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帛(拼音:bó)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白,從巾,白兼表音,本義指一種白色的絲織品,後作為絲織品的總稱。甲骨文卜辭中多用作地名。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漢典網 [3] 
中文名
拼    音
注音字母
ㄅㄛˊ
平水韻部
入聲·十一陌 [4] 
部    首
白、巾
總筆畫
5+3、3+5
筆順編號
32511252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U+5E1B
五    筆
RMHJ(86、98)
倉頡碼
HALB
四角碼
2622₇
字    級
二級(編號:3965) [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帛”字早見於甲骨文,歷經數世仍然保持它原來的結構,從“”,從“”。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完全一致。小篆也一樣,只是筆畫規整一些。隸書依循了小篆的形體結構。《説文解字·巾部》:“帛,繒也。從巾,白聲。”許慎認為“帛”為形聲字,有人則認為“白”除了表聲外,也表意。因此“帛”的本義是指“白色的絲綢”。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帛,今之璧色繒也。”所謂璧色繒就是白色繒,即白色絲綢。可知“白”在“帛”字中既表聲,也表示繒的顏色。“帛”字又從“巾”,巾就是佩巾。“巾”和“白”構成“帛”,其意思應是:用白色絲織品做的佩巾。“白”、“巾”和“帛”三字均見於甲骨文,這一事實説明蠶桑業及絲織業至少在商代末期均已出現。
“帛”是由白色絲巾,後引申指“白色絲綢”。白色是絲綢的本色。由於印染術的出現,人們將白色絲綢染成各種顏色,因此“帛”又引申指“各色絲綢”,也就成為絲織品的代稱了。“帛”在古代還用作一種書寫的載體,因此又有“帛書”“簡帛文字”等説法。 [5-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絲織物的通稱。
silk
《左傳·閔公二年》:“衞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
《漢書·朱建傳》:“臣衣帛,衣帛見;臣衣褐,衣褐見,不敢易衣。”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束帛。以帛五匹為一束,古代用作聘問、饋贈的禮物。

《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
《儀禮·士昏禮》:“皮帛必可制。”鄭玄注:“皮帛,儷皮、束帛也。”

帛書;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至於經典隱曖,方冊紛綸,簡蠹帛裂,三寫易字。”

草名。

爾雅·釋草》:“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

星名。

星經》卷下:“帛、度二星在宗星東北,主平量。”

(Bó)姓氏用字。



bái

通“白”。

《禮記·玉藻》:“親沒不髦,大帛不綏。”鄭玄注:“帛,當為白。聲之誤。大帛,謂白布冠也。”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下】【帛部】旁陌切(bó)
繒也。從巾白聲。凡帛之屬皆從帛。 [9] 

説文解字注

繒也。《糸部》曰:繒,帛也。《聘禮》《大宗伯》注皆雲:“帛,今之璧色繒也。”
從巾,白聲。旁陌切,古音在五部。 [10] 

廣韻

傍陌切,入陌竝 ‖白聲鐸部(bó)
帛,幣帛。《尚書大傳》曰:“舜修五禮、五玉、三帛。”又姓,出吳,《神仙傳》有帛和。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部】帛·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5
《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薄陌切。並音白。《説文》:繒也。《廣韻》:幣帛。《易·賁卦》:賁於丘園,束帛戔戔。《書·堯典》:五玉三帛。傳:三帛,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元,附庸之君執黃。《周禮·春官·典命注》:帛,如今璧色繒也。《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帛之冠。注:大帛,厚繒。《後漢·鄧後紀》:必書功於竹帛。注:帛謂縑素。
又執帛,官名《前漢·曹參傳》:乃封參為執帛。注:張晏曰:執帛,孤卿也。或曰楚官名。
又草名。《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以名雲。
又姓。《神仙傳》:吳有帛和。《水經注》:瀍水西有帛仲理墓。
又葉僕各切。音薄。《禮·禮運》:以烹以炙,以為醴酪。治其絲麻,以為布帛。又:疏布以羃,衣其澣帛。醴盞以獻,薦其燔炙。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演示

書寫 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ăk
王力系統
b
eak
董同龢系統
uăk
周法高系統
b
rwak
李方桂系統
b
rak
西漢



東漢





rak


r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陌麥昔錫

riwek
北魏後期北齊
陌麥昔錫

riwek
齊梁陳北周隋
陌麥昔錫

riwe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ɐk
擬音/王力系統

b
ɐk
擬音/董同龢系統

ɐk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ak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ɐk
擬音/陳新雄系統

a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陌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傍陌切
bʰɐk
集韻
入聲
二十陌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薄陌切
bak
禮部韻略


入聲





薄陌切

增韻


入聲





簿陌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pa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皆來





巴埋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濁
簿陌切
b‘ə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三十二彭棒硬額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2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9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4.    平水韻 十一陌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60-261
  • 6.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0-31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2[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845-846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59.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上[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635.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10.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72.
  • 13.    “帛”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