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面交叉路口

鎖定
多路平面交叉路口,即道路與道路在同一平面相交的地點稱為平面交叉路口。道路藉助交叉路口相互連接形成道路系統,以解決各個方向的聯繫。
相交道路的各種車輛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彙集、通過或轉換方向,由於它們之間的相互干擾,不但交通事故多,而且會降低行車速度和通行能力。為保證公路的通行能力、減少交通延誤和提高安全度,交叉口間距應儘可能大一些。
中文名
平面交叉路口
外文名
Level Crossing
依    據
道路交通安全法
包    括
城市道路、衚衕、里巷和公路

平面交叉路口平面交叉路口的分類

平面交叉路口按幾何形狀分為:十字形平面交叉路口,環形平面交叉路口,X形平面交叉路口,T形平面交叉路口,Y形平面交叉路口,錯位平面交叉路口,多路平面交叉路口。
1、十字形平面交叉路口
即兩條道路垂直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路口,這種路口一般設置人行橫道交通信號燈。這種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簡單、交通組織方便、街角建築物容易處理,適用範圍廣,可用於相同等級或不同等級道路交叉,是最基本的平面交叉口形式。
2、環形平面交叉路口
在交叉口的中央設置一個中心島,用環道組織渠化交通,駛入交叉口的車輛一律繞島作逆時針的單向行駛,直至所要去的路口離島駛出,這種交叉形式稱為環形交叉。
優點是不論左右轉彎和直行車輛,可同時連續不斷的運行,而無需停車,尤其適用於左轉彎車輛比較多的情況。所有車輛在環道上沿着同一方向順序前進,消滅了衝突點,僅存在車輛進出環的交織點,提高了行車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交通組織簡便,對於大於或等於5路的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口更為有效。中心島綠化能起美化環境的作用。
缺點是佔地面積大,車輛繞島行駛增長了行駛距離,對左轉彎車輛尤為不利。車速低,通行能力不大。在具有大量非機動車和行人眾多的交叉口,不宜採用環形交叉。工程造價比一般平面交叉口高。
3、X形平面交叉路口
即兩條道路斜向交叉形成的平面交叉路口,在一些非主幹道路較為常見,主要受到周圍建築設施的影響。當相交的鋭角較小時將形成狹長的交叉口,對交通不利(特別是左轉車輛),鋭角街口的建築也難處理。因此,應儘量避免這種形式的交叉口。
4、T形平面交叉路口
5、Y形平面交叉路口
6、錯位平面交叉路口
平面交叉路口示意圖 平面交叉路口示意圖
7、多路平面交叉路口 [1] 

平面交叉路口平面交叉口設計原則

為科學合理規劃平面交叉口,達到交叉口交通運行安全有序,平面交叉口設計需要遵循一定原則。
1、按相交道路分類的各類交叉口,需根據其交通功能,選擇適用的按交通組織方式分類的交叉口。只有選擇了正確的交叉口形式,才能更好地處理好路口關係。
2、交叉處公路兩側的道路直線長度不小於20m。
3、當相交道路交通量較大、轉彎車輛較多而車速較高時,應設置轉彎車道。
4、平面交叉的間距應根據道路路功能,等級,及其對行車安全、通行能力和交通延誤的影響確定。
5、交叉口設計年限應與城市道路的設計年限一致,組成交叉口的各條道路等級不同時,以等級較高的道路設計年限為準。
6、、二級道路作為主幹路次幹路時,應優先保證幹線道路的暢通,採取排除縱橫向干擾措施,平面交叉應保持足夠大的間距。
7、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設計,應在分析現狀交通問題的基礎上,按遠景交通需求做出改建方案,並儘可能把畸形交叉口改為正規交叉口。

平面交叉路口平面交叉口設計內容

平面交叉路口平面交叉口通行時間設計

交叉口通行時間設計,即不同交通流在通行時間上的分配和協調。在非信號燈控制路口,要靠完善交叉口的通行空間設計與合理的標誌標線設計來明確交通流的通行空間和時間。因此,採用停車讓行和減速讓行的標誌和標線設計,可明確行人和通行車流的通行權利。
在燈控路口,通行時間設計完全是信號燈燈控的配時設計。在非燈控路口,由於不同交通流的通行優先權不同,同樣存在通行時間的分配和協調。

平面交叉路口平面交叉口通行空間設計

平面通行空間以停車線為界,劃分為交叉口的內部區域和外部區域,並進行相應的設計。按照車流的形式軌跡,交叉口設計順序是從外到內 。
交叉口的外部區域設計主要是處理交叉口與路段交通供需關係的平衡與協調,解決交叉口通行能力低於路段通行能力的問題。主要設計內容:車道功能劃分、進出口車道數設計、車道寬度設計、車道拓寬設計、左右轉專用車道設計、出口道設計等。
交叉口的內部區域設計主要就是解決不同交通流之間的衝突,為各種性質的交通流提供明確的通行空間,減少交通衝突,增加安全性。主要設計內容是內部空間的渠化設計,包括非機動車通行空間設計、行人過街通行設計、交通島設計、導流線、停車待駛區設計和停車讓行線設計等。

平面交叉路口平面交叉口交通分析

同一行駛方向的車輛向不同方向分離行駛的地點稱為分流點;來自不同行駛方向的車輛以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匯合行駛的地點稱為合流點;來自不同行駛方向的車輛以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點稱為衝突點。
參考資料
  • 1.    汽車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汽車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