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坑橋

鎖定
張坑橋,位於福建省壽寧縣芹洋鄉張坑村。清道光八年(1828)建。木構貫木拱廊屋橋。2003年2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張坑橋
地理位置
壽寧縣芹洋鄉張坑村
始建時間
清道光八年(1828)
文物性質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時間
清道光八年(1828)

張坑橋建設沿革

張坑橋修繕歷史

清道光八年(1828)造;
張坑橋 張坑橋
1954年,壽寧縣人民政府修繕。

張坑橋名字由來

張坑橋建到最後一天,突然烏雲密佈,眼看着就要下大雨,天又將黑,董事們對師傅説:“看來今晚要把剩下的活幹完。”師傅苦笑着説:“肚子餓着呢,沒力氣幹活了!”這時張坑村發動了村民,户出三鬥米,家家户户送點心。橋工們忙好活,拆好橋架大概是十二點,一點左右一場大雨來到,山洪沖走了一些來不及搬走的木材,新橋未受損傷。
張坑橋內部 張坑橋內部
為感謝張坑村人民,大家一致同意新橋取名“張坑橋”。

張坑橋廊橋構造

張坑橋 張坑橋
北面橋堍用塊石砌築,南面橋柱直接架在岩石上。
橋長40米,橋面寬5米,拱跨33.4米。上立四柱、九檁穿鬥式構架(正中用五步梁,左右用單步梁),17開間,72柱,上覆雙坡頂,兩邊有木凳,兩旁檐下有擋廊板。樑上墨書修建橋時間,捐款人和數額、工匠名等。橋面離水面近15米,氣勢超過長瀨溪橋。
作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長瀨溪橋是個家境不佳的村姑,而張坑橋是富家的小姐。
橋身南北走向,南面是陡峭的山面,北面較為平緩,是層層梯田的茶園,山頂就是著名的旗山。
古道穿過南面山腰,經廊屋後,沿北山茶園盤桓而上,然後沒於視線的盡頭。
1954年,壽寧縣人民政府修繕橋身保持的非常完整而穩重。雄姿威武的張坑橋選址在原渡口,河裏有一深潭,岸邊“大象”、“蜈蚣”兩峯交匯,另一側的山像安放着一把龍椅。傳説當年造橋時,第一天做好的橋座一夜間便消失不見,一連幾天都這樣,據説是被那“大象鼻子”給拱掉的。
神奇的傳説
張坑橋建在一個不一般的地方,橋上走過似有空谷迴音,如今,你仔細聽走在橋上,聲音似從音箱傳出,是渾厚的男中音。橋頭尤溪村方向的一聲巖壁上,你會見到一個拇指大的石洞,洞裏有水滲出,據説那水以前是紅色的,造橋時一個打石的師傅眼睛失明瞭,就是用了這岩石上的水才讓眼睛重見光明,百年知情的過路人都會這水點自己的眼睛以明目之用。
張坑橋 張坑橋
長輩們説:有一年河水都漫到了橋面,兩座橋都沒事,也奇怪了。

張坑橋文物價值

2003年2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