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安草龍燈

鎖定
平安草龍燈是一種流傳於安徽省東至縣木塔鄉的傳統民俗文藝活動。傳説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藝技起源於宋代木塔鎮方氏家族的祭天活動。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由方氏家族發起,於當日夜晚遊行。列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文名
平安草龍燈
遺產級別
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
皖政[2008]93號
批准日期
2008年12月4日
項目編號
Ⅲ—23
申報單位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

平安草龍燈歷史淵源

公元1164年,木塔方氏由河南禹州經安徽徽州遷至肈基(即木塔),繁衍生息。百年後,當地暴發蟲災及人瘟,禾木枯敗,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生命瀕臨滅絕。上天雷公聞息,急派東海龍王就近前往查看,療救蒼生。海龍王受命,前往災區,四處一走,驚駭淚流。遂化身為一郎中,施藥救人,並治蟲害。於是百姓康復,禾木轉生,一切恢復正常。一天,在方氏族長的帶領下,全族人員圍跪於郎中周圍,磕頭拜謝,抬頭一看,卻不見郎中蹤跡,只見一條青龍騰雲而去,大夥這才明白原有神靈救助。這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日。為紀念神龍,感謝上蒼,方氏家族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取田間剛收割的稻禾捆紮草龍,全身插滿香火,由九名青壯年抬着遊行於街道和村落之間,所到之處,羣眾燃放鞭炮,跪地拜迎。游龍時鑼鼓相伴,聲勢熱鬧,民意虔誠。一則紀念神龍,二則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
至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時期)蒙古族專政,擔心人數眾多的漢族聚眾謀反,推翻政權,於是禁止民間一切民眾聚集性活動,方氏家族遊草龍燈的習俗,隨之淡落。至1402年(明洪武年間)提倡恢復漢族文化,方氏家族草龍燈復興,並隨朝代更替,賦於更多的文化內涵。江西浮樑居士計安邦題詠“紫垣騰躍見於田,拱揖千家氣勢全,八佰鐘聲龍會集,商賈共展萬斯年”,此詩正是當年草龍燈隆興的見證。後來,方氏草龍燈年年舉辦,從未間斷。不但對傳承習俗給予了豐富和健康發展,同時賦於了加強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藴含。 [1] 

平安草龍燈表現形式

木塔平安草龍燈根植於東至縣當地,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手工技藝。龍身用純稻草扎捆而成,外部包豔紙及綢布,不同於其他的龍燈(其他龍燈均用綢布縫製而成),古名曰草龍。龍身全長8米,圍長1.2米,角長1米。 [2] 
草龍燈遊行時伴有音樂,鑼鼓和舞蹈。後來又加入了嗩吶與洋號。音響不僅鏗鏘、奔放,而且細膩、流暢,強弱互襯,悦耳動人。九名游龍者,身體健壯,步伐輕盈,左閃右挪,前後協調,首尾連貫。加上煙花、香火及燈光的映襯,真如同蛟龍出海,氣勢凜凜。
遊行時,龍身遍插香火,龍眼強光遠射(強光電筒),九名游龍者遊舞(其中舞龍身八人,一人舞龍珠),遠看夜色中如同一條火龍追逐着明珠。四周觀眾雲集,摩肩接踵,笑唱之聲不絕於耳。深夜十二點,舞龍完畢,於是將草龍堆集於村口“行火昇天”。一則祈求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二則倡導和睦相鄰,互尊互重。 [1] 

平安草龍燈傳承保護

木塔平安草龍燈僅靠“口傳身教”的方式傳承,隨着20世紀末、21世紀初老藝人的先後去世,精湛的技藝即將失傳,演出已顯遜色,加上年輕人對花燈藝術價值的認識不深,缺少自覺繼承者。 [2]  20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當地高度重視民間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民間文化、技藝等如同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木塔方氏草龍燈更是乘浪而上,逾顯精彩,它不但繼承了傳統的習俗,也賦於了新時代內涵。古時的草龍燈不過是方氏家族的族習,一切活動侷限於家族內部,而後世方氏草龍燈已走出族限,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慶祝活動,通過草龍燈的舉辦,民眾之間增加了往來,密切了親情,構建了社會和諧。 [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