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幸災樂禍

(漢語成語)

鎖定
幸災樂禍(拼音:xìng zāi lè huò)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左傳·莊公二十年》。 [2] 
幸災樂禍指看到別人遭到災禍反而很高興。 [2]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1] 
中文名
幸災樂禍
拼    音
xìng zāi lè huò
近義詞
落井下石
反義詞
同病相憐悲天憫人
出    處
《左傳·僖公十四年》
注音字母
ㄒㄧㄥˋ ㄗㄞ ㄌㄜˋ ㄏㄨㄛ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幸災樂禍成語出處

“幸災”,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秦飢,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 [2] 
“樂禍”,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年》:“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 [2] 
後世根據這兩個典故引申出成語“幸災樂禍”。 [2] 

幸災樂禍成語故事

晉惠公幸災
春秋時期,晉國一度內亂,公子夷吾逃到秦國避難,得到了秦國的照顧和幫助。他發誓説,有朝一日他登上王位,一定割地重酬秦國之大恩。後來,他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如願登上王位,即晉惠公,但卻不再提割地酬謝秦國救助他的事情。 [3] 
晉惠公即位第四年,國內發生饑荒。秦國不計前嫌,給晉國運去了大量粟米。不料第二年的冬天,秦國也發生了大災荒,而這一年,晉國的收成不錯。於是,秦國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想不到卻遭到拒絕。 [3] 
晉國的大夫慶鄭竭力勸説晉惠公:“辜負別人的恩惠就會失去親人;幸災樂禍是不仁的表現;貪心不足,捨不得用財物去救濟別人是一種不祥之兆;使鄰國產生怨恨就是不義的行為。這四種是立國的基本道德,如果都喪失的話,用什麼來維護自己國家的生存呢?” [3] 
另一位大夫虢射卻持反對意見,他説:“我們既已背棄了割讓土地的諾言,給不給糧食還有什麼關係呢?”慶鄭反駁説:“背棄了信義,得罪了鄰國,一旦我們發生什麼災禍,還有哪個國家來幫助我們呢?” [3] 
虢射説:“我們既然無法消除秦國對我們的怨恨,賣糧食給他們反而會使我們的敵人增強實力,不如不給。” [3] 
慶鄭再一次勸告説:“背棄恩惠,幸災樂禍的行為,就連一般百姓都是唾棄的(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親近的人會因此而結仇,何況本是冤家敵人呢?”但晉惠公始終不肯採納慶鄭的意見。晉國的行為最終激怒了秦國。第二年,秦穆公就出兵攻打晉國,並活捉了晉惠公。 [3] 
王子頹樂禍
春秋時期,周莊王死後,他的兒子釐王、孫子惠王相繼即位。當惠王剛繼位時,有五個大夫發動叛亂,將惠王趕走,擁立莊王的兒子頹做國君。王子頹非常高興,邀請這五個大夫來喝酒,宴會上還叫樂師奏古樂助興。當時有人聽了這個消息後説:“我聽人家説,悲哀和歡樂不適時,必有災禍臨身。現在王子頹歌舞不倦,是以災禍為樂了。” [4] 

幸災樂禍成語寓意

公子夷吾逃到秦國避難,得到了秦國的照顧和幫助,不但在秦國有難時不知恩圖報,反而幸災樂禍。中國曆來講究知恩圖報,講究將心比心。福禍、榮辱、得失、沉浮,凡此種種人生常常伴隨的境遇,隨時都會出現。老子説:“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的事物總是對立統一的,都有一定的度,都在適時轉化。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有之,動輒得咎的時候有之。今日幸災樂禍,明朝禍及己身,若是他人都幸災樂禍,心情又該如何。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對於他人的災難都不可幸災樂禍。 [3] 

幸災樂禍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幸災樂禍”指看到別人遭到災禍反而很高興。 [2]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1] 
  • 運用示例
南朝·梁·沈約《宋書·沈攸之傳》:“而攸之始奉國諱,喜見於容,普天同哀,己以為慶。此其樂禍幸災,大逆之罪一也。” [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闈,幸災樂禍,首為逆亂……此皆陷身滅族之本也。” [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五:“幸災樂禍千人有,替力分憂半個無!” [2] 
現代·茅盾《聞笑有感》:“這中間並無惡意,當然也未必帶有幸災樂禍的成分。” [2] 
參考資料
  • 1.    幸災樂禍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8]
  • 2.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1230
  • 3.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938
  • 4.    崔宗雲編寫. 常用成語故事選[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78.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