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原鷚新疆亞種

鎖定
平原鷚新疆亞種(學名:Anthus campestris griseus)是雀形目鶺鴒科鳥類,屬小型鳴禽。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常做有規律的上、下襬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適於在地面行走。棲息於濕地附近,每巢產5-7枚卵。平原鷚的體形較田鷚略小,上體灰褐色,頭頂及上背具暗褐色縱紋;翅和尾暗褐色,具棕白色狹緣。多棲息於河灘、谷地、沼澤、草地、林間空地及居民點附近。
中文名
平原鷚新疆亞種
拉丁學名
Anthus campestris griseus
外文名
Tawny Pipi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鶺鴒科
鷚屬
平原鷚
亞    種
平原鷚新疆亞種
命名時間
Nicoll, 1920

平原鷚新疆亞種生活習性

棲息於開闊平原和低山山腳地帶,有時出現在林緣、林中草地、河灘、沼澤、草地、林間空地及居民點附近。多成對活動,在地上巖枝節走覓食,受驚動即飛向樹枝或岩石上。食物主要為昆蟲,多為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的昆蟲及幼蟲,食物缺乏時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平原鷚的鳴聲為響亮而憂鬱的cher-lee聲;叫聲包括清晰響亮的tchilip或tzeep及洪亮圓潤的chep。 [2] 
平原鷚新疆亞種(圖3) 平原鷚新疆亞種(圖3) [3]
平原鷚新疆亞種(圖4) 平原鷚新疆亞種(圖4) [4]

平原鷚新疆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哈薩克斯坦,阿富汗,伊朗,中國西北部(天山,新疆)和蒙古中南部,在亞洲的南方和西南部越冬。 [5] 

平原鷚新疆亞種繁殖方式

平原鷚新疆亞種(圖5) 平原鷚新疆亞種(圖5) [6]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水邊、河邊、湖畔、沼澤地附近的草地和農田地邊,較凹陷的地方或草叢根旁,由草莖、葉構成,藉助草叢的掩護一般不易發現。巢呈杯狀,內墊以軟草、獸毛等;通常產卵4-6枚,卵白色、淡綠色、淡紅色或褐灰色,顏色變化較大,其上佈滿暗色或紫爭斑點。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3-14天,在巢期12-14天。 [2] 

平原鷚新疆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7]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平原鷚新疆亞種外形特徵

平原鷚新疆亞種(圖2) 平原鷚新疆亞種(圖2) [1]
平原鷚新疆亞種體長約18釐米。體型略小而腿較短,姿勢較平。沙灰色上體的縱紋不明顯,淺皮黃色下體幾無細紋(除亞成鳥外)。於手中時後爪較理氏鷚顯短而彎曲且跗蹠較短(<28毫米)。似田鷚但尾較長。
成鳥:額、頭頂及後頸深褐色,具黑褐色羽軸紋;肩、背、腰黑褐色;上體具不明顯的羽軸紋,尾羽暗褐色,外具棕色狹緣;最外側一對尾羽棕白色,內近尾基處具暗棕色寬緣;中覆羽毛大覆羽暗褐,具棕色寬緣;飛褐色,具棕白色狹級飛羽暗褐,具淡棕色羽緣,羽緣處色較淡,呈棕白色;下體乳白色;胸部沾棕,並具較大的暗褐色羽軸紋;尾下覆羽沾棕。虹膜暗褐;嘴暗褐;下嘴基、跗躔和趾淡褐色;爪褐色;後爪較淡;呈淡黃色。虹膜深褐。
大小量度:體重♂ 22-26 g,♀24-30g;體長♂152 -190 mm,♀150mm-170;嘴峯♂ 12-16 mm,♀12-15 mm;翅♂82 -92 mm,♀80-94mm;尾♂67-83 mm,♀64-74mm;跗蹠♂24-25 mm,♀20-27 mm。(注:雄性——♂;雌性——♀)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