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黎規劃

鎖定
巴黎規劃最主要的部分是自1853年起,法國塞納區行政長官奧斯曼執行法國皇帝拿破崙第三的城市建設政策,在巴黎市中心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工程。 [1] 
中文名
巴黎改建 [1] 
開始時間
1853年

巴黎規劃巴黎概況

法國首都巴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國際交往中心和旅遊勝地。1980年市區人口230萬,包括郊區人口為850萬。

巴黎規劃建設歷史

巴黎是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世界名城。從12世紀以來,在規劃和建設上既十分珍視傳統的文化,又積極地適應經濟和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保持着城市面貌的統一與和諧。
12~18世紀的巴黎城市建設 一般以公元 888年為巴黎建都之始。到12世紀菲利浦·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在塞納河上以城島為中心,跨河兩岸建設城市,形成巴黎市中心的雛形。
巴黎的城市建設在 17~18 世紀波旁王朝統治期間(特別在路易十四執政時)取得很大進展。這時期城市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塞納河右岸,建成了香榭麗舍大街等多條幹道和一批紀念性建築物:盧佛爾宮東廊、盧森堡宮等;興建了許多封閉式廣場:公主廣場、宮廷廣場(現沃士日廣場)、路易大帝廣場(現旺多姆廣場)、協和廣場等。這些紀念性建築同主要幹道、廣場等聯繫起來,成為一個區的建築藝術中心。從18世紀起,當局對新建街道寬度和沿街建築高度作出規定;1724年規定市區新建道路計劃須經國王詔書批准;1783年又有關於新建街道寬度的規定。不過那時還沒有城市的總體規劃。

巴黎規劃巴黎改建規劃

奧斯曼的巴黎改建計劃和此後的建設
拿破崙一世執政,建成了星形廣場(現戴高樂廣場)、雄師凱旋門等。
拿破崙三世時代(1852~1870)是巴黎城市規劃和建設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這位君主任命G.E.奧斯曼來實現他雄心勃勃的城市建設計劃。其目的除了改善交通和居住狀況、發展商業街道之外,還企圖把可供炮隊和馬隊通過的大路修通到城市各個角落,消除便於起義者進行街壘戰的狹窄小巷。
主要完成了貫穿全城的“大十字”幹道和兩條環路,城市有了基本骨架。“大十字”幹道的東西向主軸線以盧佛爾宮為中心,西至星形廣場,東至巴士底廣場和民族廣場;南北向軸線由斯特拉斯堡大街、賽巴斯托波爾大街和聖米歇爾大街構成。兩條環路是:內環,在塞納河右岸,大體沿原路易十三和查理五世時期的城牆遺址,在左岸為聖·日耳曼大街;外環,為拆除1785年城牆後建成的大街。
同時建成一批新的廣場和紀念性建築(如民族廣場、共和廣場和盧佛爾宮北翼等)。主要的紀念性建築大都佈置在廣場或街道的對景位置上。以盧佛爾宮和雄師凱旋門為重點的市中心,將道路、廣場、綠地、水面、林蔭帶和大型紀念建築物組成完整的統一體,成為當時乃至現今世界上最壯麗的市中心之一。 [1]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在巴黎舉行的幾次世界博覽會給城市建築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如埃菲爾鐵塔(1889)、大宮和小宮(1900)、謝洛宮(1937)等。它們的出現,形成了幾組新的建築羣,其構圖軸線同城市原有建築羣軸線相互交織,形成很多對景和借景,豐富了城市面貌。(見彩圖)
巴黎規劃 巴黎規劃
參考資料
  • 1.    羅小未等.外國近現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8月:21、22頁