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桉

鎖定
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大喬木,高25米;樹皮平滑,暗灰色,片狀脱落;嫩枝圓形,最嫩部分略有稜。幼態葉對生,葉片闊披針形;成熟葉片薄革質,狹披針形至披針形,稍彎曲,兩面有黑腺點;葉柄長纖細。傘形花序腋生,有花5-8朵,總梗纖細;花梗長5-7毫米;花蕾卵形;萼管長3毫米;雄蕊花葯橢圓形,縱裂。蒴果近球形,果緣突出2-3毫米,果瓣4,有時為3或5。花期12月-8月。赤桉的別名是小葉桉、桉木。
赤桉在澳大利亞的分佈最廣,除荒漠及半荒漠外,幾乎各地均有分佈。在中國栽種的面積也較廣,從華南到西南均有栽培 [1]  。喜陽,喜温暖、濕潤,耐乾旱,稍耐寒。 [2] 
木材紅色,抗腐性強,適用於枕木及木樁等;葉含油量0.14-0.28% [1]  ;赤桉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樹種;被廣泛用作蔽蔭樹、庇護樹,或用來改善環境。 [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6]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赤桉
拉丁學名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 [2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桃金娘目
桃金娘科
桉屬
分佈區域
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
命名者及年代
Dehnh.,1832
國際瀕危等級
近危(NT) [24] 

赤桉形態特徵

赤桉
赤桉(5張)
大喬木,高25米;樹皮平滑,暗灰色,片狀脱落,樹幹基部有宿存樹皮;嫩枝圓形,最嫩部分略有稜。幼態葉對生,葉片闊披針形,長6-9釐米,寬2.5-4釐米;成熟葉片薄革質,狹披針形至披針形,長6-30釐米,寬1-2釐米,稍彎曲,兩面有黑腺點,側脈以45度角斜向上,邊脈離葉緣0.7毫米;葉柄長1.5-2.5釐米,纖細。
傘形花序腋生,有花5-8朵,總梗圓形,纖細,長1-1.5釐米;花梗長5-7毫米;花蕾卵形,長8毫米;萼管半球形,長3毫米;帽狀體長6毫米,近先端急劇收縮,尖鋭;雄蕊長5-7毫米,花葯橢圓形,縱裂。蒴果近球形,寬5-6毫米,果緣突出2-3毫米,果瓣4,有時為3或5。花期12月-8月。 [1] 

赤桉生長環境

赤桉較適度的條件為海拔250米以下的地帶,年降水量為250-600毫米,冬季只有輕霜的生境;最常見於河流沿岸。生長迅速,有一定的抗旱及耐寒力。 [1] 
赤桉屬喜光樹種,由於它樹冠小,枝葉稀疏,相互廕庇較少,對光照的反應不如大葉桉、葡萄桉敏感。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力較強。在原產地耐乾旱、水濕的特性十分突出,它既可生長在年降雨量不到300毫米的稀樹草原,甚至年降雨量只有150毫米的乾旱地區.也可在河流兩岸土壤水分過多,甚至每年發生一次或數次澇災積水半月以上的地方生長。 [5] 
赤桉引入中國後,仍保持原有耐高温乾旱的特性,如四川渡口市(北緯26°41′)位於雲南高原北部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屬亞熱帶季風高原型氣候,年平均氣温20.4℃,千濕季異常明顯。冬春旱季長達7個月以上,年蒸發量大於年降雨量3倍以上,年相對濕度55%左右。年日照時數2700-2900小時。對土壤適應能力比其它桉樹強,對酸性,微鹼性土,以及較瘦薄的礫質沙壤土均能適應。在pH值8的鹼性土上,生長良好。在深厚的沖積土和紅黃壤土,生長迅速。土層過淺,生長慢且樹幹彎曲,分枝較低。對氣候的適應能力亦強,既喜温耐熱又耐寒抗霜,極端低温-9℃時,一般不受凍害。 [5] 

赤桉分佈範圍

赤桉原產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昆士蘭、北領地、新南威爾士),分佈很廣,在南緯15°-18°,是世界上引種栽培最廣的桉樹之一。 [1]  [5]  [6] 
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達曼羣島、阿根廷東北部、美國(亞利桑那州、夏威夷)、阿森松島、孟加拉國、貝寧、玻利維亞、加利福尼亞、柬埔寨、加那利羣島、南非(開普省、自由邦)、乍得、中國(中南部、東南部)、法國(法國大陸、科西嘉島)、哥斯達黎加、東愛琴海羣島、復活節島、薩爾瓦多、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希臘、印度、意大利(意大利大陸、撒丁島、西西里島)、肯尼亞、背風羣島、萊索托、利比亞、馬拉維、墨西哥(東南部、西南部)、摩洛哥、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尼科巴羣島、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馬、葡萄牙、波多黎各、盧旺達、西班牙、坦桑尼亞、外高加索、突尼斯、土耳其、烏干達、贊比亞等地有引種種植。 [7] 
在中國栽種的面積也較廣,中國南方各省均有栽培,從華南到西南均有栽培,雲南南部以及四川西南部金沙江干熱河谷的渡口市栽培較多,主要栽在“四旁”。北至陝西省漢中地區的陽平關也有栽植,生長良好。 [1]  [5] 
赤桉原產地 赤桉原產地

赤桉繁殖方法

赤桉採種

在四川盆地赤桉9-11月種子成熟,蒴果曝曬3-4天開裂,種子脱出,出種率12-17%。種子純度6-13%,千粒重0.18-0.29克,每公斤約有發育完全的純淨種子28-58萬粒,室內發芽率35-70%,場圃發芽率30-55%。在四川渡口市,赤桉種子4月和7-9月成熟, 出種率可達28%,種子千粒重0.33-0.5克,室內發茅率73-81%,均比四川盆地的赤桉種子質量高。
良種選育:赤桉良種選育工作,根據四川渡口市的經驗,優良單株選擇的標準是:7-8年生優樹,年平均高生長量3米以上,年平均胸徑生長量4.2釐米以上,樹幹通直圓滿,樹幹中上部分枝角度小於60°。冠幅4米以下。初步選出11株優樹,並進行了單株實生後代鑑定。從造林後2年生幼樹生長情況初步看出,優樹後代的生長速度和樹幹端直度都優於對照(一般母樹),其中2株優樹的後代表現更為優良,樹高比對照大41.4-42.1%,地徑大35.6-44%,樹幹端直的植株比例比對照大37.6-47.1%,初步顯示出優樹的優良遺傳特性。 [5] 

赤桉播種

赤桉種子細小,播種時要精心處理。播種牀土壤混河沙40-50%,播前用1%福爾馬林溶液噴灑滅菌,過一週後再播種播種後篩蓋一層薄薄的火土,然後用噴霧器噴濕苗牀。以後經常保持苗牀濕潤,但不可過濕。苗牀上搭蔭棚遮蔭,透光度在50%左右。播種時間以3月中旬為宜。若用芽苗移栽,應用沙質苗牀播種。 [3] 

赤桉育苗管理

赤桉採用容器苗。容器基質用50%火土,30%黃心土,其它用腐殖質土並混2%過磷酸鈣或者2%複合肥,混合均勻。容器最好採用塑料舒根容器,這種容器可以多次使用。過去普遍使用的塑料袋將逐漸被淘汰,塑料袋易使根系盤結,或定植時不撕去袋子影響幼苗生長。當幼苗長出1對真葉時移植在容器內,或出苗2周後用芽苗移栽。移栽時有菌根劑可放於容器內進行接種,苗期接種菌根菌可促進生長,移植後的容器苗放置在蔭棚內培育。
在整個幼苗培育期需用清糞水作追肥施3-4次,或採用1公斤N、P、K(12:24:12)複合肥,溶於100升水中進行噴灑,每二週噴一次。容器苗經過兩個多月的培養,可獲得健壯苗,到雨季定植時苗高不要超過25釐米。定植前需進行煉苗,有2-3周的時間讓苗木接受100%的光照,並減少澆水,停止施肥。 [3] 

赤桉栽培技術

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20] 

赤桉造林

造林密度:赤桉具有很明顯的邊緣效應,造林密度以寬行距窄株距為好,依據立地條件密度可為1.5米×3米、2米×3米或2米×4米,立地條件好的密一點,差的稀一點。
整地方式:坡度在15°以下的採用撩壕整地,大於15°採用穴坑整地。前者溝寬50釐米,深40釐米或50釐米;後者為50釐米×50釐米×50釐米或40釐米×40釐米×40釐米。施有機肥(如垃圾肥)的深一些。 [3] 

赤桉施肥

赤桉早期速生,造林時最好一次施足底肥。基肥以P肥為主,適當配N、K肥。定植時每塘施鈣鎂磷400克,有垃圾肥的再加5千克垃圾肥。赤桉對P、K肥反應敏感,具有明顯的施肥效應。造林後在林間間種綠肥。以後每年施一次追肥,每株施N、K肥各50克,直至第三四年。在行間內側開深2釐米的溝,肥料施入溝內,施後覆土。 [3] 

赤桉撫育

赤桉造林後2年即鬱閉,鬱閉後明顯出現分化,可進行疏伐。疏伐原則是去弱留強,去劣留優,但注意保持密度均勻,以1500株/公頃為宜。 [3] 

赤桉採伐

若經營紙漿材,5年可開始第一輪採伐。採伐時留根樁高10-20釐米,培養第代萌生林。當萌芽株出現3個月後,第一次伐萌,留下3株培養。再過3個月後,第二次伐萌,選留1株健壯枝培養,其餘伐除。般實生林可培育2代萌發林,或3-4代。通常,第一代萌生林的生長量要超過實生林或與實生林相近;第二代略低於實生林;第三代萌生林只有實生林的60%左右。 [3] 

赤桉下級分類

7亞種
中文名
學名

赤桉尖鋭亞種 [14]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subsp. acuta Brooker & M.W.McDonald [7] 
Brooker & M.W.McDonald,2009 [8] 
赤桉乾旱亞種 [15]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subsp. arida Brooker & M.W.McDonald [7] 
Brooker & M.W.McDonald,2009 [9] 
赤桉原亞種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subsp. camaldulensis [7] 
Dehnh.,1832 [7] 
赤桉小果亞種 [16]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subsp. minima Brooker & M.W.McDonald [7] 
Brooker & M.W.McDonald,2009 [10] 
赤桉鈍蓋亞種 [17]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subsp. obtusa (Blakely) Brooker & M.W.McDonald [7] 
(Blakely) Brooker & M.W.McDonald,2009 [11] 
赤桉亮葉亞種 [18]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subsp. refulgens Brooker & M.W.McDonald [7] 
Brooker & M.W.McDonald,2009 [12] 
赤桉亞種長蕾亞種 [19]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subsp. simulata Brooker & Kleinig [7] 
Brooker & Kleinig,1994 [13] 

赤桉主要價值

赤桉木材

木材主要用於柱材、薪材、木炭、枕木。在阿根廷、以色列、墨西哥、西班牙和泰國用於生產硬質纖維板和碎料板;在緬甸、意大利、印度、摩洛哥和西班牙主要用於紙漿。鋸成板材雖然質量很不好,但有時也用。阿根廷生產赤桉木炭用於鋼鐵工業。桉樹的纖維很短,僅為1毫米左右,所以造紙時必須混合長纖維,例如混軟材纖維或竹材纖維,即可生產包裝紙。生產紙漿都用幼林或未成熟人工林。就化學紙漿的品質來説,樹木的生長速度是一個決定因素,生長迅速的木材可以製得品質最佳的化學紙漿,其商品紙張的斷裂和張力強度極高,但拉力較低(此特性隨樹齡的增長而有所增加)些種植赤桉的國家,也有用其木材生產地板塊,但通常不用作鋸材。 [3] 

赤桉園林

赤桉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樹種,蜜的質地稠密,具有令人愉快而輕淡的木質香味,但凝固較緩慢。赤桉被廣泛用作蔽蔭樹、庇護樹,或用來改善環境。 [3] 

赤桉其他

赤桉樹皮含單寧8-17%,木材含單寧2-14%。 [3]  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土著人來説具有多種用途和意義。 [6] 

赤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6] 
種羣現狀:截至2019年,由於與農業相關的土地清理,這些棲息地已經減少。該物種清除前的地理範圍為4,038,398平方千米,下降了28.6%至2,882,650平方千米。該物種的地理範圍很廣,已知有2000多顆。該物種在很大的地理區域內仍然很常見。然而,它已大幅下降,在某些地區主要侷限於路邊、保護區和放牧圍場中的零星區域。 [6] 
瀕危原因:由於與農業和畜牧業相關的開墾和耕作,該物種的棲息地已經減少。潛在威脅與持續下降之間的關聯需要進一步評估。 [6] 
保護措施:防止進一步砍伐應該是該物種的主要恢復目標。還需要使用當地種源苗木種羣和棲息地本土的適當物種進行棲息地恢復。 [6] 

赤桉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説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21-22]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一是區域佈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20] 
  2.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20]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20]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佈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