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巴(拼音:bā),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部巨大的蛇形。本義是古代傳説中的一種可以吞食大象的蛇。四川等地自古多蟲蛇,故周代有古國以“巴”為名,故地在今四川東部和重慶一帶,後世稱四川東部和重慶一帶為“巴”。後來“巴“字不再表示蛇,而在一些方言中有了貼、貼靠的意思,於是產生了諸如鍋巴、巴結等詞彙。引申為目光黏滯之狀、則又有了巴望之詞。又用作某些詞語的後綴。 [3] 
中文名
拼    音
bā,ba
部    首
巳、乛(傳統歸己部) [4] 
五    筆
CNHN [1] 
倉    頡
AU [1] 
鄭    碼
YIA [1] 
筆    順
橫折、豎、橫、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178) [2] 
平水韻
下平聲·六麻 [5] 
總筆畫
3+1;1+3
四角碼
7771₇ [1] 
統一碼
5DF4 [1] 
筆順編號
5215 [1] 
注音字母
ㄅㄚ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有學者認為圖A的甲骨文字形是最早的“巴”字,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巴”字像一條巨蛇的形象。上部是一個張着大口的蛇頭,下邊是蜿蜒的蛇身。古代傳説,有一種巨大的蛇,名為巴蛇。《山海經》裏説:“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是説,巴蛇吞食大象,三年才吐出象的骨頭。由此可見,這種蛇是很大的了 [15]  。古代的巴國,屬地在今四川東部和重慶市一帶。巴國大約因產蛇多而得名,且巴人崇拜蛇。 [17]  然而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能夠吞象的蛇,早期巴人也不會以一個虛幻的動物給地域命名,更何況《山海經》的作者還描繪出“食象蛇”的具體模樣,“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由此可見,巴蛇應該有一個原型。巴蛇的原型,有學者考證是尖吻蝮(又稱五步蛇)。 [19] 
説文解字》裏説:“巴,蟲也。或曰食象蛇。”意思是説,巴是一種蟲名。 [15]  此外,“巴”的本義還有虎、魚、石等説法,不一而足。 [16] 
“巴”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形似一條蛇,篆文中將甲骨文中的形象藝術化,但形式與甲骨文差異並不是很大。隸書中的“巴”就與現代的文字形式很相似了,也只是將曲筆拉直,再將小篆中的一橫變成一豎罷了。 [3]  [18] 
因為蛇是緊挨着地面爬行,所以“巴”字有挨着、緊貼、靠近的意思。如《紅樓夢》裏,“巴着窗户眼兒一瞧,原來寶妹妹坐在炕沿上,寶兄弟站在地下”。這裏的“巴”就是靠近的意思。
“巴”還由緊貼的意義引申出粘結、粘住的意思來。如,鍋巴、泥巴、鹽巴等。乾巴巴、緊巴巴,是説粘結住的東西很乾、很緊。乾巴巴還用來形容一個人寫文章、講話不生動。緊巴巴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生活貧寒。如説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另外,人們還把貼近、依附、討好有權勢的人,稱做“巴”,現代漢語裏叫巴結。如《紅樓夢》裏有這樣一句話:“薄一個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頭的?”巴高望上,就是巴結高位好往上爬。
蛇有極強的攀援性,所以,“巴”字也引申出攀援、攀登的意思。如《水滸傳》第三十六回裏有這樣的話:“行了半日,巴過山嶺頭,早看見嶺腳邊一個酒店。”這裏的“巴”字,就是攀登的意思。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傳説中的一種大蛇。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指乾燥後凝結粘着的東西。
crust
《夷堅支景》卷四:“無處容他,只好炎天㬠作巴。”
《西遊記》第五十七回:“將些剩飯鍋巴,滿滿的與了一缽。”
鍋巴;鹽巴;泥巴
面頰。

《紅樓夢》第六十七回:“那園真個自己左右開弓,打了自己十幾個嘴巴。”

周代國名。轄境在今重慶市湖北省交界地帶及四川省東部、南部。

《周書·王會》:“巴人以比翼鳥。”

指四川東部和重慶一帶。

唐·李商隱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唐·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古郡名。秦惠文王滅巴國後置。轄境歷代均有變化。

華陽國志》卷一:“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四·重慶府》:“《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秦滅巴,置巴郡。”

巴士(公共汽車)的簡稱。
bus

大巴;中巴
同“笆”。籬笆。

唐·白居易《買花》詩:“上張幄幕庇,帝織巴籬護。”

姓氏用字。



動詞
〈方言〉靠近;貼近。
be close to
元·王曄《桃花女》第一折:“天色已晚,又遇着風雨,前不巴村,後不着店,怎生是好?”
《紅樓夢》第九九回:“我只道是誰,巴着窗户眼兒一瞧,原來寶妹妹坐在炕沿上。”

〈方言〉緊貼着。
cling to
爬山虎巴在牆上。

粘住。
stick to
《中國諺語數據‧一般諺語》:“人笨怪刀笨,飯巴怪筲箕。”

盼望;期待。
look forward to
宋·楊萬里《過沙頭》詩:“暗潮巴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巴到天明,連忙歸家。”
巴望;巴不得
博取;營求。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為巴錢毒計多,被天公生折磨。”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你不回去好好的讀書,將來巴個上進,卻出來混什麼?”

攀援;攀附。

《水滸傳》第三六回:“(宋江等三人)行了半日,巴過山嶺頭,早看見嶺腳邊一個酒店……前後都是草房。”
《紅樓夢》第九九回:“他不多幾年,已巴到極頂的分兒。”

刨;挖。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折:“他那裏撼嶺巴山,攪海翻江,倒樹摧崖。”

乾裂;張開。

張天翼《貝鬍子》:“貝鬍子就覺得自己的臉皮肉全巴了起來,好像抹滿漿糊給曬乾了似的。”

伸。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一回:“那一個藏不住,巴了巴頭兒,見一院子的人,他一紮頭順着廊檐就往西跑。”

量詞
壓強的非法定計量單位。符號bar。1巴=10⁶達因/釐米²=100千帕=0.986927標準大氣壓



-
用於譯音


巴西;巴松;巴爾幹(歐洲半島)
ba
後綴
附着在某些單音節成分的後面,構成雙音節詞。


尾巴;啞巴;泥巴;眨巴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巴部】伯加切(bā)
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屬皆從巴。
【註釋】徐鍇注:“一,所吞也。指事。” [9] 

説文解字注

蟲也。謂蟲名。
或曰食象它。《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象形。伯加切,古音在五部。按,不言從己者,取其形似而軵之,非從己也。 [10] 

廣韻

伯加切,平麻幫 ‖ 巴聲魚部(bā)
巴,巴蜀。又州,取國以名焉。《三巴記》雲:“閬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亦蟲名。又姓,後漢有揚州刺史巴祗。伯加切。八。 [20]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己部】 巴;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1
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並音芭。《廣韻》:巴蜀。《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於楚。注: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為二郡,巴郡以墊江為治,安漢以下為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為巴東郡,墊江為巴西郡。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又縣名。《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説文》:蟲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潯江記》: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為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注: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頂部窄底部寬,頭部偏左尾部偏右。首筆㇕(橫折)從左上格起筆,豎段在豎中線右側;短豎在豎中線左側;橫在橫中線。末筆乚(豎彎鈎)從首筆左端起筆,與第三筆橫相接後下行右彎至右下格鈎出鈎部超出上部。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ɔ
王力系統
p
ea
董同龢系統
p
uăɡ
周法高系統
p
rwaɣ
李方桂系統
p
rag


ra


ra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wa
齊梁陳北周隋

wa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a
擬音/王力系統

p
a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a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a
擬音/李方桂系統

p
a
擬音/陳新雄系統

p
a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伯加切
pa
集韻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邦加切
pa
禮部韻略


平聲





邦家切

增韻


平聲





邦加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家麻

開口呼

全清

pua
中州音韻


平聲
家麻





邦麻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下平九麻


全清
邦加切
pa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六家賈嫁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10]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10]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74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6
  • 5.    平水韻 六麻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7-10]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4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07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22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下[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128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68
  • 12.    巴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7-10]
  • 13.    巴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7-10]
  • 14.    巴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7-10]
  • 15.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5-6
  • 16.    谷斌. “巴蛇”探源[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4):47-51.
  • 17.    谷斌. 再論“巴”之本義為五步蛇——與曹定雲先生再商榷[J]. 百色學院學報, 2015, 第28卷(5):21-27.
  • 18.    楊寒梅編著. 圖説漢字五千年[M]. 武漢:武漢出版社, 2009.05:134
  • 19.    谷斌,劉雁.釋“巴”——兼與曹定雲先生商榷[J].殷都學刊,2012,(第3期):11-16
  • 2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