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侯簋

鎖定
康侯簋是1931年在河南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隨後被倒賣至海外,1977年由布魯克·休厄爾捐贈給大英博物館。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康侯簋又名沬司徒迭簋,學界都認為它出自河南浚縣辛村衞國貴族墓地,時間在1931年前後,後流落海外,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器高24cm,口徑41cm,器底鑄銘文4行24字。銘文可以證明,文王之子、康氏得姓始祖康叔封是武王克殷後大分封時先封在康城,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後又徙封衞國的。康侯簋既是彌足珍貴的青銅重器,又是證明海內康氏以封國得姓的難得一見的實物資料。著名學者駢宇騫先生先生據此也認為康叔在西周第一次大分封時就被封在康城,同時他認為康侯簋就是在浚縣辛村衞國貴族墓地出土的。銘文中“徙封”是改變封地,確鑿證明康叔在封衞之前就是有封地的。
中文名
康侯簋
類    別
銅器
年    代
西周
文物原屬
河南辛村

康侯簋文物現狀

1931年從河南浚縣辛村衞候墓出土,現藏於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通高24釐米,口徑41釐米, 鑄於。侈口束頸,塗腹微鼓,高圈足加寬邊。獸首耳垂長方形小珥。頸和圈足相間排列火紋和四瓣目紋,腹部飾直條紋。器底銘文24字,記周王伐商。

康侯簋銘文

康侯簋 康侯簋
“王朿伐商邑”意思是周公攻打商邑。《史記·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康侯簋》中的這句話記載的就是周公攻打商邑,討平“三監之亂”這件事。周初攻打商邑有兩次,一是武王伐紂,一是成王時伐武庚。因為康叔封衞是在平定“三監之亂”後,因此我們才肯定這是第二次攻打商邑。“朿”,同伐。王筠《説文句讀》:“在草曰芒,在木曰朿。”段玉裁注:“朿,今作刺。”《説文》:“君殺大夫曰刺。”
“令康矦啚於衞。”意思是令康侯封改封到衞地去做衞侯。“”,《康熙字典·彳部》引《説文》曰:“,同徙。”徙就是改變封地。“啚”,《説文字根》:“孳乳為圖、鄙等字。”孳乳就是滋生。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此康侯圖當是康侯封。古文邦、封一字,圖、鄙一字。《説文》:‘邦,國也。’《廣雅·釋詁四》:‘鄙,國也。’封與鄙(應為圖)當是一名一字。”當然,“鄙”字也可以用他的常用義邊邑、城邑解釋,“啚於衞”中的鄙解釋作封邑,全句意思是讓康侯到他的新封地衞地去。西周金文稱康矦、康矦豐,《尚書·康誥》、《酒誥》稱封,《史記》稱康叔封,《左傳·定四》稱康叔,《易·晉卦》有康侯。這些不同的稱呼,都是指康姓的得姓祖康叔。康是侯衞以前的封地,《衞世家》索隱雲:“康,圻內國名。“圻內”指畿內。康叔初封時的封地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康城。
“土圖乍厥考彝”,陳夢家認為“應是康侯與沬之司徒兄弟所作文王的祠器。” [1] 

康侯簋發展歷史

辛村是河南省浚縣西境的一座小山村,靠近淇水北岸,隔岸與浮山相望。辛村地勢北面微高,坡水分東西兩股繞村側流入淇河,將村旁衝為兩條大壕溝。村中心壕溝較淺處,村民依崖鑿窯而居。1931年春天的一場暴雨過後,村民們又開始鑿窯洞,沒想到這次卻鑿出了寶貝。
此次最先出土的文物,就是康侯簋。這件青銅器的造型看上去非常厚重,口沿很寬,腹部較深,並微微鼓起。兩側還有一對獸面耳,青銅器周身裝飾着獸面紋和直稜紋。它不凡的“顏值”讓村民意識到,這是個“稀罕物”,繼而推斷下面可能有古墓。
果然,隨着挖掘的深入,大大小小的青銅器和陶器陸續出土。辛村挖出古墓的消息不脛而走,引來了大批盜墓者和文物走私商的垂涎,隨即這批文物共20餘件被陸續倒賣到歐美,康侯簋也開始了70餘年的“背井離鄉”之旅。
1977年,康侯簋成為商人銀行家布魯克·休厄爾獻給大英博物館的捐贈,此次展覽也是康侯簋入藏大英博物館後,第一次“回鄉省親”。
24字銘文記載3000年前歷史“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食器和祭祀禮器,圓口、圈足、無耳或有四耳,方座,或帶蓋;青銅或陶製,主要用於盛放食物,盛行於中國商周春秋戰國時期。而“康侯”之名來自於器物上的24字銘文,其大意是:王來討伐商的城池,把衞封賞給了康侯,沬司徒疑為紀念亡父,鑄造了這尊青銅器。
專家根據這段銘文推斷,康侯的兒子沬司徒疑是這件青銅器的製造者,所以康侯簋又別名“沬司徒疑簋”。這種獻給祖先的祭祀用禮器,被認為可以保佑並降福給子孫。
值得一提的是,康侯簋上刻着的這段銘文,還印證了西周早期“三監之亂”的歷史,因而其更是身價倍增。
所謂“三監之亂”,即武王滅商後,分商王畿為三部分,設三監治理。三監的“負責人”分別是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至於三監地域,一般認為,商都以北地區為邶;商都以南地區為鄘;商都以東地區為衞。
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攝政,管叔和蔡叔懷疑周公的作為不利於成王,於是扶持武庚一起叛亂,周王朝面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後封文王子康叔於商族故地“衞”,鎮撫商族遺民。這個衞國此後世代傳承,一直延續到了東周,直至公元前209年為秦國所滅。

康侯簋展覽

2017年3月,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在國博開展,大英博物館中的9件中國展品此次首次回國“省親”,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時期的鎛,東漢青瓷六博俑,唐代劉庭訓墓的三彩文官俑,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盤和龍首雙耳瓶等。康侯簋是彌足珍貴的青銅重器,自流失海外後,這是首次“回家”。康侯簋是證明海內康氏以封國得姓的難得一見的實物資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