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營

鎖定
常營位於朝陽區東部,原屬通州區,1958年劃歸朝陽,為北京回族聚集地之一。明初大將常遇春北攻元大都曾在鄉域內屯兵紮營,稱為常營,後成為回族聚居地。鄉政府駐常營村,成為今朝陽區常營回族鄉。
中文名
常營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北京
地名來源
常遇春在此紮寨
所屬國家
中國

常營名稱來歷

元末,朱元璋起義推翻元朝的黑暗統治建立明朝。相傳朱元璋在攻克元大都(北京)時,手下大將常遇春在此安營,故稱為常營。常遇春等軍的屯駐地多以“營”字為名,如朝陽的常營、康營,順義的高麗營、回民營,大興的薛營、指揮營等。

常營地理位置

西與平房鄉黃渠村接壤,南鄰管莊鄉,北與金盞鄉東壩鄉為界。轄區面積9.3平方公里,屬於定福莊邊緣集團,是北京市近郊區及綠化隔離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1] 

常營發展歷史

常營在歷史上一直屬通州管轄。1958年4月5日,將通州區的常營、樓梓莊咸寧侯公主墳等4鄉劃歸朝陽管轄,當時仍稱“常營”(見中國共產黨北京朝陽區歷史大事記》第82頁)。後來人民公社化,於是年8月25日撤鄉並社,把常營劃為朝陽人民公社的下屬單位,並改“常營”為“長營”(見上述大事記第85頁)。1984年3月26日,恢復民族鄉建制,但仍稱“長營”。直到2000年6月25日正名,恢復了“常營”原來的稱謂。

常營宗教文化

清真古寺
清真古寺(2張)
一般在穆斯林聚居地都建有清真寺。鄉內清真寺是北京地區歷史悠久的清真寺之一。寺內保存的清嘉慶元年(1796)的重修碑記載,該寺始建於正德年間(1506至1522)。而元大都是洪武元年(1368)被明軍攻克,而後屯兵大都周圍,作為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屯兵之地的常營,其歷史應該比常營清真寺還要悠久(參閲《北京文史資料》第63輯《談談北京的伊斯蘭教》一文)。

常營行政區劃

常營回族鄉原由10個行政村和1個農村居委會組成,自2001年啓動舊村拆遷和安置,現已全部完成舊村拆遷和安置工作,其中,原有常營1-7村和常營一居等8個回民村(居)安置於常營民族家園小區內,五里橋、十里堡和草房村等3個漢民村安置於連心園小區。2004年常營回族鄉增掛地區辦事處牌子,行使雙重管理職能。2008年10月地區全面實行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現建成6個社區,其中商品房開發形成的城市社區3個,分別為鑫兆佳園社區、萬象新天社區和蘋果派社區);因城市居民拆遷安置形成的老舊社區1個,即薈萬鴻社區;常營鄉原有村(居)民拆遷後建成的農民新村社區2個,即常營民族家園社區和連心園社區。

常營人口

截止到2010年9月底,地區總人口約7.4萬人,常住人口49790人,其中本區户籍人口16253人(含回族人口約7000人),人户分離的約33537人;外來流動人口約24404人。

常營交通

常營交通位置歷來重要。據《北京市朝陽區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常營人民的生活極不穩定,民謠:“常營回民三宗寶:推小車,賣乾草,拉洋車的也不少。”這裏的“拉洋車”説的就是常營南臨管莊、西南臨三間房、東臨東十里堡、草房的便利交通。如今,管莊路(又名東葦路)和朝陽北路分別貫穿常營地區的西部和中部,穿過的公交線路有:488、566、675、731支線、991、306等公交線路,地鐵六號線也已開通,其交通位置的重要性更加顯著。

常營社會事業

地區內有大專院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幼兒園3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衞生服務站4個;郊野公園1個;公交總站1個,公交線路9條,公交站點11個,在建的還有地鐵6號線;現有超市3家,大型餐飲企業4家;銀行儲蓄所1個。 [1] 
常營地區在積極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同時,也開設了網上社區,通過線下運動健身、線上文化娛樂等方式,極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