄭多金師傅主持異地遷建至尤溪村尾,新址選在尤溪村下游1公里處的袋仔面。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橋羣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位於芹洋鄉長瀨溪村上游1公里,離鄉政府駐地2.5公里,清道光九年(1829)造,董事李周澤。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39.2米,寬5.2米,孔跨32米。東南西北走向,15開間,64柱。上覆雙坡頂。橋中樑上墨書有建橋時間、捐款人等保存尚好的人文資料。長瀨溪橋由於牛頭山水電站建設需要,於2006年由業主投入50萬元,聘請年邁的鄭多金師傅主持異地遷建至芹洋鄉政府左側的溪澗上。
世界最長貫木拱廊橋---鸞峯橋 :
“壽寧縣鸞峯橋跨長三十七點六米,為現存之最。”這是我國著名橋樑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史 · 橋樑卷》著作者唐寰澄考察福建省壽寧縣貫木拱廊橋後,於日前在寄給壽寧縣人民****以“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題贈的附註內容之一。無疑又給鸞峯橋的文物保護級別加重了砝碼。
鸞峯橋是壽寧19座貫木拱廊橋中最為壯觀的一座。
鸞峯橋 鸞峯橋
該橋單拱跨度37.6米,位於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南,俗稱下黨橋。始建於明代中期,清嘉慶五年(1800)正月重建。橋中心間用如意斗拱疊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雙坡頂。在唐寰澄考察此橋之前,福建省博物館曾派員作過專門調查,沈為平、趙辰等眾多國內著名專家亦親臨考證,結論與唐寰澄一致:鸞峯橋系現存中國單拱跨度最長的虹橋。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橋羣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也稱尤溪下橋,位於芹洋鄉尤溪村東面,《建寧府志》載:里仁橋在尤溪,黃彥疇等建。
現橋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26.4米,寬5.6米,孔跨21米。東南西北走向,13開間,56柱。上覆雙坡頂,中樑上墨書楹聯四對,還有歷次維護、修繕的工匠、董事、捐資人的姓名。
橋兩側立柱間架設厚木板,行路勞累在此或坐或卧休息片刻是種享受。橋中設佛龕,供奉觀世音菩薩。里仁橋是明清古道壽寧出南門到政和的必經之處。“里仁”一詞,出自《論語》第四篇的題目《里仁》。裏:就是住的地方;仁:仁厚,博愛。“子曰:里仁為美。”其意思是:孔子説,我們所住的鄉里,四周鄰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夠美了。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梅州風景名勝區木拱橋羣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俗稱小東橋,位於坑底鄉小東村東南1公里,始建於明。《建寧府志》載:大寶橋在小東下,僧惠明等建。清光緒四年(1878)重建。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44.3米,寬4.6米,孔跨33.1米。東南與西北走向,19開間,80柱,橋面弧度較大。上覆懸山頂加兩坡,鵲尾脊。兩端橋頭檐下至樑上部分施粉牆,有彩繪。橋中視神龕,祀臨水夫人。橋中有兩處用木板鋪民牀狀,供行人躺卧歇息。橋中樑上墨書豐富的人文資料保存尚好。由於浩溪、坑底溪、西宅溪在小東村頭交匯後水流變大,始建於明朝的大寶橋曾被洪水沖垮,光緒年間重建時,建設者在將拱橋整體提升的同時,在較寬闊的一側橋墩巧妙設計了倒“V”字型的分流石砌橋墩,並在該橋頭設計了“U”字型的泄洪口,每逢發大水時,洪水便從低處泄流,確保廊橋安然無恙。
楊梅州橋 楊梅州橋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梅州風景名勝區木拱橋羣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位於坑底鄉楊梅州東北1公里,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七年(1869)二次重修,現橋為1939年募緣再重修,壽寧造橋世家的第五代傳人鄭惠福工匠是承建的主墨師傅之一。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42.5米,寬4.2米,孔跨35.7米。東西走向,17開間,72柱。上覆雙坡頂。橋中樑上墨書捐款人、工匠等豐富人文資料保存尚好。過去楊梅州橋是浙南地區的泰順、平陽、蒼南通往壽寧至閩北以至贛東南地區的交通要道,來往的挑夫、商旅絡繹不絕。如今楊梅州橋所處的位置屬省級風景名勝區楊梅州生態長廊的中心腹地,有着“江南小九寨”的美譽。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梅州風景名勝區木拱橋羣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位於坑底鄉猛虎林村南1公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建,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已卯歲次十月初四日重建。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20.1米,寬4.1米,孔跨16.3米。東北西南走向,8開間,36柱。上覆雙坡頂。橋中設神龕,祀臨水夫人。與壽寧其他木拱廊橋不同,此橋屋單邊為半封閉式,且橋拱架圓木外7根內6根。主樑上有記載,將募建楊梅州橋的餘款用於建造單橋。橋上人文資料字墨保存尚好。單橋過去是泮洋、浩溪等村經猛虎林通小東的必經之路,是連接景寧經大安通壽寧的捷徑。
紅軍橋 紅軍橋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梅州風景名勝區木拱橋羣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位於犀溪鄉李家山村東北1公里,1954年造。1937年3月12日,山洪暴發沖毀木橋,住在李家山村的範式人、許威等遭國民黨軍隊和民團的圍捕。此時,李家山的9位地下交通員,連夜趕製木筏,把他們搶渡過河。1954年福安專區副專員許威撥款建木拱橋,羣眾取名紅軍橋。兩端橋堍用河卵石砌築。長42.2米,寬5.1米,拱跨32.6米。南北走向,15開間,64柱,上覆雙坡頂。橋擋風雨板的板洞呈五角星狀。1997年,壽寧縣人民政府在北岸的橋頭豎起一塊“紅軍橋紀念碑”石碑,碑文記載了建橋的歷史和經過。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又名渤潭橋,位於南陽鎮南陽村南,因橋下河水迂迴環流,形成一潭,潭深莫測,取名渤潭,渤潭橋因此而得名。兩端橋堍用條石砌築。長26米,寬5.2米,孔跨17.2米,東南西北走向,10開間,44柱,上覆雙坡頂。橋中設神龕,祀臨水夫人。回瀾橋,由龔振聲等為緣首自清光緒十九甲午冬(1893)始建,因事繁費巨,備歷艱辛,停停續續到辛亥(1912)秋,才完全落成,前後將近修建二十年。1959年,拆橋的木料建大隊畜牧場。嗣後,村民又於1964年重建,時隔二十五年後至1989年才鋪設橋板。1986年建山坑公路時,拆去西向橋頭一榴,移到東向橋頭。渤潭橋的始建與重建,對姓氏集中人口眾多財力也不弱的南陽村來説,工程不算浩大。但兩次建設,時間跨度都長達二十年以上,可以説是歷盡艱辛與曲折,在壽寧廊橋的建築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普濟橋 普濟橋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溪南橋,位於南陽鎮溪南村。始建於明代,《建寧府志》載:普濟橋在溪南,龔志和等建。現橋於1965年重建,由壽寧造橋世家第五代傳人鄭惠福、第六代傳人鄭多金父子倆共同主墨承建,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25米,寬5米,孔跨16.4米。東南與西北走向,9開間,40柱。上覆雙坡頂。橋中設神龕,祀臨水夫人。溪南橋外觀樸實,處地也不險峻,但它是溪南村連接外界的主要通道。溪南橋的東北面橋頭建有大王廟,古樹蒼天,環境優美。

廊橋文物價值

事實上,在壽寧鄉間,廊橋已遠遠地超出了純粹作為橋的功能了,它其實結合了橋、亭、廟等建築的功用。除了官方所建的紅軍橋及楊梅州橋文革期間神龕被毀外都設有神龕,供奉的神像很廣泛,有觀世音菩薩,也有關帝爺、文昌帝和財神爺趙公明,還有一些是隻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黃三相公、馬仙等,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
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候,每當這時,鄉民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橋上,依次進行祭祀,擺上一整隻豬頭,奉供茶、酒,添幾盤菜餚,上幾炷香,磕頭作揖禱告祈福。虔誠的鄉民既禱告廊橋的平安,又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閤家團圓如意。平時,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人行祀。
在都市人眼中,這樣的祭祀場景可能讓很多人感到驚奇,但鄉民對神靈的崇拜如同對鄉間習俗的依戀,已成為他們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1] 
伴隨着交通事業的發展,鄉村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幾百年來一直是閩浙邊界交通要道的鸞峯橋,如今原本功能已被公路所取代,欣喜的是百姓沒把古橋拆除,而在橋中設起神龕,祀奉臨水夫人,緊密地把橋與廟結合在一起,成為獨特的橋廟,既用於虔誠的鄉民禱告廊橋平安,又順了鄉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閤家團圓如意的習俗。
據壽寧縣從事廊橋研究與保護工作的縣文化館龔迪發副館長介紹,鄉民們的祭祀活動非但未給廊橋造成負擔,反而減少了橋向上的反彈力,增加了廊橋的穩定性,堪稱絕妙之作。
鸞峯橋於2006年6月2日經國務院核定,同楊梅州橋、鰲陽城區木拱橋羣——飛雲橋、昇平橋、仙宮橋、登雲橋等一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

廊橋世界文化遺產

廊橋申遺歷程

2004年,福建壽寧和浙江景寧、泰順、慶元4縣聯合向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05年,屏南縣正式加入申遺行列,標誌着兩省聯合開展廊橋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啓動。
2005年11月24日,在杭州舉行的第一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福建壽寧、屏南和浙江景寧、泰順、慶元5縣的文物保護部門負責人共同簽署《廊橋保護和申遺的聯合宣言》。

廊橋學者觀點

著名鄉土建築專家、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認為,木拱廊橋有幾百年的歷史,獨特的結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1] 
古建築專家、同濟大學建築系路秉傑教授在日本東京大學講學時,用筷子搭出一個拱橋的模型,引起轟動,日本報刊稱之為“中國一絕”。

廊橋壽寧簡介

壽寧,位於福建省東北部,素有“兩省門户,五縣通衢”之稱。這裏“控閩浙咽喉。其崇峯疊嶂,屹若天塹,舊稱東隅保障,有天造地設之奇。”坐擁數條出省交通要道的山城壽寧,在文學家筆下留下了不少傳奇,其中廊橋大多扮演着重要角色。廊橋,讓這方山水獨具風格、底藴深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廊橋,濃縮了千百年的鄉土文化發展史,為壽寧贏得“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的盛譽。走進壽寧,就如同走進世界木拱廊橋天然博物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