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年總量

鎖定
年總量是一個很廣義的詞,例如年太陽輻射總量、年降水總量、年徑流量、年蒸發量等。
中文名
年總量
外文名
annual amount
定    義
某個氣候要素的一年總和
常    見
年降水總量
類    別
氣象名詞
年太陽輻射總量
太陽輻射總量指的是一年內水平面上太陽輻射的累計值。
蒙沛南等(1998) [1]  在南寧地區對太陽能利用裝置的太陽輻射總量的研究時,得出以下結論:一般地説,秋冬朝南偏西為好,傾角在35°左右為佳。而在夏季,斜面朝向並不特別重要,關鍵其傾角要小,對朝南來説,傾角在0°~ 10°為佳。2月、3月、9月及10月這4個月中,斜面朝南最好,傾角設計在當地緯度附近最佳。特別是,有了本文的計算數據,對那些經常可調方位角和傾斜角的太陽能利用裝置,我們可以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經常調整到最佳方位及最佳傾角的附近,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其太陽能的利用效率。
年降水總量
年降水量是指一年內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和固態(經融化後)降水,沒有經過蒸發、滲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它的單位是毫米。把一個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稱為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該地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0935毫米,據記載,在1861年曾達到20447毫米,被稱為世界的“雨極”或“濕極”。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是位於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到1971年為止,那裏已有400年沒有下一場雨。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屬台灣省的火燒寮,那裏的年平均降水量達6489毫米;年最大降雨量多達8409毫米。 我國最乾旱少雨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遜,年平均降水量是5.9毫米。
年徑流量
年徑流量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河流某一斷面的水量。將瞬時流量按時間平均,求得一年的平均流量稱為年平均流量等。並由此可以引出多年的平均值稱為多年平均年淨流量。
年蒸發量
年蒸發量指一年內蒸發量(evaporation)的總和。
蒸發量,水由液態固態轉變成氣態,逸入大氣中的過程稱為蒸發。而蒸發量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水分經蒸發而散佈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發掉的水層厚度的毫米數表示,水面或土壤的水分蒸發量,分別用不同的蒸發器測定。一般温度越高、濕度越小、風速越大、氣壓越低、則蒸發量就越大;反之蒸發量就越小。土壤蒸發量和水面蒸發量的測定,在農業生產和水文工作上非常重要。雨量稀少、地下水源及流入徑流水量不多的地區,如蒸發量很大,即易發生乾旱。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氣温平均上升了0.6士0.2℃。因此人們預期,全球變暖可能會使大氣變幹,導致陸地上水體蒸發量上升。而實際結果卻與此相反,許多地區的蒸發皿蒸發量呈顯著下降趨勢。究其原因,國際上相關專家説法不一。美國著名氣候學家Peterson等人將蒸發皿蒸發量下降的現象歸因於雲量的增加;Brutsaert等人認為蒸發皿蒸發量的減少是由於地面蒸發量增加的結果;Michael從全球温度日較差變小的事實出發,在理論上解釋了蒸發皿蒸發量的下降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量的減少造成;而Stanhill和Cohen則認為雲量和氣溶膠的增加是In recent years,來全球太陽輻射下降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我國雖然在蒸發量的計算方面成果較多,但對蒸發量的變化及成因研究較少,許多研究侷限於局部地區,且採用的測站數據較少,因此很難形成系統全面的理論。
利用大量的台站資料和較長的時間尺度對我國蒸發皿蒸發量變化趨勢及其成因進行研究很有必要。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開展的"45年來中國蒸發皿蒸發量的變化特徵及其成因研究"中,申雙和等人利用中國472個氣象站1957~2001年20釐米口徑蒸發皿的實測資料,分析了我國小型蒸發皿蒸發量的變化趨勢及其變化原因。
劉敏等(2009) [2]  採用Mann-Kendall 趨勢檢驗方法和五點滑動平均法對中國蒸發皿蒸發量20 世紀近50 年蒸發皿蒸發量變化趨勢進行研究, 並採用完全相關係數法及多元線性迴歸模型分析、檢驗其主要影響因子, 主要結論如下:
(1) 中國蒸發皿蒸發量存在顯著減少趨勢的地區主要分佈在濕潤區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地區和雲貴兩省, 半乾旱半濕潤區的黃淮海地區、山東半島和藏東地區, 以及乾旱區的新疆、甘肅中部和青海省等。
(2) 在中國各氣候區中濕潤區減少速率最大, 為27.9 mm/10a; 半乾旱半濕潤區次之,為17.6 mm/10a;乾旱區最小, 為5.5 mm/10a。
(3) 20 世紀60-90 年代是蒸發皿蒸發量的穩定減少時期。四季蒸發皿蒸發量變化趨勢分析表明, 夏季減少速率最大, 每10 年減少速率為16.2 mm/10a, 其次為春季, 為9.7mm/10a, 秋冬兩季減少速率較小, 分別為4.6 mm/10a 和1.8 mm/10a。
(4) 中國蒸發皿蒸發量減少的主要影響因子是熱力因子氣温日較差和動力因子平均風速。但在乾旱區, 水分因子也很重要。西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氣温日較差的減小可能與降水和低雲量的增加有關, 而黃淮海地區則可能與全球變暖背景下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溶膠及其他污染物的增加有關, 低雲量及氣溶膠等污染物的增加導致的太陽輻射量減少從而引起蒸發皿蒸發量的較少; 平均風速的減小則主要可能由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冬季風和夏季風減弱導致我國平均風速的減小引起。
(5) 本文建立了全國、濕潤區、半乾旱半濕潤區年蒸發皿蒸發量與氣温日較差和平均風速的二元迴歸模型以及乾旱區年蒸發皿蒸發量與氣温日較差、平均風速和降水量的迴歸模型, 模型擬合精度較高, 均通過了置信水平α = 0.01 的顯著性檢驗, 這進一步證實了以上結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