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嵐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市下轄村)

鎖定
平嵐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52′。東、南兩面與乳山市相鄰,北與朱蘭夼村相接,西鄰馬格莊。隸屬盤石店鎮。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于姓先來此看山,李姓隨後遷來定居,後逐漸繁衍成村。因村莊坐落在海拔近600米的玉皇山北麓,周圍羣山環抱,且地勢較為平坦,嵐氣瀰漫,故命村名平嵐。 平嵐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21′,北緯36°52′。東、南兩面與乳山市相鄰,北與朱蘭夼村相接,西鄰馬格莊。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9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1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村東南有著名景觀平嵐瀑布,村南嶺為石英脈水晶礦點,村西有礦泉水,終年流淌,為海陽市旅遊景點之一。 2002年,全村有101户,320人。有李、於、劉、郝、王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為李姓。
中文名
平嵐村
地理位置
位於海陽市東北部
面    積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320人

平嵐村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平嵐小學,1995年撤銷。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8人。村中有5人獲農業技術員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60公斤,只能靠野菜餬口。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63年,全村收入10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在3000元以上,有小型拖拉機70餘輛、三輪車3輛、汽車3輛、摩托車22輛、電話60餘部、彩電80餘台、電冰箱18台,家庭影院、影碟機等幾乎與彩電配套。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參差不齊,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建國後,村進行了統一規劃,街道整齊寬闊,村民全部住上寬敞明亮的紅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不斷髮展,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大隊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4年投資近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2年,籌資修建了自來水工程。2000年,全村一次性安裝50餘部電話,成為電話村。

平嵐村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王喜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王喜水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先後成立了青抗先、婦救會等羣眾組織,積極開展反奸、反特、反霸鬥爭,組織青壯年支前參軍。在解放戰爭中,隨軍支前的有4人,參軍立功的有10餘人,其中有2人為國捐軀。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18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喜水、李春海、李書言、劉佔生、李書儉。 1983年,本村黨支部被評為海陽縣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後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春海、李書言、劉佔生、李書儉、劉洪軍。1999年5月,黨支部書記李書儉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