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席承藩

鎖定
席承藩(1915年10月1日—2002年4月19日),山西文水人,土壤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1] 
1939年席承藩從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畢業後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9年獲得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農學院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後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53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土壤隊研究員、副隊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土壤詳測製圖研究組(室)主任、土壤地理研究室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4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7歲 [2] 
席承藩長期從事土壤地理研究和土壤資源合理利用研究 [1]  ,首次完成了1:100萬中國土壤圖,並主編彙總了《中國土壤》專著 [3] 
中文名
席承藩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西省文水縣
出生日期
1915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
2002年4月19日
畢業院校
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
職    業
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中國土壤》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席承藩人物生平

席承藩
席承藩(4張)
1915年10月1日,席承藩出生于山西文水。
1935年—1939年,就讀於北平大學農學院(今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化學系,並獲得農學學士學位 [4] 
1939年—1946年,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擔任技正。
1945年,日寇投降,席承藩正困居景德鎮,忽接電報,要求進南京,因上行翻山經新四軍防區,到達南京,接收了所址,並協助接收了中央研究院的院址。
1947年—1949年,就讀於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農學院,並獲得碩士學位。
1950年後,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
1953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土壤隊(後改名為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副隊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土壤詳測製圖研究組(室)主任、土壤地理研究室主任等職。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 
2002年4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7歲,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園 [3] 

席承藩主要成就

席承藩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席承藩主持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並擔任技術指導。建立土壤基層分類單元,編制了首幅1∶1000000中國土壤圖。參與“六五”黃淮海平原區域治理攻關任務,對該區域作出了更加客觀實際的重新評估。提出了重視長江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土壤潛育化的觀點。對紅壤丘陵區與嚴重侵蝕的花崗岩區的治理,取得實效。提出了中國土壤基層分類的新途徑,土種是在一定的地理景觀部位,由土壤剖面性態特徵基本一致的一羣土壤實體組成,它是土壤分類系統的基礎分類實體,並不依附於高級分類單元 [2] 
席承藩在土壤分類、調查製圖、資源開發利用、區域綜合治理及土壤詳測製圖等領域,均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先後參與了華北平原、長江流域、南方山地等區域的土壤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與成果彙編、長江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等工作,為中國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數據。在土壤分類、詳測製圖研究中,首次制訂了土然壤基層分類與命名原則;還擬訂了全國各級分類系統。首次完成了1:100萬中國土壤圖,井主編彙總了中國土壤專著,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壤分類、命名體系。在華北平原土壤研究中,總結出旱澇、鹽鹼、風沙、瘠薄為平原低產的主要原因;並選點整治,提出了科學治理與合理改良利用平原土壤的途徑。曾參加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和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等國家攻關任務 [5] 
“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影響及其對策研究”是國家科委委託中國科學院主持的“六五”、“七五”攻關課題之一,席承藩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了此項工作,同時受聘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寫組中國科學院方面的首席科學家。在他的指導和支持下,於1994年編輯出版了《長江流域土壤與生態環境建設》專著,並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有關庫區移民環境容量、上游水土流失與泥沙沉淤、中游地區土壤沼澤化與潛育化、河口三角洲沿岸砂壤質土區鹽漬化潛在威脅等問題及對防治對策措施等研究成果均編入“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對環境影響報告書”,作為法律文本提交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審議決,為三峽工程的科學決策起了重要作用 [5] 
  • 學術論著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先後主編和合作編著學術專著和圖集《中國自然區劃概要》《中國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土壤地理)》《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等30餘本,發表論文300餘篇 [5] 
  • 學術交流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先後應邀到前蘇聯、澳大利亞、法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進行學術活動和講學 [5] 
  • 承擔項目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先後參加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和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等國家攻關任務 [5]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先後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獎勵10餘次 [5]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中國自然區劃概要》(主編)
國家農委農業區劃二等獎
《泰和縣自然資源與農業區劃》(主編)
國家農委農業區劃二等獎
《中國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主編)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土壤》(第二版)(參與編寫)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黃淮海平原區域綜合治理(參與的科研攻關項目)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黃淮海平原區域綜合治理(參與的科研攻關項目)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席承藩人才培養

席承藩堅持在實踐中培養優秀科技人才,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席承藩和熊毅親自率領600餘人(其中包括提前從多所大學錄用的100名大學畢業生),在華北平原、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2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開展歷時三年的土壤調查 [6] 

席承藩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8年
國務院二級表彰獎勵
1995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席承藩社會任職

席承藩兼任中國科學院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評價首席科學家;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兼土壤發生分類和土壤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土壤學會第三、四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及自然資源委員會委員;人與生物圈(MAB)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土壤分類參比基礎(IRB)人為土單元召集人;《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編委等職 [7] 

席承藩人物評價

席承藩在土壤分類、調查製圖、資源開發利用、區域綜合治理及土壤 詳測製圖等領域均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野外考察的足跡遍及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為中國土壤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  。席承藩為中國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數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7]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評)
席承藩是中國土壤基層分類與土壤詳測製圖的先驅者之一 [4] (中國農業大學校友會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