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次幹路

鎖定
次幹路是在城市道路網中起集散交通功能,與主幹路結合組成幹路網的區域性幹路。 [2] 
次幹路【secondary trunk road】是城市中數量較多的一般交通道路, 配合主幹路組成城市幹道網, 起聯繫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併兼有服務的功能。 [1] 
中文名
次幹路
外文名
secondary trunk road
車    道
4條車道
類    型
一般交通道路

次幹路城市道路等級劃分

城市道路等級分主幹道、次幹道、支路三級,各級紅線寬度控制:主幹道30—40米,次幹道20—24米,支路14—18米。
城市道路等級分為四類:

次幹路⑴快速路

城市道路中設有中央分隔帶,具有四條以上機動車道,全部或部分採用立體交叉與控制出入,供汽車以較高速度行駛的道路。又稱汽車專用道。快速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60-80km/h。

次幹路⑵主幹路

連接城市各分區的幹路,以交通功能為主。主幹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60km/h。主要聯繫城市中的主要工礦企業,主要交通樞紐和全市性公共場所等,為城市主要客貨運輸路線,一般紅線寬度為30~45m;

次幹路⑶次幹路

承擔主幹路與各分區間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務功能。次幹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40km/h。

次幹路⑷支路

次幹路與街坊路(小區路)的連接線,以服務功能為主。支路的設計行車速度為30km/h。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間的聯繫道路,一般紅線寬度為12~15m左右。
除上述分級外,為了明確道路的性質、區分不同的功能,道路系統應該分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兩大特徵。

次幹路次幹路特徵

次幹路(區幹道),為聯繫主要道路之間的輔助交通路線,一般紅線寬度為25~40m;
次幹路一般可設4條車道,可不設單獨非機動車道,交叉口可不設立體交叉,部分交叉口可以做擴大處理,在街道兩側允許佈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築。
是城市中數量較為多的一般交通道路,配合主幹路組成城市幹道網,起聯繫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併兼有服務的功能。次幹路又分為Ⅰ、Ⅱ、Ⅲ級。Ⅰ級設計車速40-50Km/h;Ⅱ級設計車速30-40Km/h;Ⅲ級設計車速20-30Km/h。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