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熙帝讀書像

鎖定
《康熙帝讀書像》是清代宮廷佚名畫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
康熙帝讀書像
創作年代
清代
規    格
縱138cm,橫106.5cm
畫作類型
設色畫
材    質
絹本
現收藏地
故宮博物院

康熙帝讀書像背景介紹

康熙皇帝玄燁是歷史上最勤奮好學的皇帝之一。他自幼受到皇祖母孝莊文皇后嚴格的教育,“好讀書”,自言“朕在宮中,手不釋卷”。康熙朝可稱是多事之秋,玄燁日理萬機,然而政務之餘一旦有空暇,“講學明理”就是其最主要的事了。
玄燁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冬特設南書房,聘請名家鴻儒入值,每日進講,以滿足他的求知之慾。康熙皇帝自幼便廣泛學習漢族傳統文化知識,親政後更是舉行日講和經筵以充實自己,他一方面身體力行地潛心鑽研儒家經書,從歷代豐富的典籍中汲取有益於自己治國平天下的知識,一方面通過與日講和經筵的講官討論治國安邦之道逐步將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確立為統治全國的官方正統思想,藉以籠絡漢族士大夫,掌握文化思想統治權,鞏固清廷的封建統治。
康熙帝讀書像 康熙帝讀書像

康熙帝讀書像賞析

圖中康熙帝盤腿端坐,凝神靜思,彷彿正在深思書中精華。身後書盈滿架,排放齊整,傳達出像主涉獵廣泛、勤勉好學的信息。縱觀全圖,宮廷畫家顯然受到了歐洲繪畫技法的影響,如人物面部的渲染,及衣服褶皺不用中國畫以線條勾畫的表現手法而用色彩明暗的變化加以描繪。
再如人物背後的書架的透視關係與陰影的表現使用的也是歐洲繪畫所特有的技法。這反映出中國畫家正在初步嘗試用一種外來的藝術技巧創作本國題材的繪畫,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

康熙帝讀書像詞條解釋

①渲染,中國畫技法之一,屬輔助性用筆,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處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積的濕筆在形象的外圍着色或着墨,烘托畫面形象。
②透視,繪畫造型術語,以近大遠小的規律科學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間關係和遠近層次,達到與現實生活的一致,成為寫實繪畫的基本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