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氏桉

鎖定
布氏桉(Eucalyptus blakelyi Maiden)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喬木,高21米;樹皮光滑,斑駁,逐年脱落;嫩枝纖細,有稜。幼態葉對生,葉片革質,卵形至圓形,長7-10釐米,寬5-7釐米;成熟葉片革質,披針形,鐮狀,長9-18釐米,寬1.5-3釐米;葉柄長1.5-2.5釐米,纖細。傘形花序有花4-8朵,總梗纖細,圓形,長1-1.5釐米;花梗長3毫米;花蕾紡錘形,;帽狀體長錐形,長5-7毫米。蒴果半球形,長5-6毫米,寬5毫米,果緣不突出,果瓣4,突出萼管外。花期11-12月 [1] 
原產地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草原森林,擴展到半荒漠附近,生長於開朗地帶,樹冠較寬大,有較強的抗旱、抗低温的能力,也能耐鹼土。中國雲南昆明有栽培。 [1] 
農用材和燒柴,很少用於加工,但常常劈開用作柱材。 [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3]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布氏桉
拉丁學名
Eucalyptus blakelyi Maiden
別    名
布萊克利紅桉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10] 
桃金娘目
桃金娘科
桉屬
布氏桉
命名者及年代
Maiden,1917

布氏桉植物學史

布萊克利桉樹由William Faris Blakely(1875-1941)首次描述。威廉·布萊克利出生於新南威爾士州北部的坦特菲爾德,他年輕時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村度過。1898年,他被任命為傑諾蘭洞穴的工作人員,並於1900年調任悉尼皇家植物園的園林工作人員。1913年,他加入了國家植物標本館,最初是一名植物學助理,但後來成為植物學家,並一直擔任該職位,直到1940年退休。他是J.H.Maiden對桉樹屬進行重大修訂的同事,並於1934年出版了《桉樹索引》,這是唯一一本描述所有物種的單卷出版物,其中有許多獨立物種首次正式描述。 [6] 

布氏桉形態特徵

喬木,高21米;樹皮光滑,斑駁,逐年脱落;嫩枝纖細,有稜。幼態葉對生,葉片革質,卵形至圓形,長7-10釐米,寬5-7釐米,有白粉,具短柄;成熟葉片革質,披針形,鐮狀,長9-18釐米,寬1.5-3釐米,側脈以45度開角斜行,邊脈靠近葉緣;葉柄長1.5-2.5釐米,纖細。 [1] 
傘形花序有花4-8朵,總梗纖細,圓形,長1-1.5釐米;花梗長3毫米;花蕾紡錘形,長7-10毫米,寬4-5毫米;萼管半球形,長2-3毫米;帽狀體長錐形,長5-7毫米。蒴果半球形,長5-6毫米,寬5毫米,果緣不突出,果瓣4,突出萼管外。花期11-12月。 [1] 

布氏桉近種區別

布氏桉近似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及其變種漸尖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var. acuminata (Hook.) Blak.)只是果緣不突出。 [1] 
布氏桉類似於細葉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是一種較高的樹,具有更多的沿海棲息地,並且在基部有一個稍長的膨大的蒴蓋。布氏桉在芽中偶爾會出現白霜,顯示出它與白皮桉Eucalyptus dealbata A.Cunn. ex Schauer)的親緣關係,布氏桉與白皮桉的分佈有些重疊,但更多地出現在新南威爾士州高原西部斜坡和昆士蘭州南部的多石地點。 [6] 
布氏桉有時與白皮桉Eucalyptus dealbata A.Cunn. ex Schauer)和德懷爾桉(Eucalyptus dwyeri Maiden & Blakely)在分佈重疊的地方交錯。德氏桉和白皮桉的蒴蓋比布氏桉短得多德氏桉可以通過具有狹窄的幼葉來進一步區分。 [6] 
廣葉桉Eucalyptus amplifolia Naud. Descr.)產於新南威爾士州的沿海和高原地區,正好穿過邊界進入昆士蘭州,不同之處在於具有更大的圓形至三角形的光滑幼葉。布氏桉的幼葉通常為卵形至圓形,暗綠色至有時略帶白霜。 [6] 
另外兩個與布氏桉密切相關的物種是綠枝桉Eucalyptus chloroclada (Blakely) L.A.S. Johnson & K.D. Hill)和特力格桉(Eucalyptus terrica A. Bean),綠莖桉產於新南威爾士州的西部斜坡和平原,從Pilliga地區向北進入德克薩斯州、昆士蘭東南部的克拉科夫、坦博、迪蘭班迪地區;特力格桉產於昆士蘭東南部的英格爾伍德和沃裏克地區。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樹幹上通常有薄的紅棕色到棕色的粗糙樹皮。然而,在昆士蘭的某些地區,綠莖桉的樹皮是光滑。在這種情況下,綠莖桉可以通過使果實的圓盤平坦或僅略微隆起(通常在布氏桉中陡峭地隆起)以及具有比布氏桉更短的花蕾來分離 [6] 
在新南威爾士州西部偏遠的石質遺址上,拉克蘭河的北部和西部幾乎到達令河的西邊是紫序桉(Eucalyptus vicina L.A.S. Johnson & K.D. Hill)紫序桉的芽形狀與白皮桉和德氏桉的芽相似並且這三者的蒴蓋長度通常都比布氏桉短得多 [6] 
納氏桉(Eucalyptus nandewarica L.A.S. Johnson & K.D. Hill)出現在庫納巴拉布蘭東北部Kaputar附近山麓的一個飛地中,與布氏桉的不同之處在於納氏桉的幼葉較矮,呈狹長披針形,小芽(有時為三個),雄蕊內折。 [6] 
海綠細葉桉(Eucalyptus glaucina (Blakely) L.A.S. Johnson)分佈於新南威爾士州中北部的低海岸山脈和高地,其芽和葉較粗而與布氏桉略有不同。 [6] 
坎氏桉(Eucalyptus kabiana L.A.S. Johnson & K.D. Hill)分佈於玻璃屋山脈的Mt Beerwah,其不同之處在於其具有披針形到寬披針形、暗淡、灰綠色的幼葉和花蕾,具有較長的狹窄蒴蓋,像細葉桉。 [6] 
弗林德斯桉Eucalyptus flindersii Boomsma)分佈於北弗林德斯山脈和南澳大利亞一些附近地區的山坡和山頂,具有寬卵形至卵形、無光澤、綠色至灰綠色的幼葉和花序,通常在每個傘形花序中有3個芽。 [6] 
分佈於澳大利亞中部和西南部的吉氏桉(Eucalyptus gillenii Ewart & L.R. Kerr)和來自昆士蘭西北部的Mt Isa 地區的裸莖桉(Eucalyptus nudicaulis A. Bean)很容易通過披針形的幼葉來區分黑桉(Eucalyptus infera A. Bean)是一種來自昆士蘭州沃裏克地區的奇怪桉樹,具有典型的紅色膠芽和果實,但幼葉類似於樟葉桉(Eucalyptus camphora R.T.Baker)卵形至圓形,頂端和邊緣微缺,邊緣常具淺細圓齒。 [6] 

布氏桉產地生境

原產地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的草原森林,擴展到半荒漠附近,生長於開朗地帶,樹冠較寬大,有較強的抗旱、抗低温的能力,也能耐鹼土。中國雲南昆明有栽培。 [1]  [3]  生長於海拔150-1000米的地方,主要生長在肥力較好的緊實壤土上。原產地為均勻至夏季降雨,總降雨量在450-750毫米,定期出現相當長的乾旱;最熱月份的平均最高温度為26.5-32℃,最冷月份的平均最低温度為3-4℃,箱凍天數為5-50天。 [2] 
布氏桉原產地 布氏桉原產地

布氏桉繁殖方法

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播種並確保堆肥不會變幹。來自高海拔的物種在2℃時會經歷6-8周的冷分層。一旦第二組種子葉子長出,就可以將幼苗放入單獨的盆中,如果留得比這更長,可能不利於移盆。在初夏的時候把布氏桉種到固定位置,在第一個冬天給它們一些保護,使它們免受寒冷。種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種,在次年春末將幼樹種植在最終位置,種子有很長的生存力。 [5] 

布氏桉栽培技術

布氏桉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7] 

布氏桉主要價值

農用材和燒柴,很少用於加工,但常常劈開用作柱材。 [2]  花朵富含花蜜,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5] 

布氏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3] 
瀕危原因:由於與農業和畜牧業相關的砍伐和耕作,該物種的棲息地已經減少(G. Phillips pers. comm. 2018)。該物種受到與昆蟲有關的落葉和枯死的影響(Lowman和Heatwole 1992),儘管這種威脅的長期影響尚未量化。潛在威脅與持續下降之間的關聯需要進一步評估。
保護措施:防止進一步砍伐應該是該物種的主要恢復目標。還需要使用當地種源苗木種羣和棲息地本土的適當物種進行棲息地恢復。

布氏桉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説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8-9]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一是區域佈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7] 
  2.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7]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7]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佈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