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太陽

鎖定
平太陽或假太陽是一個假想的天體,它每年和真太陽同時從春分點出發,在天赤道上從西向東勻速運行,這個速度相當於真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平均速度,最後和真太陽同時回到春分點。
中文名
平太陽
外文名
mean sun
應    用
天文、測繪
見載刊物
《天文學名詞(第二版)》 科學出版社
公佈時間
1998年 [3] 

平太陽來源

平太陽是美國天文學家紐康(simon newcomb)提出來的,主要是為了得到一個均勻適用的日常時間。

平太陽平太陽日、時

平太陽概念

平太陽日太陽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的時間間隔,稱為真太陽日。我們知道,地球沿着橢圓形軌道運動的,太陽位於該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因此,在一年中,日地距離不斷改變。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軌道上運動的方式是它和太陽所聯結的直線在相同時間內所劃過的面積相等,可見,地球在軌道上做的是不等速運動,這樣一來,一年之內真太陽日的長度便不斷改變,不易選做計時單位,於是引進平太陽的概念。天文學上假定由一個太陽(平太陽)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黃赤道上)作等速運行,其速度等於運行在黃赤道上真太陽的平均速度,這個假想的太陽連續兩次上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一個平太陽日,這也相當於把一年中真太陽日的平均稱為平太陽日,並且把1/24平太陽日取為1平太陽時。通常所謂的“日”和“時”,就是平太陽日和平太陽時的簡稱。 [1] 

平太陽標準

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不均勻,又因黃道和天赤道不在同一平面內,所以一年中真太陽日的長短不一樣,用它來計時很不方便。在天文學中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假想有一天體在天球赤道上以勻速由西向東運行;此速度等於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平均速度。這個假想的天體,稱為“平太陽”。平太陽相繼兩次下中天所經歷的時間(即一年內真太陽日的平均值)叫平太陽日。平太陽日比恆星日約長4分鐘。一平太陽日分為24平太陽小時,一平太陽小時分為60平太陽分,一平太陽分又分為60平太陽秒。這些就是平常所使用的時間單位。
1960 年以前,CIPM(世界度量衡標準會議)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 86400 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 1秒 = 1/86400 平均太陽日。 然而地球自轉並不穩定,會因其他星體引力的牽引而改變。1960~1967 年 CIPM 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 31556925.9747 分之 一。 [2] 
我們在生活中通常使用的是平太陽日/時,但也有別的太陽日/時。

平太陽計時方法

簡由於真太陽的運行速度和時角變化率不均勻,不適於作為計量均勻時間的基準,在天文學中引入平太陽。它在天赤道上作勻速運動,其速度與真太陽的平均速度相一致。一個地方的平太陽時以平太陽對於該地子午圈的時角來度量。平太陽在該地下中天的瞬間作為平太陽時零時。平太陽時與平恆星時之間有相互換算關係。真太陽時與平太陽時的時刻之差即為時差
由於太陽在黃道上作變速運動,而黃道又向赤道傾斜,所以一年四季的真太陽日長短不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便。天文學上假設一個假想點,它每年和真太陽同時從春分點出發,也同時回到春分點來;不過它是從西向東在天球赤道上以均勻速度運行。這樣的一個假想點叫平太陽。平太陽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的時間間隔,叫做平太陽日。1平太陽日有分為24平太陽時……等等。這個施加系統稱為平太陽時,簡稱平時。平時是以平太陽下中天起算的,平太陽時定義為:平太陽的時角加12小時。 [1] 

平太陽平太陽秒

1820年,法國科學院正式提出了秒長的定義:全年中所有真太陽日的平均長度的86 400分之一為1秒,即平太陽秒。但是,這個定義只有理論上的意義,在實際測定和應用中頗不方便。
參考資料
  • 1.    北京天文館.科學技術名詞解釋:天文部分: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 2.    倪廣仁 , 和康元 , 楊廷高.秒定義的由來與變遷(二):天文愛好者,2005 (1) :23-25
  • 3.    平太陽  .911查詢[引用日期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