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帕萊塔西奈戰役

鎖定
帕萊塔西奈戰役(Battle of Paraitacene),又稱帕拉伊塔肯戰役,是在第二次繼業者戰爭歐邁尼斯安提柯一世之間於公元前317年的一場戰役,以平局告終。
中文名
帕萊塔西奈戰役
外文名
Battle of Paraitacene
交戰雙方
歐邁尼斯與安提柯
發生時間
公元前317年

目錄

帕萊塔西奈戰役事件背景

曾擔任馬其頓王室秘書的 攸美尼斯 曾擔任馬其頓王室秘書的 攸美尼斯
亞歷山大執政的後期開始,整個馬其頓內部就分為對立的兩派人馬。首先就是以政治新鋭帕迪卡斯為首的帝國中央派,以及與其結盟的王室秘書攸美尼斯。雖然根基較淺,卻可以通過籠絡投誠的東方貴族,形成一個混合性質的利益集團。其結果必然是觸怒原有的馬其頓舊貴族,逼着原本相互牽制的幾個家族,紛紛結成反為反對他們守舊派集團。除了要維護自己的優勢地位,還不忘給主要參與者分配穩定的優質地盤。哪怕不得人心的帕迪卡斯已兵敗身死,殘留的攸美尼斯也繼續為他們所不容。
獨眼龍安提克發行的銀幣 獨眼龍安提克發行的銀幣
中世紀手抄本插圖 被包圍在山城的攸美尼斯 中世紀手抄本插圖 被包圍在山城的攸美尼斯
在將星雲集的守舊派集團中,獨眼龍安提克無疑是最具軍事指揮水準的佼佼者。雖然甚少追隨亞歷山大本人蔘加東征的主要戰役,卻能以很少兵力為君主穩固安納托利亞交通線。等到繼業者們正式為路線問題而彼此決裂,他也迅速替代在赫勒斯滂海峽戰役中不幸戰死的克拉特魯斯,成為反攻倒算事業的急先鋒。依靠長期混跡軍中所積累的人脈與沉着冷靜的指揮風格,迅速升格為最有可能接過大統的最強者。一貫支持中央派的攸美尼斯,就曾被他的部隊包圍在山區小城內。最後雖然能僥倖逃脱,卻必須重新募集軍隊才能繼續抗爭。
整個公元前317年,和帝國攝政波利伯孔完成結盟的攸美尼斯都在為對抗安提克而做着各種準備。考慮到對手已將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握在手裏,就只能跑到東南方尋得幫助。在那裏,他獲得了前銀盾軍團指揮官安提貞尼斯的幫助,並可以從奇裏乞亞敍利亞腓尼基海岸招募新軍。後者由於同樣是中央系將領出身,才願意給老同事提供幫助。但安提克勢力的逐步壯大,也是他考慮得失的重要因素。因為只要北方的半島被控制在一個強人手裏,他的領地就容易成為軍事行動的必經之地。正因如此,已是喪家之犬的攸美尼斯才成功募集到大批士兵。
正在進行基礎訓練的馬其頓方陣步兵 正在進行基礎訓練的馬其頓方陣步兵
攸美尼斯的軍中 不乏混血兒士兵與亞洲僕從 攸美尼斯的軍中 不乏混血兒士兵與亞洲僕從
公元前316年,原本將目光聚焦在西部的安提克,忽然意識到自己的東方威脅也在與日俱增。為了儘快平息隱患,迅速動員起超過40000人的軍隊,開始從數個方向進入奇裏乞亞。其中既有隨自己征戰多年的方陣老兵與貴族重騎兵,也包括許多從希臘城市募集的僱傭軍和艦船。當然還有許多士兵與亞洲本地婦女結合後降生的混血兒羣體,他們一貫被繼業者們視為自己統治基礎的未來。
面對這種咄咄逼人的態勢,攸美尼斯與安提貞尼斯不得不選擇退讓。相比治下有許多軍事移民據點和希臘城市的安提克來説,他們的三個省份就比較缺乏此類人力資源。除了少數新城和有駐軍的中心區域,大部分地方依然由原先的亞洲貴胄們管理。因此,任何在地中海東岸對決的企圖,都可能為對手所迅速針對。好在攸美尼斯馬上想出了禍水東引策略,準備將更多省區的總督都綁上自己的戰車。安提克也為了能儘快追上他,捨棄保守的沿海南下策略,一路追着帝國前秘書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不想對方又接着向南撤退到大城蘇薩附近,甚至準備輾轉逃到更加北方的米底地區。
位於伊斯法罕附近的 帕拉伊塔肯戰場 位於伊斯法罕附近的 帕拉伊塔肯戰場
在不斷奪路狂奔的同時,攸美尼斯也從每個經過的省份都募集一些部隊。除了由馬其頓老兵留下的混血兒後裔,還有不少本地土著的輔助力量,從而確保自己的軍隊數量不至於少於40000。甚至有多達125頭的戰象隊伍,成為手裏屈指可數的不對稱優勢武器。雙方隨後在位於伊朗高原中部的貧瘠山區展開對峙,卻沒有人敢冒險發起主動攻擊。等到跨越數省遠征的安提克首先出現後勤問題,才主動轉向南方的伊斯法罕附近。由於不希望他們成功獲得補給,向來謹慎的攸美尼斯下令追擊,迫使後者必須轉身進行決戰。

帕萊塔西奈戰役戰役

安提克與攸美尼斯的佈陣 安提克與攸美尼斯的佈陣
當年夏季,厲兵秣馬的兩撥人在帕拉伊塔肯的戰場上佈置陣列。安提克按照傳統的馬其頓戰術體系,將最精鋭的3700名重騎兵部署在全軍右翼的小山丘上,並安排有數千使用弓箭或標槍的輕裝部隊提供掩護。隨後是由馬其頓士兵組成的長槍方陣團,作為整個步兵陣線的右翼進攻主導。而同樣有較高戰術機動需求的左翼,大都由招募來的希臘僱傭軍承擔。混血兒和新募亞洲籍步兵,被他們保護性地夾在陣線中央。至於由各類僕從或傭兵構成的7000輕裝騎兵,也被安排在左翼最外側位置。此外,安提克軍中也有約65頭戰象,被分別配置在右翼外側和步兵陣地的前端。他期望依靠標準的斜線攻擊模式,將軍力羸弱的對手一波帶走。
安提克手軍中的重裝騎兵數量明顯佔優 安提克手軍中的重裝騎兵數量明顯佔優
攸美尼斯的右翼騎兵 同樣有部分輕步兵提供掩護 攸美尼斯的右翼騎兵 同樣有部分輕步兵提供掩護
攸美尼斯的佈陣模式與敵方大致相當。他親率2900名重騎兵,組成全軍的右翼先鋒。超過17000人的主力重步兵居於中央,其中又以精鋭的銀盾兵執掌右路。其他大部分來自亞洲各地的輔助騎兵與輕步兵,都集中部署在左翼小山丘附近的山頭陣地。那裏同樣也被佈置了數量最多的戰象。但由於數量充足,攸美尼斯足以將戰象平均分配到更多分隊,彌補數量和士兵訓練水平差距。相比安提克的氣勢如虹,他的策略就是想辦法拖住對方右翼,繼而在混亂中尋找破局良機。
戰鬥開始,原本贏面更大的安提克陣營,卻因為內部人事問題而出現紊亂。在左翼指揮輔助輕騎兵的培松,違反了標準馬其頓戰術中的後推包圍原則。早在本方的右翼接觸到敵軍前,就帶着部下發起衝鋒。雖然他們在數量上有着近乎3:1的優勢,卻難以在質量上同攸美尼斯的重騎兵+戰象組合相提並論。因此,這波攻勢很快就陷入停滯狀態,也順帶影響了戰前定下的整體策略。對方得以從容的將部分左翼騎兵調往右路,對失去秩序的輕騎兵們發起反衝鋒。這些傭兵和僕從軍很快就招架不住,致使步兵陣線的一側門户大開。
發起衝鋒的銀盾軍團老兵 發起衝鋒的銀盾軍團老兵
面對這個絕好機會,攸美尼斯陣營中的銀盾軍團開始主導步兵線戰鬥。他們從全軍的最右側帶頭衝擊,直撲由希臘傭兵組成的安提克左翼。儘管他們都是年近半百的超齡服役者,卻經歷過自菲利普二世以來的幾乎大部分戰爭,所以在各方面都優於那些缺乏經驗的後輩。大都來自沿海城市的僱傭軍,顯然不可能擋住菁英化的馬其頓方陣。加之攸美尼斯在側翼贏得了騎兵戰勝利,便毫不費地的將他們也逐出了混戰中心。受其影響,原本也在施展右翼斜線機動的安提克步兵們,被迫進行分批撤退。他們在敵方方陣、戰象和騎兵的不斷威逼中,退到主戰場後方的山麓才穩住陣腳。在那裏,還有更早撤退至此的左翼騎兵,同樣在忙於潰敗後的重組工作。
意外的勝利讓攸美尼斯軍隊的整條戰線出現斷裂 意外的勝利讓攸美尼斯軍隊的整條戰線出現斷裂
事已至此,攸美尼斯的部隊似乎就要收穫一場大勝。但經驗老到的安提克,還是在右翼觀察到戰場局部的細微機會。由於將部分力量抽調去戰場的另一頭,他在這裏所遭遇的抵抗並不如想象中要來的激烈。同時,由於對手的全部方陣步兵都向前推進,也就造成了整條戰線的必然斷裂。
安條克便留下輕裝步兵和戰象,讓他們繼續與正面之敵周旋。自己與年僅20歲的兒子德米特里烏斯一起,率領大部分重騎兵從這個空檔中完成了穿插。結果,他們成功地從後方重擊對手,迫使大部分步兵方陣都停下來組織靜態防禦。許多人甚至擔心自己留在營地內的財物遭劫掠,要求主帥允許他們後方安頓。無可奈何的攸美尼斯只能點頭,默認一場大捷從自己的手中溜走。

帕萊塔西奈戰役戰後

由於是敵軍主動離開戰場,安提克為輿論需要而宣稱自己戰勝了對手。事實上,他的士兵因幾個分隊的潰敗而陣亡3700人,不同程度的傷者也多達4000人以上。而攸美尼斯的士兵只有540人戰死,另有1540人負傷。因此,安提克在宣佈己方獲勝的當晚,就立刻帶領全軍撤離東方。當然,這場帕拉伊塔肯戰役也絕非兩夥人的命運終局,雙方的衝突延續到伽比埃奈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