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熙東巡

鎖定
“東巡”是指清朝統治者出關告祭祖先,拜謁陵寢、寄託孝思,還會考察沿途民情吏治、瞭解地方邊備敵情、安撫少數民族、慰問勳舊遺族,同時賞賜、懲罰、免賦或是告赦天下等。因此,“東巡”不單純是清帝祭祖謁陵,告慰祖先,同時也是一項帶有極強國務色彩的政治活動。清帝東巡祭祖始於康熙,其在位年間曾三次東巡。 [1] 
中文名
康熙東巡
目    的
清帝祭祖謁陵,告慰祖先
始    於
康熙
發生時間
清朝

目錄

康熙東巡由來

東北地區清朝的發祥之地,也是祖宗陵寢所在。清朝皇族,十分重視對先祖的祭祀。據《盛京內務府檔》記載,每逢清明、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冬至、歲暮(農曆十二月廿八或廿九日),關外的永、福、昭三陵都要舉行 “四時大祭”。每月朔望,都要舉行小祭。清朝入關後,從順治八年起,還將十月朔,改為大祭。到了皇帝、皇后生日和國家慶典時,也要舉行特別的祭告儀式。在各種祭祀中,最隆重的還是“清帝東巡”時的祭祀。

康熙東巡歷史背景

清帝東巡祭祖始於康熙,其在位年間曾三次東巡。之後的乾隆嘉慶道光等人也都不忘祖訓,出關祭祀先祖。清入關後的二百多年裏,統治者先後東巡共計10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