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幻化

(哲學詞語)

鎖定
幻化是一個哲學詞語。幻與真相對,幻化者,猶言天地萬物變化變幻
中文名
幻化
外文名
huanhua
幻化,猶言天地萬物變化,變幻,相當於客觀唯心論。
《列子·周穆王》:“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
《列子》 的真幻觀在本土文化裏有孕育者
幻者不真而惑, 真幻對立, 定幻對立, 明幻對立。 從幻的不同類型、 真字的字形古義及道家的真人理想等可知:
《列子》 真幻論有本土來源。
1.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 有心因類型與非心因類型。
甲骨文中, 幻為予的倒形。 《説文》 曰:“ 幻, 從反予,相詐惑也”。 含義即不真而惑 ( 惑乃莫辨真否, 不定而迷),即不真不定而迷, 一般用法限於圖形認識 ( 道家不同)。
幻的異體字是眩 ( 讀音同於幻) , 眩的本義字 ( xuan) 表示迷惑、 看不清真相。
幻, 可源於變化論上之不定, 如變幻莫測, 也可來源於感覺錯誤或心理編造, 如幻視, 如夢境, 還可源於影像曲折反映本相及誤解本相, 例如沙漠裏和海上的海市蜃樓, 對以為真物者是幻相, 對了解者不是— — —類似的是, 遇到戲弄,不知易幻想, 知則無惑無幻。
因此, 幻有心因類型, 也有非心因類型。
2.漢語裏真字的一般含義指糾紛關係裏的本或本然存在漢語裏真字作名詞, 指本或本然存在, 如求真、 歸真;作副詞指本然地;作形容詞指本然的, 如真相、 真宅、 天真, 假則指認識論上非本然的, 偽指行為論上非本然的, 贗指作品之非本然的, 幻一般指圖像認識上非本然的, 妄指心因論上對象之非本然的。
可以説, 漢語裏真字的一般含義在名詞用法, 指糾紛關係裏的本或本然存在:糾紛關係裏, 談是否本然, 習慣用詞是真。
真可以是實, 可以是虛, 有真實、 真虛, 真際與實際的區分是馮友蘭新理學的重要內容。 《列子》 周穆王篇一些段落重視實與妄的對立, 實妄論是心理學角度的, 是真妄論的主要內容。
3.漢語裏真字的字形本義或字形會意即離形歸本
古文字是巫家所創, 用法上可能是集合該字讀音的幾種不同意思, 字形上只得突出一種, 其字形本義與一般含義不能畫等號, 只顯示此義受創字者之重視。
“ 真” 在甲骨文裏, 上半部是 “ 人” , 下半部是 “ 鼎”,鼎為高級祭器。 孤立地看, 難以確定其具體會意, 但可確定其一個要點, 即與 “ 神人” 有關, 而聯繫後來的用法, 其會意為, 真即某種高人的神化, 或大巫之超升。
一説, 真字從 貞字變形而來。 貞之本義乃卜問神靈,即, 通神以瞭解隱秘的本然事情。 真與貞同類, 皆通往超形世界。
真字的異體字 , 乃小篆字形, 應該比甲骨字更細緻地展示了真字的字形本義。 它結構複雜, 上面的匕 ( hua)、 即變化 (《説文》 曰:“ 匕, 變也”, 徐灝雲 :“ 匕、 化, 古今字”), 次上為目, 表示形體, 次下部分表示隱藏, 下面的八, 表乘載的工具。 會意為: 者, 變化形體而返回神秘世界或返回本原。 它與 “ 貞” , 有共點又有個。
《説文》 曰:“ 真, 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這裏, 天指神秘的超形世界, 即形上界。
《莊子·大宗師》 雲:何謂真人? 能登假於道者。 可見,以真為登假於道, 形而上者之謂道, 它與 《説文》 看法本質一致。
可見, 動詞真表示歸本、 歸於本原世界, 即本原化。從真字的幾種詞可知, 其 “ 義根” 是本。
4 .在巫家兩重世界觀裏, 形下世界為不真, 若論真幻對立則形界為幻
可見, 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為不真。
據 《漢書·楊王孫傳》, 漢武時楊王孫雲:“ 精神者天之有也, 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 各歸其真 , 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也以形體世界為不真。 他的世界觀大約屬於巫家。
在真幻對立論上, “ 不真” 的形體世界為幻界, 這種幻屬於非心因類型。
古漢字有很強繼承, 體現了巫家的兩重世界觀, 這是他們的根本觀念, 巫為人間與神秘世界的溝通者、 往來者,巫文化裏, 真字表現了兩重世界及形上界的神秘、 本宅( 老家)。
5.道家普遍認為真人超生死, 那麼生死界就不真不定而迷人、 是幻相界道家源於並超越了巫文化
道家道教的真, 是真之特殊形態, 是本或本然存在之特殊形態, 即 “ 道” :修真、 歸真 , 即修道、 歸道, 其 “ 道”指宇宙本原。
道家的真人理想, 就是修真、 歸真, 即修煉得道, 合宇宙之元真。
《莊子·大宗師》 裏, 真人之真在超生死: “ 古之真人,不知説生, 不知惡死”、 “ 能入於不生不死 ……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 此謂坐忘。 ”
淮南子·本經訓》 雲:“ 莫死莫生, 莫虛莫盈, 是謂真人。 ” — — —真人之真, 在超生死。
東漢王逸 《九思·守志》 説:“隨真人兮翱翔, 食元氣兮長存。 ” — — —真在元氣超生死。
又,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 雲:“ 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 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此其道生。 ” — — —真人合於道。
真人能長生久定, 能寡慾無迷。
那麼, 相對看, 有生死的人就是不真之人, 從長鏡頭看也是沒有確定的存在, 人生百年於大化世界如泡似影, 而且, 生命充滿各種慾望, 令人迷惑:生死界就是不真不定而迷人之界, 是幻相界, 因為, 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在道家本體論上, 各種形體世界都是現象世界, 都是生死界, 都是幻化世界。
6.一定要區分兩個比較系統— — —道家真幻異於日常真幻
在日常系統裏, 有生命有實感的人是本體的人, 是真人, 稻草人是假人, 物影誤為人是幻覺、 幻人。
在道家的本體論系統裏, 道為本體, 本體的人是居道的人, 形相的人是幻人。
皆以本體為真, 本體所指不同, 則比較而來的幻之定位不同。
只要理解本體為真及真幻的比較, 道家的推論就容易理解, 沒有怪誕感。
7.《列子》真幻觀與真幻論, 本質一樣
《列子》 雲幻化不異生死, 以生死者萬物為幻, 隱含的意思是以超生死為真, 另外, 《列子》 周穆王篇雲 “ 古之真人, 其覺自忘, 其寢不夢” , 《莊子·大宗師》 則曰 “ 古之真人, 其寢不夢, 其覺無憂” , 文本一致:故而, 《列子》 的真幻觀與道家的普遍觀念, 相吻合。
另外, 漢武時楊王孫雲 “ 離形歸真”, 《列子》 天瑞篇雲“ 歸其真宅” , 也有一致。
先秦思想史上, 在現存文獻內, 幻化觀只是推理隱含而已, 除了 《列子》 , 無人明確表述過, 因此不能論其歷史脈絡。
可見, 《列子》 的真幻論與中華本土的 “ 幻” 字觀、“真” 字觀、 “真人” 觀及其隱含的真幻世界觀, 本質一樣。因此, 《列子》 的真幻論可以由先秦本土文化孕育而生。 [1] 
參考資料
  • 1.    《列子》《道藏》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