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山村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村)

鎖定
平山村隸屬於深圳市南山區桃源街道。位於桃源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福光村、塘朗村。始建於明代,先祖方東明自東莞河田遷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在平坦的山坡上建村而取名平山村.在村中還流傳着另一傳説。相傳村莊周圍有幾座小山,像屏風一樣聳立,稱為屏山,因“屏”與“平”同音,久而久之,就成了平山村。該村位於海拔432米的塘朗山丘陵區,大沙河從村西北流過。現村於20世紀9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 [1] 
中文名
平山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華南地區
地理位置
深圳市南山區桃源街道
車牌代碼
粵B

平山村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沙河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63年,屬南頭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南頭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南頭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西麗街道;1990年,屬南山區西麗街道;2002年,屬桃源街道平山社區。 [1] 

平山村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荔枝、龍眼等。1982年,香港商人租用村中土地建蔬菜基地,接着在此養殖紅蟲並投資興建工廠。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及在深圳就業為主,兼有商業經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 [1] 

平山村人口情況

2015年末,户籍人口935人,其中男性374人,女性561人;80歲以上19人,最年長者101歲(男);實際在村人口30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3526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80人。 [1] 

平山村歷史文化

平山村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主要有方、曾、陳、謝姓。第一大姓為方姓,據村裏流傳的族譜記載,方姓先祖原來生活在河南禹州一帶,後來為了逃避中原戰亂,唐末至宋初路南遷,唐乾寧三年(896年)從福建莆田遷移至今廣東潮汕地區,後輾轉遷至東莞;明弘治三年(1490年)從東莞河田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曾姓,1953年從公明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陳姓,1953年從南頭遷移至此地。第四大姓為謝姓,為該村方姓女婿,從龍華遷移至此定居,時間不詳。現存《平山村方氏族譜》,方夥興等於2005年纂修。 [1] 

平山村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1] 

平山村傳統建築

現存5座傳統廣府民居,代表性民居為平山村59號住宅,建於民國時期,佔地面積105平方米。現存宗祠3座。 [1] 
方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建於1989年,2008年重修。土木結構、面闊12.7米,進深40米,三開間三進兩天井,前堂大門兩側有立柱、整合,上方有石刻“方氏宗祠”贏額(現代複製);過天井為中堂,廳內掛有“源遠流長”牌匾,此堂用於接待賓客。 [1] 
西溪方公祠,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民國時期重修,2008年重建,佔地面積125平方米,三開間二進。懸掛在正門上方的匾額“西溪方公祠”書於清代(現代複製)。 [1] 
廣腸方公祠,始建於清代,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正門上懸掛匾額“廣腸方公祠”。 [1] 
村中碉樓始建於民國時期,為土木石結構,高4層,有天台女兒牆、紅帶、對角抹角統鬥、錦鯉吐珠排水口,長方豎形及圓形射擊孔,石砌窗户,內有木製樓板及樓梯。 [1] 
觀音廟,始建於清代,1998年重建觀音新廟,供奉觀音。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以及逢年過節,村民自發祭拜。 [1] 

平山村地方習俗

每年重陽節,該村村民集體到大砌村、王京坑村祭祖。 [1] 
平山村有舞獅技藝,形成於近代,主要用於節日表演,原本有許多表演內容。現主要在正月初一到每家每户“拜家門”。 [1] 

平山村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茶果、年糕、米餅、煎堆(春節)、壽粉(冬至)等。 [1] 

平山村公共設施

留仙大道、學苑大道、麗山路、平山一路、平山二路經過該村,深圳地鐵5號線在村旁設大學城站。20世紀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中期通電,90年代初通電話,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聯網。平山小學,有6個年級,24個班,2015年末在校學生1103人,教職工66人;桑泰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350人,教職工48人。村內還建有平山公園、老年服務中心、紅花嶺圖書館及籃球場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